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說了許多國內的有趣歷史,今天咱們來聊聊半島鄰居——韓國,在那裡有一塊寫滿漢字的石碑,卻因其身份被該國民眾視為恥見證。
事情要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說起。在這一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破明軍。遭此慘敗的明朝不但元氣大傷,對一些藩屬國的影響力也日益萎縮,反倒是後金政權迅速壯大起來,逐步奪取了戰爭主動權。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繼位後率軍攻打朝鮮,朝鮮方面被迫接受了城下之盟。但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極深,朝鮮統治者當時仍將後金政權視為蠻夷,對後金的指令一向是陽奉陰違,甚至還偷偷收留了許多明朝遺老。
1635年,準備稱帝的皇太極派使臣至朝鮮宣布旨意,結果朝鮮一怒之下將使臣囚禁,還公然撕毀十年前的城下之盟,折讓皇太極大為光火。次年,皇太極集結軍馬征討朝鮮,該國歷史將此事稱為“丙子胡亂”。
清軍渡過鴨綠江後長驅直下,僅僅用了12天就兵臨漢城。朝鮮國王親自出城投降,並對大清俯首稱臣,正式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需每年向清朝進貢並將世子奉與清廷作為人質。這樣的苛刻條件令朝鮮人覺得是奇恥大辱,畢竟明朝時朝鮮從來不用進送世子。
更要命的是,皇太極還要求朝鮮方面為其立功德碑,傳頌他平定朝鮮並安撫民眾的“浩蕩皇恩”。因該石碑位於漢城(今首爾)松坡津的三田渡,因此被稱作“三田渡碑”(又稱“松坡碑”)。其高度約為5.7米,寬度和長度分別為1.4和3.9,碑文由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
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的前夕,日本軍隊突襲朝鮮王宮,挾持了最高統治者並將朝廷內的親華勢力掃除乾淨,建立親日派政權。隨著甲午海戰的失利,清朝在朝勢力徹底出局,這一塊歌頌大清皇帝的功德碑也被埋在地下。
20年後,這塊功德碑才重新被人挖出樹立。但到了50年代末,韓國政府認為這是民族恥辱,再次將其埋入地下。不過一些理智的韓國民眾認為石碑作為民族屈辱史的見證物,應當被保護起來。就這樣,這一石碑又再次被樹立在原址,旁邊還修建了紀念公園。
韓國 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