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 寫得一筆錦繡文章 卻把國家帶入絕境

科舉時代,由狀元身份位至帝師宰相、牧守督撫的名人大有人在,但能做到黃袍加身、稱孤道寡者,唯有西夏神宗李遵頊一人而已。不過這位狀元皇帝雖然寫得一筆錦繡文章和好書法,但在治理國家方面卻糟糕透頂,最終將西夏帶入滅亡的絕境。那么,李遵頊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從而讓西夏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呢?

李遵頊是西夏桓宗李純祐、襄宗李安全的族侄,齊王李彥宗之子,年輕時以品行端正、博學上進著稱,不僅文章做得好,而且還寫得一手好書法(“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見《西夏書事》)。西夏由党項人創建,因為是以武立國,所以党項男子普遍喜武厭文,功名是靠刀槍在戰場上搏殺獲得的,至於讀書科舉,往往是國中漢人從事的事業。

李遵頊以狀元身份入仕,盡掌西夏兵權李遵頊以狀元身份入仕,盡掌西夏兵權

然而李遵頊卻與他們大不相同,作為党項男子兼宗室成員,他獲取功名的手段主要是靠科舉。天慶十年(公元1203年)三月,李遵頊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在廷試中一舉奪魁,被西夏桓宗欽點為狀元,一時間成為美談。蟾宮折桂後的李遵頊,憑藉著出身和狀元名頭,迅速打開晉升的“綠色通道”,沒幾年時間便出任大都督府主並襲封齊王,以宗室身份掌管國中兵權,成為朝廷最可倚重的皇族。

隨著權勢和名望的日漸提升,李遵頊逐漸滋生不臣之心,最終竟發動政變廢殺襄宗李安全,自己登基稱帝,時在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由狀元郎變身為皇帝,在歷史上唯有李遵頊一人,不過這位“空前絕後”的狀元皇帝,雖然寫得一筆好文章,但在安邦治國方面卻是個“低能兒”,用一連串難以彌補的戰略性失誤,把本已孱弱衰朽的西夏推上滅亡的“懸崖”。

到李遵頊稱帝時,西夏已正式建國173年時間,期間為求生存、謀發展,在國小民寡的情況下,雖然跟宋、遼等國交過幾次手,但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奉行“事大主義”的外交方針,誰強就跟著誰混。宋遼對峙時,西夏附遼欺宋;宋金對峙時,西夏附金自保;蒙古強大後,西夏又開始附蒙侵金。總之,西夏就像一個“牆頭草”,又像一條“變色龍”,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立場。

但是按照“均衡理論”,西夏最務實的對策應該是聯弱抗強,以防止一家獨大,最終威脅自己的生存。可狀元出身的李遵頊似乎是個“死腦筋”,對這么淺顯的道理居然視而不見,反而在上台後繼續執行附蒙侵金的政策,由此給西夏帶來滅頂之災。

蒙古肆意欺凌西夏,導致後者實力大損蒙古肆意欺凌西夏,導致後者實力大損

蒙古不同於之前的遼和金,這是一個貪得無厭、忘恩負義的政權,眼中所見全都是自己的私利。一旦有國家跟蒙古結盟,必定要被經常性地徵調兵力、財力,為蒙古對外戰爭“埋單”;一旦盟國不能順從其意,蒙古即刻會派大軍征討,肆意摧殘破壞。幾個回合下來,沒有哪個盟國不被嚴重削弱的,而西夏正是如此。

西夏在跟隨蒙古攻打金國、花剌子模的過程中,兵力、財力、物力損失浩大,再難以繼續支撐。李遵頊見此狀況便開始調整策略,準備聯金抗蒙,在遭到拒絕之後,改而採取聯宋侵金的策略,在接連被金國擊敗後,又拋棄與南宋的盟約,重新回到附蒙侵金的老路上來。如此兜兜轉轉一番,西夏雖然看上去又回到原點,但結果卻是接連得罪蒙古、金、南宋三大國,處處樹敵,令國家的局勢更加危急。

李遵頊政策搖擺不定,導致西夏民窮國困李遵頊政策搖擺不定,導致西夏民窮國困

李遵頊帶領國家回到“老路”上後,對於蒙古苛刻的徵調政策再不敢有半句怨言,算是徹底被對方綁架,結果沒幾年時間,便使得國中“民不聊生,耕織無時,財用並乏”(見《西夏書事》),興、靈諸州因為旱災甚至出現“饑民相食”慘狀。

但即使國中殘破如此,李遵頊依然為保住自己的皇位甘心附蒙,對於國難所唯一能做的,便是以皇帝的名義令人繕寫泥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試圖從佛教中獲取重生的力量,救助百姓的苦難。然而佛祖並沒有施救於西夏,更沒有賜福於李遵頊,後者賴在皇位上數年之後,最終還是在蒙古人的威逼和群臣的反對下,灰溜溜的滾下龍椅,將皇位傳與次子李德旺。

蒙古滅亡西夏示意圖蒙古滅亡西夏示意圖

李德旺即位後轉變立場,採取與金和好、聯合抗蒙的策略,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來自蒙古的壓力,但終究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就在西夏亡國前1年,正當蒙古軍攻陷河西諸城之際,李遵頊終於撒手人寰,終年64歲,諡號英文皇帝,廟號為神宗。

作為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李遵頊並未展現出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風範,反而因為一連串的愚蠢政策,將西夏帶進萬劫不復的“深淵”,實在是辱沒平生所學。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