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和宋襄公的道德戰略

晉文公重耳說過一個封賞功臣的標準——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

在晉文公看來,能夠指導他仁義道德的人,功勞最大;能夠為完成目標而出謀劃策的人,功勞其次;衝鋒陷陣出苦力的,功勞最小。

晉文公和宋襄公的道德戰略

我想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道德第一。道德真的這么重要么?

有這么一個君主,他有三大癖好。第一是打獵,一打起獵來,什麼政事也不理;第二是喜歡喝酒,沒日沒夜的喝,甭管是使者還是百官,都見不到他;第三個是好色,連自家姑姑、姐妹這些人都不放過,以至於她們嫁不出去……

這個君主是誰?是夏桀么?是商紂么?不是……他即不是亡國君,也不是昏君,他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問管仲,他有這三大“邪”,是否影響治國,管仲說不影響。齊桓公自己都不敢相信——這都不影響?

晉文公和宋襄公的道德戰略

最後果然沒什麼影響,齊桓公成了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齊桓公的道德不怎么樣,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成功的君主。

為什麼道德第一?道德真的很重要么?

齊桓公去世之後,幫助齊國平定內亂的宋襄公,自以為有了成為第二任霸主的資本,就會盟諸侯。他弟弟勸他在會盟地附近埋伏兵馬,以防不測。宋襄公不願意,認為這沒有道德。

結果一直對宋國不服的楚成王帶兵來把手無寸鐵的宋襄公俘虜了,帶回楚國囚禁了三個月才放回來。

後來宋襄公與楚成王進行了著名的“泓水之戰”。戰前,宋國人覺得楚國比宋國強太多,不能硬拼。宋襄公堅決要打,他認為仁者無敵,以他的仁義,一定可以戰勝楚國。

開戰之後,楚國人要渡河,有人建議宋襄公擊其半渡,宋襄公認為這太不仁義,就拒絕了。楚國人過河之後還沒布陣,有人又勸宋襄公趁機出擊,宋襄公還是認為不仁義,依舊拒絕了。

楚國人完成了排兵布陣,宋楚雙方一番廝殺,宋軍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將刺傷膝蓋,終身殘疾。

堅信仁者無敵的宋襄公,的的確確是個仁義的人,是個道德高尚的人,但是宋國人都罵他。在諸侯大會上悍然綁架一國君主,這種缺德事也是前無古人。楚成王的的確確是個特別“缺德”的人,但是他的諡號是“成”,非常好的字,楚國人很愛戴他。

晉文公和宋襄公的道德戰略

道德真的那么重要么?

重耳流浪時見過已經殘廢的宋襄公,他肯定知道仁者並不無敵,那他為什麼還認為道德第一?

因為重耳說的“道德”,和宋襄公堅持的“道德”,不是一碼事。

重耳明白“道德”的本質,而宋襄公並不明白。

以仁義出名的宋襄公號召諸侯幫助齊國平定內亂,扶持齊國太子繼位,扣押了遲到的滕宣公,又把不來的鄫國國君當成牲口殺了祭旗。在齊國太子看來,這真是大仁大義之舉,宋襄公就是正義的化身。

楚成王綁架宋襄公的時候,羅列他的罪名,幫助齊國太子繼位就成了干涉齊國內政,扣押滕宣公和殺掉鄫國國君也成了亂用私行……在楚國人口中,宋襄公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壞蛋。滕國人和鄫國人想必也十分贊同楚國人的觀點。

同一件事,有人說他是大仁大義、道德高尚,有人說他是大逆不道、道德淪喪……

如果同一件事,有人認為是道德高尚的,有人認為是道德淪喪的,那究竟道德高尚和道德淪喪有沒有標準?

其實每一個心目中都有一桿秤,誰是有德的,誰是缺德的,自己都可以衡量。但是每個人的衡量標準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利益不同。

只要有利於我的,在我這裡就是道德高尚的;凡是不利於我,在我這裡就是道德淪喪的。

那么,晉文公說“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是什麼意思?

晉文公要讓一個人說他是有道德的,他需要做什麼?

他的行為要對這個人有利!

當晉文公能讓一個人得利的時候,那個人會怎樣?

會支持他,因為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若是晉文公的行為讓一個人利益受損,那這個人就會反對他,因為他是一個缺德的人!

支持的人越多,反對的人越少,晉文公的勢力就越強大;反之,勢力就越弱小。

晉文公說的“德”,是什麼?

是戰略!

要給哪些人利益,要團結哪些人,要讓哪些人說我道德高尚,我的勢力才能夠儘可能的強大?

這是在選擇盟友。

這是在制定戰略。

當戰略選擇恰當的時候,制定好的策略就容易多了,有了好的策略,執行起來難度也就小多了。所以給晉文公制定大戰略的人,是頭號功臣;制定策略的人,是次等功臣;具體去執行的人,就是三等功臣。

道德第一?對!道德第一!

道德真的有那么重要么?對!道德就是那么重要!

道德就是戰略。

戰略為了利益。

“道”這個字,意思是“路”,“德”這個字,最初與“得”是互通的。所謂“道德”,解釋過來其實就是“得之路”——“得”的途徑或者方法。

“道德”,歸根到底,是為了“得到”,堅持無法“得到”的“道德”,就是迂腐。

宋襄公堅信仁者無敵,可是他不懂仁者為什麼無敵?所謂的“仁者”,需要被人認可為“仁者”;當被許多人認為是“仁者”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強大的盟友,他的勢力才是強大的,那時候才能“無敵”;自身不夠強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無敵”。宋襄公不肯擊其半渡,自以為是仁義之舉,卻讓宋國的士兵寒心,士兵哪還能好好打仗呢?士兵都不盡力,他宋襄公怎么可能“無敵”呢?

仁者無敵,要看對誰“仁”。宋襄公這時候對楚國人“仁”,就是對宋國士兵“不仁”,而宋國士兵這時候才是他應該團結的對象,他應該對宋國士兵“仁”。

宋襄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沒有搞清楚“德”和“得”的關係,沒有認識到“道德”就是戰略,讓宋襄公成了一個迂腐的人。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