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銃是明末關寧鐵騎非常喜歡的一種熱兵器,在對抗蒙古騎兵和日本武士的戰爭中,三眼銃都有不錯的表現。它和鳥銃相比有射程近、子彈散布面積大、難以精確射擊等缺點,並不是某些明代科普歷史讀物所說的神兵利器。明軍騎兵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這是當時最適合騎兵的火槍,歐洲的騎兵也選擇了類似的武器參戰。
三眼銃是一種火門槍,在嘉靖年間出現,發明人是兵部左侍郎劉天和(他可能只是總負責人),本質上是三把快槍的組合。明軍騎兵使用的三眼銃全長4尺4寸,約140.8厘米,銃管長1尺3寸,大約是41.6厘米。作戰時明軍騎兵五騎一排,衝鋒時先用弓箭騎射,快要和敵人接觸時突然勒馬迴轉,迅速把弓箭回收,拿出三眼銃夾在腋下轉身射擊。這是火槍時代的“曼古歹”戰術,估計是邊軍中蒙古家丁或韃官想出來的居多。三眼銃回身射程可以達到30米,差不多是騎射的一倍,三發彈丸齊射也給精度上了保險(雖然並不高),在對付披甲率不高的明末蒙古騎兵時非常有效果。
那么關寧鐵騎為何不使用射程和精度更高的鳥銃(火繩槍)哪?答案就是鳥銃是典型的步兵火槍,讓它在馬上射擊是“臣妾辦不到”。歐洲火繩槍主要分為輕型火繩槍和重型火繩槍,重型火繩槍又長又重,只有放到叉架上、在工事裡射擊,是火炮的好夥伴;輕型火繩槍配合長矛兵作戰,在步兵中逐漸成了攻擊主力。
德意志地區著名的僱傭軍“黑衫騎士”早年使用的也是火門槍,經常是嚇走的敵人比打死的多。歐洲的火繩槍騎兵並不在馬上射擊,比如喬萬尼德•美第奇的“黑色兵團”火繩槍騎兵射擊時都下馬射擊,下馬作戰的龍騎兵也使喚大口徑火繩槍。除了少量畫作外,我們找不到騎兵拿著火繩槍作戰的證據。
在實際操作中,騎兵拿著火繩槍作戰十分不利。因為火繩槍燃燒時不時散發的氣味讓馬匹不安(三眼銃等火門槍相對好些),火繩槍的使用從裝填到發射都需要兩隻手來操作,這非常不利於騎馬作戰。歐洲騎兵要么是下馬使用火繩槍,要么是勒馬使用,無法做到奔襲中的馬上射擊。明軍的三眼銃可以夾到左腋下,空出左手,單獨用右手拿明火點燃火門上的藥線,所以在對付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時非常管用。
在16世紀中期,輪燧火槍在歐洲出現。1544年“黑衫騎士”就使用輪燧火槍擊敗了使用火繩槍的法國騎兵,戰敗的法軍在國王的推動下很快也全部換了武器。在此後的尼德蘭戰爭和法蘭西內戰中,輪燧火槍得到了進一步普及。到17世紀中葉,輪燧火槍逐漸成了歐洲火槍騎兵的主要武器。
中國火器發展當時落後於歐洲,但明軍騎兵的選擇並沒有錯。他們選擇了相對先進的戰術,在沒有輪燧火槍的情況下用三眼銃也是一個正確選擇。
騎兵 三眼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