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作為千古有名的赫赫雄主,唐太宗李世民膝下也有幾個很出色的兒子。拿他的繼承人唐高宗李治來說,他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有些軟弱,但所謂的軟弱其實是給武則天的強勢襯托出來的,事實上李治還算個比較出色的君王,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永徽之治。
除了李治之外,唐太宗其他的兒子也不錯,最讓他喜愛的是第三子李恪,李世民曾打算把皇位傳給他。此人文韜武略,連毛主席都稱讚過他,只可惜造化弄人,他最終還是與皇位失之交臂。
李恪生於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生母是隋煬帝之女楊妃,被封為吳王。李恪為人,英武果斷,文武雙全,儘管不是嫡出,但深得唐太宗寵愛,唐太宗常在群臣面前稱讚他有自己的風範,史書記載唐太宗評價李恪:“吳王恪英果類我。”
不過儘管如此,在早期李世民卻從未想過立李恪為太子,因為他已經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而當時的李承乾各方面都表現不錯。可是到了後來,李承乾的言行舉止越來越悖逆,恃寵而驕胡作非為,讓李世民產生了廢太子的念頭。
皇四子魏王李泰,看到李世民有改立太子的想法,於是不斷發動黨羽暗中操作,希望讓自己取代李承乾。這無疑惹惱了李承乾,一怒之下,他竟然派刺客刺殺李泰。後來事情敗露,李承乾惶惶不可終日,竟然勾結侯君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等人起兵逼宮,想先下手為強取代唐太宗。
李承乾哪是李世民的對手,宮廷政變毫無意外地失敗。李世民大怒,廢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同時,他見李泰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不擇手段,也打消了立他為太子的念頭。這時的李世民,最中意的太子人選是李恪,因為李恪不僅才能突出,又不像李泰那樣不擇手段。
然而,長孫無忌等人並不贊同立李恪為太子,他們希望立李世民的第九子,也就是未來的唐高宗李治。可李世民雖然喜歡李治,但覺得他有些懦弱,不適合當皇帝,於是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朕立治為太子,治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國家,吳王恪英武果斷有朕的風範,我想改立他為太子,怎么樣?”
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李世民又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的吧。”
長孫無忌又極力辯解,最終,唐太宗放棄這個想法。但是長孫無忌卻深深忌恨李恪,他一直想找機會除掉李恪。
李世民去世後,李治順利即位,李恪也就再無非分之想,一直恪守藩王本分,治理封地政績顯著。唐高宗敬重兄長李恪,對他一再加封,可惜到了公元653年(永徽四年),李恪的命運因房遺愛謀反案發生變化。
房遺愛是名臣房玄齡次子,娶了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陽公主為妻,後來高陽公主犯事失寵,房遺愛又犯事被貶,心生不滿,兩人勾結柴令武(名將柴紹之子)等人,企圖發動政變,廢掉唐高宗,擁立荊王李元景(唐高祖六子)為帝。
但事情敗露,一干人等全部被抓,由長孫無忌審理此案,就是因為這宗謀反案,長孫無忌趁機把李恪牽連進來,並偽造了李恪參與謀反的證據,李恪死罪難逃。
唐高宗希望赦免唯一活著的兄長,但群臣力阻,最終李恪被處死在長安城,年僅34歲,諸子盡數流放,唐太宗最喜愛的兒子就這樣蒙冤被殺。
李恪臨死前,痛斥長孫無忌陷害忠良,最終會遭到報應。沒想到一語成讖,長孫無忌果然也沒得善終。
在這以後,長孫無忌極力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得罪武則天,武則天設計陷害長孫無忌謀反,最後長孫無忌被迫上吊自殺,一代名臣就喪命。
李世民 長孫無忌 李恪 房玄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