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
金富軾《三國史記》:
乙支文德,未詳其世系。資沈有智數,兼解屬文。隋開皇大業中,煬帝下詔征高句麗。於是,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出扶餘道,右翊衛大將軍于仲文,出樂浪道,與九軍至鴨水。文德受王命,詣其營詐降,實欲觀其虛實。述與仲文,先奉密旨,若遇王及文德來,則執之,仲文等,將留之,尚書右丞劉士龍,為慰撫使,固止之,遂聽文德歸,深悔之,遣人文德曰:「更欲有議言,可復來。」文德不顧,遂濟鴨而歸。述與仲文,旣失文德,內不自安。述以糧盡欲還,仲文謂議以精銳追文德,可以有功,述止之。仲文怒曰:「將軍仗十萬兵,不能破小賊,何顏以見帝。」述等不得已而從之,度鴨水追之。文德見隋軍士有飢色,欲疲之,每戰輒北走,述等一日之中,七戰皆捷。旣恃驟勝,又逼群議,遂進東,濟薩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為營。
文德遺仲文詩曰:「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戰勝功旣高,知足願雲止。」
仲文答書諭之。文德又遣使詐降,請於述曰:「若鏇師者,當奉王朝行在所。」述見士卒疲弊,不可復戰,又平壤城險固,難以猝拔,遂因其詐而還,為方陣而行。文德出軍,四面擊之,述等且戰且行,至薩水,軍半濟,文德進軍,擊其後軍,殺右屯衛將軍辛世雄。於是,諸軍俱潰,不可禁止,九軍將士奔還,一日一夜,至鴨水,行四百五十里。初,度遼,九凡軍三十萬五千人,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
論曰:煬帝遼東之役,出師之盛,前古未之有也,高句麗一偏方小國,而能拒之,不唯自保而已,滅其軍幾盡者,文德一人之力也。『傳』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信哉。
生平
乙支文德是7世紀早期 傑出的中國東北少數民族高句麗族將領,也是中國東北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
他的軍事才華對高句麗戰勝隋帝國百萬大軍的征討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乙支文德文武雙全,同時為政治家,曾經擔任高句麗宰相。他在擊敗隋帝國的征討時給隋將于仲文所寫的《遣隋將宇仲文》“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 戰勝功既高,知足願雲止。”是中國東北高句麗民族現存最早的詩詞之一。反對民族大融合
那時的高句麗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割據中國東北的強權,經常與隋朝、百濟和新羅發生戰爭。
612年,隋煬帝發百萬大軍征討高句麗。面對隋前無僅有的龐大攻勢,高句麗的將軍乙支文德採取了反覆請降的拖延戰術與隋朝軍隊周鏇了數月。在隋軍回師的必經之地薩水(清川江),乙支文德命人築壩蓄水。當隋朝軍隊過河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大批隋軍因此被水淹死。隨後乙支文德帶領早已埋伏好的高句麗軍隊對斷糧多日的隋軍隊發動猛攻。
薩水之戰的勝利在高句麗與隋的第二次戰爭中起了一定作用,但隋軍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後勤不濟與將領輕敵。
軼話
金富軾在其所著的《三國史記》中將高句麗擊敗隋煬帝百萬大軍歸功於乙支文德。
紀念
乙支文德長期以來一直是高句麗民族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
高麗王朝顯宗時期,平壤為乙支文德建有靈堂。乙支文德在朝鮮王朝時期是朝鮮民族最為敬仰的歷史人物之一,諸多朝鮮王朝的學者和官員對他進行讚揚。
1680年,朝鮮肅宗為乙支文德又建了一個靈堂。直到今天,乙支文德一直都被朝鮮民族視為抵禦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韓國首都首爾的乙支路就是以乙支文德的名字命名。韓國國軍第二高榮譽勳章“乙支武功勳章”亦為紀念乙支文德而名、韓國陸軍第12步兵師同樣以“乙支部隊”作為隊名。
“高麗”和“高句麗”
“高麗”和“高句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王氏高麗時期,那時高句麗已亡二百多年,二者年代有差距,且二者不存在連續性和繼承性。但是高句麗和中原王朝、後來在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之間也沒有過強的連續性。高句麗本身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權,它的政治遺產與中國東北後來的少數民族政權、朝鮮半島的政權都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中國、朝鮮、韓國對高句麗歷史的所屬權爭奪在此基礎之上更顯複雜。高句麗的文物遺產在朝鮮半島、東北地區都屢有發掘,中國和韓國的歷史學者近年來逐漸同意在超越政治利益的基礎上共同開展高句麗歷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