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會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司馬光的小孩,在看到朋友掉進水缸後,果斷的用大石頭砸破水缸,救出了朋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司馬光是如此的聰明。不過,長大以後,我們對司馬光的崇拜更多來源於《資治通鑑》。
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這部書中,司馬光總結了許多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賜名為《資治通鑑》。這本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
司馬光是早慧之人,從砸缸的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到了宋仁宗寶元元年,20歲的司馬光就中進士甲科,隨後被派往華州任通判。不過,司馬光的政治生涯並非一帆風順。早年為官,司馬光一直在地方任職,之後雖奉調入京,卻還是擔任一些學術性的官職,無法參與到更深層次的政治中。不過早年的這些經歷卻給司馬光後來編纂《資治通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司馬光藉助仁宗立儲的機會走到了政治的前台。1065年,宋英宗任命司馬光為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為皇帝講讀經史。司馬光認為,他可以通過歷史來影響皇帝,進而參與到最高層的政治中。所以,司馬光藉機將一部八卷本《通志》進呈給英宗,也就是後來成書的《資治通鑑》的前八卷,記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秦二世三年的歷史事件。這部書引起了英宗的重視。次年四月,英宗下令在崇文院設立書局,命司馬光編寫一部《歷代君臣事跡》。這也就是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開端。
政治從來都是變化無常的,1068年,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重視,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思想不同,因此上書神宗阻止變法。不過,神宗當時鐵了心要變法,無視了司馬光的上書。隨著變法的發展,司馬光無法繼續在朝中待下去,就自貶出京。
當時司馬光選擇退居洛陽,不過他雖然離開了政治中心,但並沒有放棄編寫史書的願望。司馬光在離開的時候,沒有要求別的,只是隨身帶著書局,方便自己繼續編書。司馬光閒居洛陽15年,直到1082年,終於完成了《資治通鑑》的編纂。
從48歲到63歲,司馬光遠離政治中心,放棄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不過“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正是因為不被這些俗事所擾,司馬光才能完成《資治通鑑》這部著作。
洛陽 宋朝 司馬光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