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凡積德累善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會在將來某一時刻收到福報,這福報的大小,往往會跟付出成正比。這項定律曾在很多有德之士的身上得到體現,其中漢武帝時期的繡衣御史王賀便是典型。那么這王賀都做過哪些善事?他的家庭又得到哪些福報呢?一切,還要從武帝晚年的政策說起。
武帝晚年大事搜刮,激起大規模民變
漢武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為籌集戰爭經費,外加滿足個人享受,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只能加強對民間的搜刮。武帝搜刮政策的對象不分貧富,連只求溫飽的農民也不能倖免。農民本來生活就異常艱辛,如今再遭到敲骨吸髓式搜刮,就更加沒有活路,既然橫豎是個死,不如起來造皇帝的反。所以到了天漢年間(前101-前97年),農民起義在各地風起雲湧,大有摧垮帝國的勢頭。
對此,武帝派出御史到各地彈壓,並賦予他們自由執法權。這類御史跟傳統上負責諫言、彈劾的御史不同,從職權上來看,非常類似於後世的錦衣衛千戶,實際上就是派往各地的特務頭子。由於他們身穿彩繡的絲綢衣服,所以又被稱為“繡衣御史”。
“繡衣御史”類似於明朝的錦衣衛千戶
“繡衣御史”直接聽命於皇帝,權力要遠遠大於當地的郡守,而擔任御史之人又多是陰狠剛戾之徒,行事果決狠辣,經常抱著“寧可錯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原則,對所轄地區的“暴民”及嫌疑分子毫無差別的加以殺害,直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才心滿意足。
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乃使光祿大夫范昆、諸部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行飲食,坐相連郡,甚者數千人。見《漢書·卷九十·酷吏傳》。
而武帝為達到以殺立威的目的,經常鼓勵這幫人大膽執法,而這種變相縱容,更讓這幫人有恃無恐。在這幫人中,御史暴勝之尤為殘暴,因懲治“暴民”不力而被他誅殺的二千石以下官吏極多,加上死在他手上的“暴民”,總數不下萬人(“它部御史暴勝之等奏殺二千石,誅千石以下,及通行飲食坐連及者,大部至斬萬餘人。”見《漢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元後傳》)。
王賀沒有誅殺一人,形同挽救數萬生靈
不過這幫御史中卻出現了一個“異類”,此人便是王賀(字翁孺)。王賀被武帝派到魏郡督促郡守捕捉“盜賊”,但王賀到任後便“曠職”,既沒有興兵屠殺“暴民”,也沒有對執法不力的官吏進行處罰,連那些遇敵畏葸不前、臨陣脫逃之人,王賀也全都把他們釋放。魏郡百姓、官吏感激於王賀的仁德寬厚,紛紛勸導“盜賊”自首服罪,使得魏郡竟然自己實現和平的局面。
然而在皇帝眼裡面,王賀的行為屬於嚴重的失職瀆職、欺君罔上,所以沒多久便被召回朝廷。武帝本想處死王賀,但架不住朝臣的勸諫,最終只將他罷職。王賀自以為立下大功,卻遭到皇帝的罷免,心中雖然不平衡,但也只能嘆息著自我解嘲:“我聽說能救活千人者,子孫將有封侯的命,如今被我救活的何止萬餘人,我的子孫是不是會有更大的榮耀呢?”
為武帝繡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盜堅盧等黨與,及吏畏懦逗留當坐者,翁孺皆縱不誅...翁孺以奉使不稱免,嘆曰:“吾聞活千人者有封子孫,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引文同上。
王政君是王賀的孫女,在後位長達61年時間
王賀被免官後,舉家遷往魏郡元城縣委粟里,因德高望重被推舉為鄉老。元城當地著名的相士建公曾為王賀看相,預測他們家族在數十年後會出現一位皇后,此後家族會無比興旺發達。王賀聽後哈哈大笑,認為他不過是安慰自己,沒想到五十年後建公的預言竟然成真。
公元前49年,就在王賀移居魏郡後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他的孫女王政君當上漢朝的皇后,而在此之前她已為帝國生下皇儲劉驁,即漢成帝。漢成帝登基後,王政君晉升為太后,而她的哥哥王鳳、堂弟王音、弟弟王商、王根及侄兒王莽相繼擔任大司馬職務,成為帝國最高執政官。哀帝、平帝、孺子嬰、王莽在位期間,王政君又升級為太皇太后,前後在後位達61年時間。
新帝王莽是王賀的曾孫
當然王家成就最高之人,還是新朝皇帝王莽,此君身為漢朝的宰衡,最終卻代漢稱帝,建立起王氏帝國。雖然王莽只坐了15年皇帝便亡國被殺,但終究給王氏帶來過莫大的榮耀。王賀泉下有知,應該對自己當年的善舉感到無悔於心了。
特務 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