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皇帝,幾乎都有一個龐大的後宮。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還是虛指,實際上,有的皇帝的後宮遠遠不止三千人。但一旦老皇帝駕崩了,他曾經擁有的後宮佳麗將會被新皇帝如何處置呢?
一般情況下,皇上駕崩後,都會有幾個妃子去陪葬,但實際上在不同朝代,“後宮佳麗三千人”的處境也會有所不同。
秦朝:殉葬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意思是沒有孩子的妃子都要殉葬。皇帝駕崩,就會拉很多人去陪葬,這些陪葬人員里就少不了嬪妃了,直接拉入皇陵,隨著皇陵入口的封死,妃子們的命也一點點走向結束。這種陪葬行為滿足了皇帝的一己私慾,卻實在是自私無比,肆意剝奪人的性命,實在無情。
漢朝:情況不同結局不同
妃嬪有生養皇子,且其子有封國者都可以出宮,可前往其子的封國安享晚年,稱王太后,如漢高祖妾侍薄姬,在漢高祖死後前往其子代王劉恆的封國——代國,稱代太后。而未生養的妃子,《漢書·安帝紀》注云:“謂宮人無子,守陵園者也。”所以可知這些妃嬪也去守陵了。如在成帝死後,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後葬入陵園。
隋朝
隋文帝時,除弘政夫人無記載之外,宣華夫人,容華夫人都為其子楊廣之妃。隋煬帝時,蕭皇后於煬帝駕崩後先後嫁宇文化及、竇建德,後被其小姑義成公主迎往突厥,突厥滅後,被太宗迎入長安,安逝。
唐朝
有子妃嬪隨其子出藩國,可有王太妃號,如唐太宗嬪妃韋氏“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冊拜紀國太妃”。無子之妃有兩種結局一種是低等妃嬪出家為尼,如四品才人武氏之於感業氏。一種是高等妃嬪無需出家,依例居於太宗別廟崇聖宮。如昭容韋尼子和後來自殉的充容徐氏,都死於此地。
宋朝
皇后及高等妃嬪等遷居別宮,如高宗後吳氏於帝崩後遷居德壽宮,並可有位號之不斷升級,如宋神宗之武賢妃,“歷美人、婕妤。徽宗即位,進昭儀、賢妃。”
死於非命,據《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有封號的妃嬪及女官共143人,無封號的宮女多達504人。多數為金人所殺或擄。
明朝
奉養於別院別宮。劉昭妃為明神宗的妃嬪。冊封為昭妃,年21歲。無寵無出。天啟、崇禎時受尊封太妃,嘗居慈寧宮。或者發還原家。英宗曾下旨給周憲王弟朱有爝,“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雖只說是親王家,但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態度。
清朝
居別宮奉養。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先皇妃嬪修建的宮殿群,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新皇帝一般會為先皇之妃加封號而奉養其中。少數可歸其子奉養,如世宗妃耿氏,世宗崩後得太后特許,至其子和親王弘晝府居住。但正式史未載,僅見於詩作記錄。
總之,在有的時代很多妃子可能只受過一兩次寵幸就被遺忘了,這樣的妃子一般有幾種結局,比如在皇帝駕崩之後出家為尼,被打入冷宮,很少有被放回家的情況。某些妃子,比如武則天,直接被下一屆的皇帝接受,成為下一代的寵妃,其實在所有情況之中這算是萬幸的了,在明朝嘉靖年間,皇帝死後,那些以選妃為名招進宮的女子被直接勒死陪葬。史上確實有為皇帝陪葬的女子,但是大部分前代的皇妃受到不冷不熱的待遇,以禮相待,作為皇太妃替皇帝守寡,但相對於殉葬卻是好上很多了。
皇帝 妃子 殉葬 人殉 秦朝 薄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