《最後的蘑菇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哈呢族村民日記》
《最後的蘑菇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哈呢族村民日記》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介紹哈尼族文化的圖書。
基本信息
- 名稱:《最後的蘑菇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哈呢族村民日記》
- 作者:馬翀煒
- 類別:民族史
- 價格:45.00
- 語種:中文
- ISBN:9787500476429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393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09年2月2日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最後的蘑菇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哈呢族村民日記》主要講述了攝影鏡頭下哈尼梯田,在光色幻變中展示著其與“大地雕塑”美譽相符的一切可能性,擁有最典型、最誘人梯田層疊線條的箐口村,由此而成為大山內外人群關注的焦點。從各級地方政府到企業組織,從專家學者到旅者商賈,不同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興趣所在,但這些興奮點卻往往是缺乏整合性、協調一致性的。面對繁複多樣的“理念”及其後的實際利益,村民們反映不一、行為取向各異,各種外來勢力在此間的紛爭更是糾結纏繞。當在街邊展示編結彩線工藝的八旬老人和穿著哈尼服裝蹣跚學步的孩子向外來客索取作為攝影模特的報酬時,當扛著長長短短攝錄設備的劇組雄心勃勃地意欲拆建村中房屋為布景時,當這“長”那“長”慷慨激昂地發表村社發展規劃演說時,村民們都在想什麼?他們該如何把握傳統與現代、改革與放棄之間的尺度?他們的茫然和疑惑、憧憬和希望在內心引起了怎樣的衝突?風口浪尖之上箐口村在村民日記的書寫中真實呈現。
編輯推薦
從中國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實際出發,把國際文化人類學界近20年來爭論不休、模式各異的民族志書寫問題在中國少數民族農村進行實驗,讓研究對象即文化持有者成為民族志的作者,運用“主位”(emie)方法,從“本文化”內部視角對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會文化進行敘述與評論,以求在當代國際文化人類學的學術平台上進行中國民族志和文化人類學的“本土化”創新,促進具有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人類學建設。
作者簡介
馬翀煒,湖南臨湘人,民族學博士,雲南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助理、文化產業管理系教學委員會主任,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人類學。主要學術著作:《民族文化資本化》(人民出版社)、《土家族——湖南永順雙鳳村調查》(雲南大學出版社)、《人類學的理論預設與建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文化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一)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