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人的衰落》

《公共人的衰落》

《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內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於2008年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公共人的衰落》《公共人的衰落》

·頁碼:441頁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2745902/9787532745906
·條形碼:9787532745906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內容簡介

在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論家中,理察·桑內特哈貝馬斯漢娜·阿倫特鼎足而立,分別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論的三種不同學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內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公共人的衰落》具體展示了現代社會特有的公共生活現狀,從城市人口、建築交通、戶外空間、環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們的緊張和焦慮,由此證明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戀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結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則是入侵公共領域的人格引起的。全書對此觀點作了細緻精闢的分析和論述。作者追述了18世紀以來西方城市發展的歷史,對宮廷、布爾喬亞階級、市民階層的社會存在和交往都有廣泛的涉獵:從文學、宗教、藝術到戲劇、音樂,再到服飾、話語、視覺、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對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狄德羅、盧梭等人的分析。最後還指出了人們應當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在社會中主動積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這部經典的社會學著作對於我國的城市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尤其為研究公共空間和個體主義的關係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具有很高的學術和出版價值。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
理察·桑內特(RichardSennett),1943年生於芝加哥,1969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耶魯大學講師(1968-1970)、布蘭德斯大學助理教授、紐約大學教授(1972-1998),1999年起擔任倫敦政經學院社會與文化理論教授,以及社會學與社會政策教授,並曾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與福柯有過合作關係。他的研究領域為:城市社會學、藝術/音樂、家庭、觀念史與身體史。他的著作甚豐,主要著作有:《19世紀的城市》(1969)、《階級中隱藏的傷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以及三部小說。
他在學術生涯中因其突出貢獻獲獎無數,尤其是2006年,在德國“因為其對我們時代的理性的分析”、“在社會學和史學方面的突出成績”獲頒“黑格爾獎”,這個獎項每三年才評選一次,此前獲獎的學者包括哈貝馬斯、保羅•利科。

關於譯者:
李繼宏,1980年出生,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社會學研究》、《人文雜誌》、《廣東社會科學》等刊物,另譯有《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山楂林的故事》等在國內極為暢銷的文學作品。

媒體推薦

桑內特將社會理論和歷史經驗加入了引起爭論的主題中:公共世界的平台已經被私人心靈場景侵占了,造成了對個人和社會的損害。桑內特的對現代工業社會中市民生活貧困根源的探詢,開闢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戲院、政治、城邦生活和家庭功能改變之間的關係的獨特視角。
——卡爾·朔爾克,普林斯頓大學

令人驚奇地呈現著個人和公共表達風格的交替轉換……桑內特有時會立刻變身為一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或是精神分析法學說的學生、城市生活中的主持牧師。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書像桑內特這本書這樣,表達了如此多的現代經驗。
——羅伯特·萊卡赫曼,《星期六評論》

《公共人的衰落》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桑內特的預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我們身邊上演。儘管他探討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但閱讀他的著作卻是一個愉快的體驗:流暢的文筆與深邃的思考合一,並無一般學術著作的艱澀感。對於那個灰色的圖景,他沒有直接開出藥方,但已經暗示我們:在人類文明史上,城市通常總是積極的社會生活的中心,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馬賽克式拼接的、孤獨的個人或小共同體組成的群島式社會,而是一個所有個體積極參與的社會。
——書評人維舟,《廣州日報》

編輯推薦

了不起了……這是多年來最有啟發性和最吸引人的社科著作,桑內特教授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歷史想像力令人仰慕。總之買下這本書,認真拜讀就對了。
——克里斯多福·萊曼—豪普特,《紐約時報》

專業書評

新京報圖書排行榜(8月21日-8月27日)學術類圖書排名第七。季風書店暢銷書排行榜8月中上旬排名第七。

理察·桑內特是與哈貝馬斯、保羅·利科齊名的學者。2006年,在德國“因為其對我們時代的理性的分析”、“在社會學和史學方面的突出成績”獲頒“黑格爾獎”,這個獎項每三年才評選一次,此前獲獎的學者包括哈貝馬斯、保羅·利科。
作為漢娜·阿倫特的學生和于爾根·哈貝馬斯的好友,理察·桑內特和他們兩個人鼎足而立,分別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論的三種不同學派。
上海譯文出版社繼2006年7月推出理察·桑內特的《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之後,於2008年7月推出《公共人的衰落》,並已買下他的另一作品《新資本主義文化》著作權,計畫於明年年底推出,敬請期待。

《公共人的衰落》獲首屆文匯·彭心潮優秀圖書出版基金資助,於2007年7月7日在上海西郊賓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隆重的基金頒發典禮。

目錄

中文版序/1
致謝/1
第一部分公共問題
第一章公共領域/3
公共領域之外的愛/7
死亡的公共空間/13
公共領域的變化/侶
現在中的過去/28
第二章角色/33
角色/39
公共角色/44
城市中的公共角色/46
證明或者可信性?/51
第二部分古代政制時期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觀眾:陌生人的聚集/57
誰到城市來?/60
他們住哪裡?/64
城市布爾喬亞的變化/69
宮廷和城市的相互影響/74
第四章公共角色/79
身體是服裝模特/80
話語是標誌/90
充滿激情的非人格領域/109
第五章公共與私人/111
公共表達的範圍/114
自然表達處在公共領域之外/117
公共和私人就像社會的分子/123
分子破裂/124
第六章作為演員的人/134
普通人對作為演員的人的看法/136
狄德羅的表演悖論/138
盧梭對作為戲院的城市的控訴/145
盧梭的預言/154
第三部分19世紀公共生活的混亂
第七章工業資本主義對公共生活的影響/166
19世紀城市人口的新變化/167
城市的區域劃分/170
城市變化和布爾喬亞的生活/175
公共商品/180
第八章公共領域中的人格/191
巴爾扎克的看法:人格是一種社會規則/195
公共領域中的人格:身體的各種新形象/205
戲台展示了街道不再展示的真實/222
人格和私人家庭/225
推翻過去的革命/233
總結/247
第九章19世紀的公共人/250
演員/252
觀眾/264
第十章集體人格/282
1848:個體人格戰勝階級/287
Gemeinschaft/305
德雷弗斯事件:破壞性的Gemeinschaft/308
誰是真正的激進主義者?/322
第四部分親密性社會
第十一章公共文化的終結/331
第十二章卡里斯瑪的去文明化/342
卡里斯瑪理論/345
卡里斯瑪和仇恨/353
電子技術加劇了過去的沉默/358
造星系統/364
第十三章共同體的去文明化/371
建築在共同體周圍的壁壘/374
建築在共同體內部的壁壘/379
共同體的人性代價/388
第十四章失去演技的演員/393
遊戲能力是公共表達的能力/396
自戀削弱了這種能力/405
自戀的調動和一個新階級的出現/410
自戀是當今時代的新教倫理/418
結論親密性的專制統治/423
附錄“我控訴!”/427
譯後記/439
……

文摘

現代經常被用來跟羅馬走向衰落的那些年進行比較:人們認為道德腐化蠶食了羅馬統治西方的力量,同樣,現代西方稱霸全球的力量也被道德腐化削弱了。這種觀念雖然極其愚蠢,但也有點道理。粗略地看,奧古斯都Ⅲ駕崩之後羅馬社會的危機與當今的生活有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之處跟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平衡有關。
由於奧古斯都時代已然逝去,羅馬人開始將他們的公共生活視為形式的義務。公共慶典、帝國主義的軍事需要、和家人之外的其他羅馬人進行儀式性的交往,所有這些都成了義務;羅馬人對這些義務的履行越來越被動,他們遵從公共秩序的規則,但在這種遵從之中投入的激情日漸稀少。羅馬人的公共生活變得極其無趣,於是他轉而開始關注自己的情感,追求一種新的信仰原則。這種私人的信仰很神秘,既逃離整個世界,也逃離作為這個世界一部分的公共秩序的各種禮節。當時這種信仰在近東地區有不同的派別,其中基督教逐漸占據了主流;最終基督教不再是秘密流傳的宗教信仰,它本身變成了新的公共秩序的原則。
如今,公共生活也變成了形式的義務。多數公民對國家事務漠然處之固不待言,而且他們的冷漠不僅體現在對待政治事件上。在人們看來,對待陌生人的禮節以及和陌生人的儀式性交往,往好處說是形式而乏味,往壞處說是虛情假意。陌生人本身是危險的人物,在大都會這種陌生人的世界中,很少人會感到非常快樂。
後記
誠如作者在本書序言中指出的,當今西方學術界對公共生活的研究可以劃分為三個學派,分別以于爾根•哈貝馬斯、漢娜•阿倫特和作者本人為代表。哈貝馬斯只關注公共生活的物質基礎,阿倫特則過於強調公共生活的政治意義,在他們筆下,公共空間是一個高度抽象的領域,缺乏歷史的厚重和形象的生動。內中原因不難理解:現代意義的公共空間最早是在西方城市出現的,如果離開了城市的生活、文化與地理的演化,單純對公共空間進行分析,那么這種分析縱使能夠在理論上自圓其說,或者獲得某種政治上的先知之見,也終究是“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而已。理察•桑內特這本《公共人的衰落》恰好彌補了哈貝馬斯和阿倫特的不足之處。
《公共人的衰落》是對一種現代特有的社會疾病的診斷:現代人為什麼會習慣於用親密情感來衡量包括各種非人格的社會因素在內的一切?作者將這種疾病稱為“親密性的專制統治”。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桑內特回溯了18世紀初期以來巴黎和倫敦的歷史,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非人格的社會關係和自我迷戀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也就是說,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戀是公共生活的衰落的結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則是入侵公共領域的人格引起的。關於這個過程,書中論述十分詳細,毋庸譯者在此贅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