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在漫長的歷史時光中,中國各地都出現了許多造型各異的軍事要塞和堡壘,一般都是修建在關隘附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座堡壘卻是在一個偏僻的鄉村里。
在位於中原腹地的河南郟(jiá)縣朱窪村,有一座全用紅色條石壘築而成的堡壘,當地人稱其為“臨灃寨”。在該寨建成後的100餘年裡,曾先後擊退土匪、捻軍、太平軍和侵華日軍。說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已經開始好奇了,到底是什麼樣的寨子才能有如此效果?
故事要從清朝道光年間的朱紫峰說起,他是末代晉王朱求桂的後人,先祖在明亡後逃至朱窪村。他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多年後出任鹽運使一職。雖然清朝的鹽運使只是個從三品的官職,但他們不僅要管理鹽務、和鹽商打交道,還肩負著為宮廷採購物品的職責,撈油水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
沒用幾年,朱紫峰就積攢了數量可觀的財富,而他的兄長朱紫貴、朱紫雲也在他的關照下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大鹽商,掙下了偌大的家業。有錢之後,兄弟三人鑒於郟縣地勢平坦、無險可依,擔心自己辛苦掙來的財產被土匪們搶去,就決定修一座城寨自保,再建造一座宅院供日常居住。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秋天,朱紫峰耗費重金聘請了一位來頭頗大的高人為朱家設計了住宅和寨子,可以說是做到了步步設防、易守難攻。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寨子修了整整28年才徹底竣工,光是長達1100米的城牆就花去了330萬兩銀子。
一走近朱窪村,你就會感受到它的特別——紅色石牆將村子緊緊圍住,造型如同一艘大船。如果你站在寨門口向里望,根本看不到村裡的街道,這是因為村內道路與村外道路呈120°夾角,敵人一旦進入便會遭遇巷戰。更特別的是,臨灃寨里只有四條相互交叉的筆直大街,其餘均為丁字形死胡同。
為防止匪寇進入寨內,臨灃寨在東、西、南三個方位設定了寨門並修築炮樓,總計有72門火炮嚴陣以待。在城門的上方還有特意設定的消防眼,一旦遭遇火攻,寨內守軍可以通過向消防眼裡注水的方式滅火。
退一步來講,如果寨子被不幸攻破,朱紫峰的家裡還是安全的,因為這是專門為防守而修築的。一邁入朱家的大門,一個四面封閉的瓮城呈現在我們眼前,在瓮城之後還有曲折狹窄的甬道和12道關口,進入此地的敵人想來只能成為守衛們的活靶子。
為防止敵人從牆下挖地而出,工匠們在牆底鋪設了厚達17層的紅石地基;為避免敵人攻破大門,設計師設定了兩道門栓和十餘個射擊孔,還在雙層的木質窗欞之中加設一道鐵窗欞,既可避免敵人破窗而入,也可在危急時刻向外射擊或潑油。最後,宅子裡的人還可通過庭院裡的水井逃生,裡面連線著3條通往寨外的地道。
在這樣的堅固堡壘面前,那些軍隊接連碰釘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在1945年,侵華日軍本想攻打臨灃寨作為軍事要塞,卻不想花費數天也沒攻下,於是只得轉道去了臨近的魯山縣。令人想不到的是,經歷了百年風雨後,這座城寨卻差點兒被強拆。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河南全省都在回響號召積極拆除圍牆。到了1957年,拆牆大軍來到臨灃寨,卻不想突降暴雨,屹立百年的寨牆在順勢而下的洪水中巋然不動,為保全寨人安全,石牆這才得以保留下來。
喜歡本文的讀者朋友不妨關注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ID:quguanlishi),筆者將每天為大家分享新鮮有趣的歷史故事,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歷史 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