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中心》

《世貿中心》

《世貿中心》(英語:World Trade Center)是一部改編自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的9·11事件的電影,2006年8月9日公映。影片由美國派拉蒙影視公司出品,奧立弗·斯通(Oliver Stone)擔任導演,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麥可·佩納(Michael Pena)、瑪吉·吉倫哈爾(Maggie Gyllenhaal)、唐納·墨菲(Donna Murphy)等主演。影片從九一一襲擊事件生還者、紐約市警察John McLoughlin和William Jimeno的視角描述這場災難。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世貿中心》 《世貿中心》
2001年9月11日,位於美國紐約的世貿雙子大廈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恐怖攻擊。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兩架航班猛然撞向兩座 高聳的大樓。爆炸、坍塌接踵而至,紐約市內所有的消防隊員以及警察等都參與到這場驚天動地的大營救當中。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參與營救的人在如此嚴重且危機四伏的災禍面前也時常變成了被救者。許多救險隊員都被困在了轟然而降的廢墟中。其中就包括紐約市港務局的兩位警官約翰·邁克勞林(尼古拉斯·凱奇)和威廉· 吉梅諾(麥可·佩納)。身處險境的兩人牽動了許許多多的關注,特別是他們的家人,當然還有其他身處安全境地的救援人員。一方面,是家人和搶救人員通力合作,在積極尋求有效的營救方案,早日救出兩位警員;另一方面,被 困廢墟內的兩人,身處在氧氣漸漸稀薄的絕境,想盡一切辦法並憑著自己的堅強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尋找著可能還生的一線希望。然而,所有的恐懼、彷徨、傷心、絕望無不從四面八方甚至從地獄中緩緩襲來。營救與自救在這驚心動魄且頗顯漫長的24小時內同時展開了。廢墟內兩個旺盛的生命在備受煎熬……

導演介紹

奧利弗·斯通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於世界影壇的傑出人物。在這個複雜的圈子裡,他曾做過各種嘗試:製片人、編劇、攝影、導演,甚至是演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仍舊是他在導演方面展露出的獨特才華。從1986年被譽為“越戰三部曲”之一的《野戰排》開始,到1995年的影片《尼克森》為止,斯通拍攝了多部反映政治題材的作品,使得人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他在處理戰爭、混亂與陰謀的特殊技巧上;但斯通本人卻並不完全贊同這一點。在他看來,他更像是一個戲劇藝術家,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刻劃著名各種掙扎於困境中的不同人生。

1946年9月15日,奧利弗·斯通出生在紐約。少年時期,他就對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的他,像多數電影人一樣,受到了來自布努埃爾和戈達爾的影響與感染。青年時期的斯通,曾在耶魯大學就讀一年,而後他輟學搬到了越南居住,並在那裡教了一年的英文。後來,他又去過墨西哥,有過一次很不愉快的經歷。1967年,斯通像那個年代的許多青年人一樣應徵入伍,在越戰中獲得了榮譽與洗禮。

戰爭結束以後,斯通進入了紐約州立大學,跟隨馬丁·斯科西斯學習電影創作。作為一名學生,他在1970年的影片“Street Scenes 1970”中擔當攝影師一職,邁出了走向電影圈的第一步。四年後,在“Seizure”里,他又出任了編劇和剪輯。這些難得的經驗,都為斯通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1978年,他憑藉《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一片,贏得了畢生的第一個獎項“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世貿中心》 《世貿中心》
1981年,斯通的導演處女作 《手》“The Hand”問世;接下來的幾年中,他又先後創作了三部影片的劇本。1986年可以算是斯通實現夢想的一年。隨著《野戰排》一片的上映,斯通的名字被世界影壇所熟知,他終於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承認。不可否認地,《野戰排》確實給斯通帶來了輝煌,它不僅是當年全美票房的第三名,而且因為片中觸及戰爭問題的新鮮視角,它也使斯通成了政治題材創作的佼佼者。

繼《薩爾瓦多》(1986)、《華爾街》(1987)、《脫口秀》(1988)之後,斯通於1989年完成了“越戰三部曲”的第二部《生於七月四日》。雖然像第一部《野戰排》一樣仍然受到好評,但是此時,他在戰爭歷史特定方面的表達傾向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與批評。

在第三部曲之前,斯通做了風格截然不同的嘗試,導演了兩部影片《大門》 “The Doors” 和《刺殺甘迺迪》 “JFK”,反響只是平平而已。1993年,三部曲的終結篇《天與地》上映,儘管這一次斯通從一個越南婦女的眼中重新詮釋了這場戰爭,但卻沒能重新贏得票房與稱讚,觀眾開始對越戰喪失了興趣。1994年,斯通發行了他最收爭議的電影《天生殺人狂》 。這部意在嘲諷現代媒體如何變相地讚頌暴力、大眾如何在不知覺中將殺人罪犯英雄化的影片因為對暴力的露骨刻畫遭到了許多人的抨擊。

1995年,斯通試圖通過影片《尼克森》“Nixon” 恢復從前的成績,但沒有成功。此後,他沉寂了兩年。直到1997年,他以《不準掉頭》“U-Turn”一片重返影壇,除了票房上的小小回報以外,斯通沒有獲得更多的東西。1999年,斯通重執導筒,推出了由阿爾·帕西諾和卡梅隆·迪亞茲主演的最新作品《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影片因其緊湊的結構、細緻的刻畫和深入幕後剖析商業體育的視角,在美國獲得了相當的好評。同年,斯通因為酒後駕駛及攜帶大麻被逮捕,為他精彩的人生又添上了戲劇性的一筆。

演員介紹

《世貿中心》《世貿中心》
尼古拉斯·凱奇出生於1964年1月7日,他本姓科波拉,是以 《教父》《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於世的大導演科波拉的侄子。作為科波拉家族的一員,他從小就在充滿音樂與書籍的環境中長大,並養成了喜歡觀察的習慣。同時成為一名電影演員也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1982年,尼古拉斯在影片《開放的美國學府》中獲得了一個角色,這是他從影的首部作品。次年他又參加與了影片 《山谷女郎》《鬥魚》的演出。《鬥魚》是由凱奇的叔叔科波拉執導的影片。為了與叔叔相區別,凱奇決定他需要一個屬於自己個人的身份,最後定下了凱奇這個名字。 

1984年,在名片《鳥人》中,凱奇出任了主角。他飾演“鳥人”的好友,一個試圖幫助“鳥人”恢復正常的越戰退伍軍人。為了演好這個顏面受傷的角色,凱奇拔掉了兩顆牙齒,臉上整整纏繞了五個星期的繃帶,而且減輕了15磅體重。在《鳥人》一片中,他充分展現了他那過人演技,開始為人們所矚目,但凱奇卻並未因此片而走紅,而是處於一種受注意卻並未成名的狀態。同年凱奇還拍攝了《棉花俱樂部》和《愛的召集令》等影片,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1986年,凱奇又主演了《憂鬱男孩》《佩吉·休出嫁》兩部影片,但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但1987年對凱奇來說則是頗為成功的一年。他先是在影片《撫養亞歷桑納》中飾演一個因無法生育而想偷竊別人嬰兒的男子,又在《月色撩人》中飾演一個失去一隻手掌的麵包師。這兩部影片在影評界人士中有著不錯的評價,但卻並不是十分賣座的影片。在1988年,他有了一部頗為引人注目的影片《吸血鬼之吻》。在片中凱奇飾演了一位紐約雅皮士,後來變成了一個吸血鬼。該片堪稱是凱奇從影以來最為“過分”的演出。在拍片時,他甚至真的活吞了一隻蟑螂。不過那隻倒霉的蟑螂卻似乎給他帶來了好運。此後他那帶點疲備,有些低調的形象開始為人們所接受。1990年他又演出了《火鳥出擊》一片,同樣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同年,尼古拉斯·凱奇在美國前衛導演大衛·林奇執導的影片《我心狂野》中飾演了主角。凱奇在片中的角色是以搖滾樂傳奇人物貓王為藍圖的。該片有著詭異強烈的影像風格。同時更有著超現實的氣氛。片尾凱奇身著蛇皮夾克站在滾滾車流之上演唱貓王名曲《Love Me Tender》一段更成了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場面。不過在《我心狂野》之後,凱奇並沒有重複這種叛逆青年的路子,因為他的外形並不適合這類的角色。他繼續在小製作影片中嘗試著各種角色。1992年他在影片《今夜你寂寞嗎》中飾演了一位將未婚妻輸給賭場大享之後想盡辦法贏回美人芳心的偵探。在1993年凱奇又主演了《西部紅石鎮》、 《黑白追擊令》《超級賭徒》等影片,也都是小製作的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凱奇在1994年拍攝的幾部影片卻引起了不俗的反響,在《第一夫人的保鏢》中他飾演一位保護前總統夫人的特工。在《傾城佳話》中,他飾演了一位信守諾言的誠實警察,將中彩票得來的獎金分了一半送給一個女招待作小費。 在《天堂有難》中,他又飾演了一位被小鎮居民感化而棄惡從善的劫匪。凱奇在片中的表現也都相當地出色。不過他卻似乎厭倦了演這種善良的小人物,於是在1995年,他的形象有了極大的變化。在影片《死亡之吻》中,凱奇扮演了一位冷血殺手。為了演好這個兇狠強壯的殺手角色,他還特別加強了身體鍛鍊以獲得外形上的效果。之後他又接下了影片《離開拉斯維加斯》。《離開拉斯維加斯》是一部小製作的影片,影片的成本僅有三百五十萬美元。事實上,在演過影片《今夜你寂寞嗎》之後,凱奇曾經說過“我要一個好的角色,我可以將我的靈魂投資下去!”而在《離開拉斯維加斯》一片中,凱奇投入的不只是他的靈魂。除了全心投入之外,他更只是收取了微薄的片酬。在這部片中凱奇獲得的片酬只有他平常的十分之一!不過他那深入靈魂的表演卻使他贏得了一尊閃閃發光的奧斯卡金像,這是金錢所難以估量的。在功成名就之後,凱奇改變了他的戲路。

在影片《石破天驚》中,凱奇飾演了一位化學武器專家,他以自己那精湛的演技彌補了導演在刻畫人物形象上的不足。影片推出後所引起的轟動也正如片名一般是“石破天驚”。尼古拉斯·凱奇在一夜之間就成了好萊塢又一位炙手可熱的動作片明星。在《石破天驚》完成之後,他又接連線下了兩部動作片《變臉》和《空中監獄》的契約。尼古拉斯·凱奇正成為好萊塢的又一動作派票房巨星。在這之後他出演了不少賣座影片,當然也沒有放棄他鍾愛的獨立電影。
                     

幕後製作

[為了無法忘卻的痛苦回憶]

這是一個有關勇氣與生存的真實故事。作為美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他們在2001年9月11日這一天經歷的一切痛苦,匯聚成了這個名副其實的“國難日”。所以不難想像,為什麼美國人會如此牴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來重提“9·11”事件,因為人就是這么奇怪的動物,當你看著它發生的時候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後,又變成另一回事了……就好像一旦提起,歷史就會重演一樣。“9·11”恐怖攻擊之後已經過了整整五年的時間,但美國民眾仍然會對那惡夢般的一天悲痛欲絕,他們在那場災難中失去親人、朋友或同事,已經千瘡百孔的心根本經不起一點點折騰。然而奇怪的是,這之前另一部有關“9·11”的影片《93號航班》不但沒有引起觀眾的反彈,還使他們找到了重新凝聚力量的方法——第一次“觸雷”卻獲得了成功,相信一直被視為禁區的“9·11”題材勢必會成為好萊塢的大熱門。

《世貿中心》《93號航班》一樣,同樣改編自當時發生的真實事件,但發生在“93號航班”里的真實情況,畢竟只是“耳聞”,與親眼目睹又差了一個級別。所以一直“天不怕地不怕”的奧利弗·斯通,卻獨獨對這部影片所涉及的內容小心再小心,惟恐引起哪怕是一丁點民眾的恐慌情緒,影片內容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約翰·邁克洛林和威爾·吉米諾口述當時的情況,基本還原了事件發生時的所有細節,另外還有當他們被壓在廢墟下,家人等待中的焦慮與痛苦——這一部分則來源於他們妻子堂娜·邁克洛林和艾莉森·吉米諾的真實經歷。

瑪吉·吉倫哈爾在影片中飾演的就是威爾·吉米諾的妻子艾莉森,可以說,正是她一手促成了這個角色最終會在大銀幕上得到體現。雖然威爾·吉米諾已經可以敞開心扉,開始回憶那次慘痛經歷的點點滴滴,可是他的妻子顯然仍然沒有恢復過來,對任何涉及“9·11”的話題都非常牴觸。瑪吉·吉倫哈爾本著應該對受害者和家屬負責的誠懇態度,親自來到吉米諾的家中,見到了艾莉森本人。幾次談話之後,終讓艾莉森解開了心魔:“我從沒想過大明星瑪吉·吉倫哈爾會來拜訪我,在談話中,她一直表示對我丈夫所經歷的事情感到非常遺憾。我們進行了一場女人與女人之間的談話,我相信她肯定能演好這個角色,而不是單純地做秀,我覺得她總能說到我的心坎里去。”確實,當丈夫被壓在廢墟中生死未卜時,那種心被揪起來的痛苦,不親身經歷是無法體會得到的。而瑪吉·吉倫哈爾也在拍攝之前明確了自己的態度:“我所要做的就是說出真相,不加任何仁義道德的修飾,如果他們不喜歡,我就退出影片。”顯然,吉倫哈爾並沒有退出影片,所以我們將從她身上找到一個最為真實的“艾莉森”。

其發行商派拉蒙雖然瞅準了這是一個發財的道道,可也知道“槍打出頭鳥”,稍不留意就會引火上身。所以,派拉蒙特別為影片製作了一個非常特別的預告片,幾乎都是“真人版” 約翰·邁克洛林和威爾·吉米諾的訪談,其間插入的是主演尼古拉斯·凱奇的幾個特寫……即使如此,預告片隨著《達·文西密碼》首映,派拉蒙還是“好心”地告誡影院的老闆,讓他們在告示牌中註明《世貿中心》預告片的訊息,這樣仍然沒有從“9·11”中恢復的人,可以選擇不看它。

從去年秋天影片開拍以來,自始至終,派拉蒙公司都與在“9·11”的倖存者及其家屬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不停地與他們分享最新的拍攝信息。影片的首款預告片,就是先通過了他們的“審查”。這算是一種比較明智的做法,先為這些人打好“預防針”,以防影片會直接勾起他們對那些恐怖攻擊難以磨滅的回憶。

[與政治無關]

為何《93號航班》就能順利“過關”,而本片卻要步步為營?實在是奧利弗·斯通所染指的題材從“越戰”到《刺殺甘迺迪》 ,無一不與政治和暴力有關,所以人們打死了都不信,這一回他會老老實實地講一個人性的故事,而絲毫不“越界”政治。然而,當影片本身就是一個敏感題材時,即使是奧利弗·斯通,也只有規規矩矩地份兒了:“這個故事只是單純地講述了幾名遭受飛天橫禍的美國人尋求生存的感人故事,人們畢竟不能單純地為了忘記而忘記。我不會藉此去抨擊美國政治,雖然我以前拍過許多借時事反思政權的影片,但這一次,我只想給至今仍然會被惡夢驚醒的人一個‘生的希望’。如果說2001年9月11日是一個黑暗的日子,那么這個故事,至少會帶來一點點溫馨的安慰……另外,我也不會將精力耗費在追究誰應該對這次恐怖攻擊負責上,更不會質疑恐怖分子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兩名去解救別人的警察,不幸被壓在了廢墟之中,他們經歷了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成了那次坍塌事件的惟一倖存者。”看來,這應該是一部一絲不苟的紀錄片,只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花絮

·是不是覺得瑪吉·吉倫哈爾在影片中有點胖?別擔心,那是因為她和未婚夫彼德·薩斯加德(Peter Sarsgaard)終於等來了人生的第一寶寶。

·這是一個美國英雄主義式的救援故事,奧利弗·斯通需要塑造的是一個在美國街知巷聞的英雄人物,當時他手中的演員人選包括尼古拉斯·凱奇、梅爾·吉勃遜、喬治·克魯尼、哈里森·福特、湯米·李·瓊斯、凱文·科斯特納、丹尼斯·奎德,都是好萊塢最著名的“英雄臉”,最後尼古拉斯·凱奇勝出。

 

盤點尼古拉斯·凱奇的影片

尼古拉斯·凱奇, 1964年1月7日出生於美國加州長灘,他本姓科波拉,是以《教父》和《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於世的大導演科波拉的侄子。17歲開始進入電影圈,為了不受叔叔名氣的影響,改從他喜愛的作曲家約翰-凱奇的姓。他飾演的角色較多,也獲得不少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