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

1956年,一群來自蘇聯各地的農業專家和遊客排著隊緩緩進入了全聯盟農業展覽館(現為全俄展覽中心)。他們將會在這裡見到多達300頭不同的豬豬。這些豬都是各加盟國和省(州)選派的優質豬,集中展示蘇聯幾十年來的育種和養殖成果。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1937年的主展館

(圖片來自wikipedia)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豬,是來自加盟國拉脫維亞的“培根專用”豬,它在六個半月內長到了100公斤,是全場育肥效果最好的一隻。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旗

你基本想像不出和拉脫維亞有什麼關係

這場展覽會,正是蘇聯為保障人民吃上豬肉所做努力的縮影。

緊張的豬肉

和在中國一樣,在傳統的俄國社會,豬被認為是吉祥富足的象徵。一個農村家庭擁有的豬越多,也就說明這一家生活水平越高。在俄國的歐洲部分,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像沃羅涅日河畔這樣肥沃土地上養出來的好豬,還是皇室宴會必不可少的菜品。

沒想到沃羅涅日還當過皇家豬廠...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然而接連不斷的革命-戰爭-革命打亂了俄國的經濟社會,連最基本的糧食市場都紊亂了。比如一戰正酣的1915年,俄國小麥商品化率從1913年的25.8%降到了14.3%;大麥則從20.4%降到了7.6%,市場供應極為潰縮。糧食價格自然也因此上漲,主糧和麵粉價格較1913年上漲了60%以上。

等戰爭熬到1917年,俄國幾乎被榨乾

無法遏制的戰損,後方的城市則趨於崩潰

不要說吃肉,麵包都要吃不上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這對於俄國的民間經濟是巨大的打擊,缺乏積蓄的經濟作物區農民受到的影響最大,糧價已經威脅到了他們的溫飽問題。而本質上,豬也是一種經濟作物,而且豬也要吃穀物,給豬買飼料就像給人買飯一樣,非常昂貴。

國內某大型批發網站如今豬飼料價格

比一袋大米貴

真·人不如豬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所以在十月革命前,全俄國的養豬規模大幅度縮小,很多養豬戶為了度過饑荒,最後連種豬都只能殺掉吃了。

等到1918年十月革命成功,布爾什維克們接管俄國歐洲部分的實際控制權時,養殖業已非常凋敝了。而信奉科學的導師們很清楚,大量的蛋白質攝入有助於提高士兵和工人的身體素質。要在接下來的戰鬥和建設中繼續實現大同理想,遲早要解決吃肉的問題。另外,豬骨、豬皮、豬鬃都是有用的工業原料,在以工業立國的蘇俄(蘇聯),豬也將會成為國家富足的標誌。

不知道當時的蘇聯民眾看到這樣豐滿的資本家

會不會想把他生吞活剝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但由於局勢不穩,新生的蘇俄仍然需要繼續和白軍交戰,並隨時警惕歐洲列強的干預,非但沒有資金搞投資,還要向農民徵收所有的餘糧和牲口,以備不時之需。這進一步削弱了養殖戶恢復生產的可能性和積極性。連俄族人驕傲的灌紅腸手藝都差點失傳了。

沒有一隻豬能活著走出俄國

會賣萌的也不行

1

(圖片來自pixabay.com)

俄式紅腸的學名叫Kolbasa,以腸衣包裹醃漬的豬肉、牛肉餡製成,是正經的民族美食。但在20年代,由於豬牛肉(尤其是吃糧食育肥的豬)供應不足,人們很難找到紅腸的蹤影。

這個是真紅腸

帶著誘人的光澤

(圖片來自zen.yandex.ru)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時間長了人民紛紛抱怨,計委就想出了個餿主意,命令食品廠用添加劑包著一點點醃肉做成假紅腸,多少讓人解解饞。不過人們後來發現,這種添加劑平時會用在廁紙上,帶出了當年的網紅辭彙“廁紙紅腸”。就是這樣,紅腸也只能坐著綠皮火車去莫斯科買。所以又有了一個很蘇式的冷笑話:“什麼東西是長長的,綠綠的,聞起來像紅腸的?”

導師知道人民民眾對肉類的急切需求

現階段只能在視覺上滿足一下你們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Игоревич)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事情一直到了30年代才有所轉機。此時的蘇聯已經基本控制了國內局面,接管了所有的礦業和工業企業,初步完成了基層政治建設,糧食產量也有所回升。讓養豬場復活,終於不再是空喊的口號。

沒過幾年就在領導下改天換地了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然而這時候養殖戶們已經長達十幾年沒有好好養豬了,不僅人員稀少技術生疏,全國範圍內也找不到什麼像樣的母豬和種豬。要多快好省地讓人民吃上豬肉,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社會主義豬豬為工人提供彈藥

(圖片來自 zen.yandex.ru)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你們都是養豬專業戶

豬靠人養,要大規模出豬,先得往養殖行業里添人。這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倒不是個問題,正在實驗集體化農業的蘇聯,有的是可供調配的工農,不僅要發動過去的俄族養豬人和其後代,還要發動以前沒有養過豬的人,比如哥薩克人和猶太人。

哥薩克人雖然只是俄國的遊牧邊緣族群,但在歷史上是為俄族人的發展操碎了心。在帝俄時代,哥薩克人就已經是帝國擴張的主要推動力,不僅承擔東擴先鋒隊的職能,還負責駐紮當地維持治安,幫助俄族人消化新控制的地盤。

哥薩克騎兵

(圖片來自wikipedia@Mykola Samokysh)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但到了蘇聯中期,俄族的無序擴張基本結束,在歐洲方向和亞洲方向的國界基本確定,哥薩克人在軍事上開疆拓土的功能已經不明顯了,只能在生產中繼續體現自己的價值。既然是遊牧民族出身,那么養殖顯然就是最好的選擇。

善於服從命令的哥薩克人也並不抗拒,開始為國家在烏克蘭養豬。

俄國老師傅手把帶你,包教包會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但對於蘇聯高層來說,讓哥薩克人養豬還有更深遠的考量。他們希望通過哥薩克人帶動經常與他們比鄰而居的猶太人養豬。這不僅是為了生產,也是為了消滅猶太人本身的文化特徵,將其化為蘇聯共同體的一部分。

一開始,猶太人對哥薩克人的推薦極為抗拒,因為猶太教規定禁食豬肉,養豬當然也就沒有意義。但蘇聯的宣傳攻勢不斷向猶太人宣傳養豬的好處,比如有這樣的歌詞:“明斯克的社區正在養培根豬,這是他們換取農業機械的辦法。”

現在美國猶太人有超過一半都吃豬肉

畢竟豬肉辣么香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這種話聽多了,就難免有信仰不堅定的猶太人開始養豬。蘇聯官方趁熱打鐵,用強制手段關閉猶太屠宰場,禁止猶太“淨食”銷售,逼迫猶太人吃豬肉。控制的時間久了,除了最老派的猶太拉比,大多數人都屈從了,開始養豬和吃豬肉。

猶太人在宣傳攻勢中找到了養豬的理由

(圖片來源 http://ja-tora.com)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比如在猶太自治州首府比羅比詹,1933年全城還只有2532頭豬,到了1934年已經達到了5372頭。到了1937年,豬已經多達1.2萬頭,甚至比牛馬還多。

而在烏克蘭,善於學習的猶太人學習技術比哥薩克人快得多,也願意對豬舍條件進行投資,到30年代後期已經因高超的養豬技術而聞名全國了。在一首關於猶太人集體農場的詩中,有人說:“豬,像獅子一樣走在街上”。

從東端到西端,誰也不能搞特殊化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而在蘇聯的中南部國土上,連哈薩克斯坦都被發動起來了。

1930年初,蘇聯在哈薩克斯坦進行了激進的集體農莊改革,把原本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人圈養在半成品農莊裡,最終造成了大饑荒。幾年後,生產秩序恢復,原本在哈薩克斯坦難覓蹤影的豬進入了這個加盟國。

別忘了,哈薩克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當年的饑荒可以說是觸目驚心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哈薩克斯坦1897–1970年間的主要民族群體

俄族人穩定上升,哈薩克慘遭重創

人口結構的改變,養殖業的改變也就不奇怪了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更多的豬豬

有了人手,有了養殖場,萬事俱備,只欠小豬豬了。

真的是要從小培養的...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事實上全蘇聯最適合養豬的地區就兩個:波羅的海沿岸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地區。這仍然和豬的習性、食性有關。人感到適宜的氣候,也能讓豬覺得舒服,而豬又要消耗大量穀物餵養,所以溫和的產糧區也是最好的養豬區。

俄羅斯本土都太冷了

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這一帶則是土地、水源、溫暖都夠了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比如在拉脫維亞,本地白豬和德國白豬雜交後,變成了育肥冠軍,190多天就能長到100公斤,3歲公豬能長到321斤,充滿了力量感。這也就是今天文章一開場就出現的那隻農博會冠軍豬的家族。

冠軍豬風采 體重451公斤不知道夠多少人吃

(圖片來自全俄展覽中心檔案館)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烏克蘭草原斑點豬也不錯,3歲公豬能達到322公斤,而且很適應烏克蘭草原的環境,就是育肥稍微慢了一些。

隱藏在東歐草原里就看不見我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知識庫(SEBiZ))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但在國土遼闊、氣候條件複雜、環境多變的蘇聯,大規模推行養豬戰略並不容易。那些此前沒有本土豬只的地區都需要適應實際環境的品種。這正是農學家和動物學家大展身手的好時機。

蘇聯在眾多地區都安排了養殖試驗

為了讓人民吃上肉也是拼了

(參考俄羅斯農業電子知識庫(SEBiZ))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比如在哈薩克斯坦,大陸性氣候占主導,夏季的晝夜溫差很大,冬天的低溫也很極端,一般的豬很容易在這裡生病。經過4~5代的育種,蘇聯專家找到了一種名為塞米爾申斯克(Семиреченская порода)的豬:頭部筆直、耳朵小、背部挺直、四肢強壯且不容易得呼吸道疾病,非常適應哈薩克斯坦的氣候。

能適應草原的堅強豬?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知識庫(SEBiZ))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但其實,培育這種豬只是增加了豬場對哈薩克斯坦的滲透力,從產量經濟性上來看並不划算。相比波羅的海沿岸的主力白豬,這種豬的出欄率要低26%。

草原豬原來也是黑豬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知識庫(SEBiZ))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類似的情況在全國都很常見,在西伯利亞,他們也推廣了一種適應當地狀況但是產能較低的豬——北西伯利亞豬(Сибирская северная порода )。

名字是這么叫,但真到了北西伯利亞的苦寒里,豬也受不了。這種豬主要在新西伯利亞這樣的南部地區飼養。它們的皮膚密集沒有褶皺(可以減少散熱),鬃毛和底毛都很長(有利於保暖),最適合在比較寒冷的地帶生存。

白白嫩嫩 香香脆脆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知識庫(SEBiZ))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人和豬都已經準備好了,養殖生產隨時就能上軌道,蘇聯人民很快就不用忍受“廁紙紅腸”了……吧?

由於集體農莊制度下糧食產量下滑,雖然種豬的表現都很好,但實際餵養時,豬經常會營養不良。赫魯雪夫時代的玉米革命部分解決了人和豬吃飯的問題,但由於缺乏冷鏈運輸(部分原因是西方設備無法進口),蘇聯全國的豬肉調度不成體系。

真粒粒飽滿....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1970年代後期,蘇聯的人均年豬肉獲得量達到了歷史巔峰,但仍僅為美國的一半,比西歐國家略低。到了80年代,國內外局勢不穩,食品供應緊張,豬肉供應更加跟不上。

反正畫是要畫得很好

(圖片來自pikabu.ru@I. Ye.Sychev 1962)

豬肉在蘇聯原來這么重要,導師親自過問 | 地球知識局

到了蘇聯後期,那些風風火火建立起來的養豬場也紛紛倒閉,連種豬場都沒能倖免,人們又要坐著火車去首都找廁紙吃了。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