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 元旦到底有過幾副面孔?

在元旦假期,我們告別了2017迎來了2018,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元旦”,從字面上看,“元”是開始、最初的意思。“旦”表示太陽剛出地平線之際,即一日之始;因此“元旦”就是一年之始、一年的第一天。我們都知道,如今我們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也被稱為新曆新年,但其實,元旦被定義為1月1日,是民國之後才開始的,那么在民國之前,元旦都代表過哪些日子呢?

2018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開始農曆紀年,以正月為元,初一為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雖然“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從未改變,但在中國歷史上,“元旦”的具體日期隨朝代更替的改正朔而不同,顓頊開始農曆紀年,以正月為元,初一為旦。但此後的夏、商、周、秦、漢的元旦日期也並不一致。據《史記》記載,元旦在夏朝是正月初一,在商朝是十二月初一,在周朝是十一月初一,在秦朝是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候恢復夏曆,仍以正月初一為元旦,這就是如今的春節。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改稱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

夏代為夏曆正月初一,商代為夏曆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夏曆十一月初一,秦朝為夏曆十月初一,漢朝漢武帝太初元年時,鄧平等人創立了“太初曆”,重定夏曆正月初一為元旦,此後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改稱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一直沿用至今。

圖為孫中山簽發的臨時大總統誓詞圖為孫中山簽發的臨時大總統誓詞

農曆正月初一,現在被稱為“春節”,但在古代卻稱為“元旦”。不過,不同朝代仍有不同的稱呼:先秦時期叫“上元”、“元日”、等等;兩漢時期則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時期又叫做“元辰”“元日”、“歲朝”等;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日”、“歲日”、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

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元旦在更多的時候是代表現今的“春節”,又分別代表過“正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不過這都不重要!每年元旦我們都能放假三天,這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