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眼銃
三眼銃:3管單兵手銃,明朝重要火器裝備,由3支單銃繞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緣,共用一個尾部,單銃口徑15毫米,長度120~150cm(槍管30~40cm),重量4.0~5.0kg。三眼銃的有效射程約30米。藥鍋是共享的,因此點燃後三根槍管中的彈藥會同時射出。射後可當錘擊敵。這種火器的優勢在於面對密集襲來的敵人時最能發揮其威力,以較少的士兵就能防守住據點及防禦工事。
紅夷大炮是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的,也稱為紅衣大炮。紅夷者紅毛荷蘭也,因此大部分人認為紅夷大炮是從荷蘭進口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具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三眼銃創製於明嘉靖年間,連射性能好,且實用性高,廣泛引用於明騎兵和神機營部隊。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出禁宮圍成時,手中所提防身用器便是三眼銃。但此銃精度不高且二次裝填(三發後裝填)不便,逐漸被明軍廣泛裝備的鳥槍和弗朗機等火器替代,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連射,可當錘)明末騎兵確依然大量裝備。
註:此武器的威力以被近代西方人試驗證明(參看相關視頻),十分可靠,且及具震撼力,銃響聲與現代步槍無異!
起源
三眼銃管約長一尺,銃口如鳥銃大,可容鉛彈三錢。鐵要煉熟,兩筒相包務使合縫密實,眼內大小得宜;亦以鋼鑽稍車之,使眼內光直,出彈方準。三管攢而為一,用箍三道或只用口箍一道。眼要挨底鑽使不後坐。銃後共打一庫箍裝木柄,柄後用一鐵鑽或以鐵箍。(來自《武備要略》,其實三眼銃的製造除了材料不是精鐵外,幾乎與鳥銃的造法一樣。)
做法
《神器譜》的鳥銃製作方法:播筒雙層交錯,岔口捲成者為上。若鐵不淨,內有重皮,反不如單播。全要岔將合未合之時,用鐵去鐵上灰滓,自然合成一家。筒成丘住一眼,以滾水灌人腹中,看有隙漏處,再加煮火。(雙層銃管。先造兩個大小鐵棒,各卷一條長鐵皮打成鐵管,然後細管套進粗管里。內外管子的豎接縫是在反方向,安全性好,小口徑,氣密性好。)
威力
雖然三眼槍銃管短,不能三點一線瞄準,但它在三四十步還是有相當的威力和足夠的射擊精度!明朝一步五尺1.635米,營造尺:32厘米,量地尺:32.7厘米,裁衣尺:34厘米。三眼銃的最佳射程為三十步,也就是49.05米,破重鎧,五十步(81.75米)之外能重創不披甲目標,百步(163.5米)之外就沒有殺傷力了。
明代兵書的火器射程是不可信的,因為作者為了保密往往會誇大射程。《火攻摯要》自序中云:“惟趙氏(成書於1603年,詳述鳥銃製造和用法的《神器譜》的作者趙士楨)藏書海外,祝融佐理,其中法則規制,悉皆西洋正傳;然以事關軍機,多有慎密,不詳載,不明言者,以致不獲茲器之大觀,甚為折中者之所歉也。” 我估算過,《神器譜》的火器實際射程只有書上所說的一半。翼虎銃的火藥鉛彈重量與銃管長度與三眼槍相同,《神器譜》說他“用之於百步之內為宜。步下:五六十步方能透甲。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射程折半計算就是三十步之內方能破甲。
非軍事著作《天工開物》的火器射程卻比較可信:
鳥銃。凡鳥銃長約三尺,鐵管載藥,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錘鳥銃,先以鐵梃一條大如箸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其本近身處,管亦大於末,所以容受火藥。每銃約載配硝一錢二分,鉛鐵彈子二錢。發藥不用信引,(嶺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內處露硝分厘,捶熟苧麻點火。左手握銃對敵,右手發鐵機逼薴火於消上,則一發而去。鳥雀遇於三十步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竭矣。鳥槍行遠過二百步,制方仿佛
鳥銃,而身長藥多,亦皆倍此也。鳥銃射程的其他參考資料:鑒於日軍的鳥銃威力強大,為此,很多明軍在戰前準備了高七尺、闊一丈二尺的大綿被,以遮擋彈丸。然而,根據宋應昌做的試驗,日軍鳥銃在八十步之外,能擊破二層濕毯被子,在五十步之外能擊破三至四層濕毯被子,可見綿被遮擋彈丸的效果有限,故此,宋應昌建議入朝將士臨陣作戰時,要在敵營四百步之外施放大將軍炮,等到日軍鳥銃射完彈丸之後,再向前進軍。(這裡的鳥銃銃管長達三尺,用三錢鉛彈、三錢火藥)也就是說用配硝一錢二分的火藥、鉛鐵彈子二錢、長約三尺的鳥銃能在三十步內破甲,五十步能殺死不披甲目標,百步則沒有殺傷力了。而三眼槍每筒長一尺三寸,使用火藥二錢及一錢五分的鉛彈,威力與鳥銃應該相差不大,應該也能在二三十步內殺傷披甲目標!在三十步之外,三眼槍的三發子彈就算打不穿騎兵的重鎧,也能在五十步之內重傷不披甲的戰馬。(有些資料提到三眼槍打靶距離為八十步。銃管僅長一尺的‘熟鐵’三眼槍:平發則力僅及五十步。)
日本人覺得三眼銃的近距離威力十分驚人,《德川家康·乾坤夢.1》這樣描述三眼銃(子母炮):明軍在近身戰中使用的是一種擁有著驚人威力的被稱作子母槍的火槍。對於子母炮,參加碧蹄館戰役的武士們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個槍口。三個槍筒相連。可自由選擇發射一次或三次。”騎馬的武士手拿長柄火槍。柄長六尺有餘,帶有長約一尺的槍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槍身分為兩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會開槍。(即上文的快槍)他們的衣服外層是紅色的毛氈,裡層用鐵鏈連著一塊被切割成大約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鋼片,有著像道服一樣長長的下擺。盔甲是用磨白的鋼製成,護臂也是鋼製,刀槍不入。
美國娛樂YY節目《致命武士》對三眼銃武器的實測評價(只供參考,別當真)步下用三眼銃能夠在25碼(22.785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的射擊,也能夠擊穿騎士的鎖子甲,雖然鎖子甲能夠有效防禦刀的攻擊。三眼銃能夠有效的讓騎士失去作戰能力而更容易被殺死。它不能打穿騎士的板甲,但依然在中程武器中占據優勢。最好的武器——三眼銃沒有取得最多的擊殺數,但如果沒有三眼銃的輔助,刀無法取得如此多的擊殺數。《致命武士》的‘明武士’的打扮像蒙古人,且身披蒙古鐵甲,用精鐵槍管的歐洲三眼銃,配腰刀一把。
用法
(馬上)步兵的三眼槍每銃只著鉛子一個,在八十步內平放發射;明朝騎兵的三眼槍由於馬上發射命中率低,為了提高命中率,有時用的是散彈“每銃著鉛子二、三個”,在三四十步內發射,但馬上步兵一般都會下馬結陣放三眼槍,如果來不及下馬,就各按隊伍條為長營輪番更打且戰且行,有進無退。三眼槍若單獨使用時是連發的;與鳥槍配合時,有時為了彌補鳥槍火力弱的缺點,是齊發三彈的,有時為了加大近距離的殺傷效果,每銃管用二三個鉛子。三眼槍可根據戰場情況選擇是否將三條引線並在一起,連發還是齊發。(很多人雖知道三眼槍可連發、齊發三彈,但卻沒想過三眼槍在什麼情況下連發、齊發三彈。)每隊造十五人為三眼銃手,四人為大炮手。火炮故虜人所忌,然今習聞而巧避,每見放了,卻才裝藥,虜便突來沖屣,故必十五人為三疊,便遞入藥,可以接放。又多用紙爆,先後混之。此引申前人之法,亦多方誤敵之意也。(在明初,有些敵人在臨戰時伏在地上聽聲,等明軍的銃響過之後,便躍起突陣。因此,明軍開槍前後,會在附近連放三五個爆竹,真真假假,使敵人無所適從。)
三眼銃近身作戰可參考‘夾刀棍、大棒’。第六。校刀棍正所以比敵馬討一寸便益之物也,俱用大棍。教師之法,一打一戳,余皆花法也。只專刺馬腹、人喉、馬眼、人面。聽中軍豎紅高招,刀棍手俱集中軍聽候,亦照前備二項木棍。聽擂鼓,騎馬飛馳,向短根戳一下,即戳馬眼、馬腹也。次將長棍截一下,即戳賊喉、面也。先將鋒炭染黑,或以灰刷白,中者為止。務要戳入重,拔出速,不然不得戳第二下也。第七。校大棒聽中軍立起藍高招,各棒手俱集聽候。每隊備短枝一根,長一尺,長枝一根,長四尺。稟安訖。兵以六人為列,聽擂鼓,飛跑向前,一齊打去。先打短一下,如打馬腳同。又高打長棍一下,如打馬頭同。賞罰例與刀棍同。
使用
一直到萬曆末,三眼槍在明軍中的使用並不普及,只是快槍、神機槍等單管銃的輔助火銃。萬曆二十三年,“三眼槍”配發遼東——《明神宗實錄》萬曆二十三年三月庚子:“工部復薊遼總督孫礦、撫按李化龍、宋興祖所請,戊字型檔舊貯盔甲、弓箭、撒袋及京庫舊貯三眼槍快槍,合行量給,以濟軍興,他邊鎮不得援以為例從之。”然而,即使如此,遼軍在萬曆二十年之後幾年,“三眼槍”的使用也不普及,包括李如松征朝鮮時,出征遼軍的火器使用就非常少——《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錦衣衛鎮撫周仁卿陳破虜在用火器:昔從提督李如松征倭,見遼兵歸陣止攜弓箭、短刀,未諳火器之用。請給敕諭浙江巡撫,容職往彼處挑選各營火器手精兵三千員名,各帶鳥嘴銃、三眼槍等件,借府州縣未解錢糧為安家盔甲等費。”遼東地區開始較大規模使用“三眼槍”當在萬曆末女真人崛起之後——《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六年六月癸亥:“兵、工二部議:以庫貯盔甲並銅鐵大小佛郎機、大將軍、虎蹲炮、三眼槍、鳥銃、火箭等項,委官挑選演試,解赴遼左。”至天啟朝,“三眼槍”的製造和使用規模才開始擴大——《明熹宗寶訓》卷4天啟四年八月戊申:“諭督師輔臣孫承宗:佛朗機二十副,內提炮八十個、三眼鐵銃五百桿。”《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三月丁未:“聖諭:……簡得軍前滅虜套用神器等件錢糧:頭號發熕三位,二號九位,九邊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頭號佛即機一百位,二號佛郎機一百位,鐵涌珠炮一百桿,鐵連珠炮一百桿,鐵三眼銃一千桿,各隨用什物全火藥二萬斤。”《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二月乙巳大學士黃立極等題:“……二號佛郎機二十位,三眼鐵銃五百桿,隨用提炮什物全盔五百頂。”至崇禎朝,“三眼槍”的製造和使用規模越來越大——《崇禎長編》崇禎二年二月戊戌:“大同巡撫張宗衡疏言:時道臣宋統殷造紅彝大炮一門,外臣陸續督造精好三眼搶一千餘桿。”《崇禎長編》崇禎二年十月:“大同巡撫張宗衡疏言:臣請鳥銃五千桿,又臣新造三眼槍五千桿。”最後三眼槍替代了快槍、神機槍等單管銃,成為主戰火器。
明末時,遼東各鎮幾乎都以三眼銃作為制式裝備,無論騎兵還是步兵都普遍裝備著三眼銃。根據遼東鎮於1630年的編制,正兵火器營的基本戰術單位”隊”,即是全裝備三眼銃部隊。這是從《戚繼光的榮耀》的作者“紅心皇后”的遼東鎮的編組圖得知的明代軍事地理著作《開原圖說》的三眼銃資料:
正兵槍手四百名分為四方,每方一百名,百總統之,共百總四人。每總分為四隊,隊二十五人,隊長統之,共隊長十六人。每方大炮十位,四方四十位,一炮二人,共炮手八十名。每方三眼槍八十桿,四方三眼槍三百二十桿,共槍手三百二十名。每槍十桿間大炮一位,共大炮八位,餘二位設於營門。車營既苦無軍,若前無障拒又不得施火器之用,每方且安拒馬槍八十架,四方共三百二十架,行則帶於槍手,馬上駐則以鐵鎖環之,此方營也。其中子營以協營門,下人役二百名,內丁一百名,中軍內丁五十名,共三百五十名,分十四隊,羽翼主將即兵法所謂握機也。
其射打號令掌,一聲號各槍手上馬,二聲號各挨隊伍站立,三聲號各照隊伍前行。遇敵掌喇叭即止,點鼓下營,槍炮手各按隊伍擺列,先列拒馬槍,次大炮及三眼槍,擺列齊備。摔響鈸一聲鼓止,如遇賊沖,一陣擊金一聲,槍手點放三眼槍一孔,擊金第二聲點放第二孔,擊金第三聲點放第三孔。如遇賊三連沖不止則連聲擊金槍炮更番裝打不絕。則退起營,掌號一聲收拒馬槍及槍炮入隊,二聲號上馬,三聲號條隊前行。若追襲之際,卒遇逹賊不及下營,槍炮各按隊伍條為長營輪番更打且戰且行,有進無退焉。(‘逹’是“達”的訛字。)若與賊持久,欲使炮聲不絕,則以四炮為朋,每方二朋,四方八朋,共炮三十二位。每朋馬兵十六名,騾四頭,八朋共馬軍一百二十八名,騾三十二頭。一朋十六人之中選能幹有眼力者一人看苗頭,選有膽氣者一人點放,選手疾者一人安火線,選便利者一人裝火藥,一人裝大小鉛子,再選有力者專管捅炮二人,一炮共八人,余
三人捉馬騾看苗頭及點放,二人在營前不動,裝完候放之炮,在見放炮後之左安火線裝火藥鉛子,三人在裝完候放炮之後,放過候裝之炮,在裝炮三人之後各專一事不許錯亂,各按方位不許那動,輪流裝替更番打放庶循環不絕。每朋布藥袋一筒,木馬二十筒,皮條串帶裝火藥之人司之,大小鉛子袋一筒,木手捶一柄,鐵通杖一根,皮條串帶裝鉛子之人司之,火線袋一筒,鐵錐二把,小刀一把,皮條串帶安火線之人司之,火繩點放之人司之,支炮木馬厚薄不等三四十筒,皮條串帶看苗頭之人司之,平居‘稽’查庶臨事無誤。
一、練火器
古人製造各樣火器俱足御虜,然營中所便奇巧莫過鳥機,不過以之殲渠魁之用而已。其催鋒陷陣兇狠無過滅虜炮,簡便無過三眼槍,第臨陣張皇之際,豈暇細認照準星,只要演得苗頭不低不高,臨事點放得齊,後邊裝替得快,裝不誤打,打不誤裝,更番熟習如雨不絕,斯為得法。故演三眼槍之法,無論車步,編成隊伍,隊長鳴角一聲,一眼齊響,後響及點放不著者,伍長記定事完責處,又鳴角一聲,二眼齊響。三眼響盡,裝這亦完,如此更番庶不誤事。一隊合之一總,一總合之一營,眾心齊一毫無差參,斯為閒習。又擇堅厚土牆,一堵石灰畫一橫道,高如人胸,寬止一尺,八十步外對打即可演習苗頭,又可不費鉛子。至於滅虜大炮更要忖定苗頭,如炮口前高一寸,百步之外應高几尺,二百步之外應高几尺,量賊營遠近,度地勢高下,酌量的確,方不虛發,又須人器相習,庶無震恐。顧火器麋費既多,乍生點放不易,往往畏難惰懶,動以混亂烽火為辭,平居既不相習,臨時手足無措,火門澀銹,火藥蒸‘痗’,鉛子既不合堂,苗頭又無定準,或點而不著,或著而不響,或響而不準,如此卻歸罪火器無益營伍,火器能言亦當稱屈。其演放火炮之法,須擇遠僻之處,或前臨土城,或面對山岡,上刷石灰以便認識,月演二次足矣。火器火門火藥火繩鉛子藥線藥袋藥‘鄨’等件各該千百總、隊長、伍長時常查考協營,不時點驗本道‘稽’查之法,亦如騎兵焉。(‘鳥機’很可能是鳥銃,‘渠魁’是首領;頭領。)
遼東鎮的馬營戰術其實是改自戚繼光的馬營戰術(下圖),只是將鴛鴦陣換為清一色的三眼槍,將虎蹲炮換為威力更加強大的三管滅虜炮。若三眼槍換為鳥銃戰力更佳,只是當時沒這條件。明朝也有飛炮兵,馬營的三管滅虜炮就是可快速機動的火炮。也因為戚繼光的練兵有成,經過了大小實戰的焠煉,戚繼光編練的軍隊模式及戰術運用,以及採用的冷熱武器及軍械,都成了當時其它邊軍用之以編裝的典範。明末遼東鎮的編組就是四四制,也編組了正兵隊與奇兵隊等的冷熱兵器搭配模式與戰術運用。
孫承宗的《車營叩答合編》的三眼槍作戰隊形:騎兵分隊的裝備及戰鬥隊形騎兵分隊設管隊1人,編25人。隊下分左右兩什,每什11人;什下分左右兩伍,伍設管伍,每伍5人。此外,隊內設背招,傳督各一人。左什用火器右什用弓箭。每伍配屬5騎,每什配11騎,全隊供給25騎。全隊除背招,傳督以外使用軍器的有大炮手2人,三眼槍手10人,弓箭手13人總計23人。
上述為直陣,根據敵情地形可以變換成區陣(橫陣)銳陣(前三角)方陣(方隊)圓陣(環形)。步兵分隊的裝備和隊陣步兵分隊設隊長一人,編二十五人,隊下下分左右兩什,每什11人,各立宜什長;什下分左兩伍,伍設伍長,每伍編5人。此外,隊內設有奇役一人(勤務兵),火兵1人,合共25人。每隊配屬運載火炮的偏廂車一輛,隊長任車正,執隊旗;什長為車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槍。配屬朗機2架,每架3人操作;鳥槍2支各一人操作;三眼槍6支,各1人操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長槍手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孫承宗車營的騎兵隊中,編有大炮手2人,三眼槍手10人,弓箭手13人.步兵隊中,車副執牌刀,編有郎機手6人,鳥槍手2人,三眼槍手6人,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長槍手2人,而炮弩手俱兼短兵。戰鬥時,“步隊則鳥槍、郎機在前,而三眼、火箭在後,騎兵則弓箭、三眼大炮連環疊用。”為此,在火器配置上,步兵則鳥槍、郎機在前,三眼銃、火箭在後,騎兵也要配屬三眼銃和火炮。
作戰時,步、騎才能更出迭入,不僅騎與騎、步與步自相更迭,而且騎之與步,步之與騎也互相更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營之馬、步、炮、矢,無一人一器不更番疊陣。”所以,只有疊陣才能使長短兵器,冷熱兵器連環疊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火器威力的發揮
評價
為何北方明軍不用鳥銃呢?
北方軍隊對三眼槍評價很高:
一遍置火器,務教戰守。臣聞中國御夷,火器為最。顧火器之制非一,火器分戰守用,其利去具害也。其擊之最遠者,可以守也。其發之最便者,可以戰也。近該守備黃道、冊開建造大將軍神銃送營看驗,該營驗放得神銃一發,五里當者一齊碎裂,此最可以守者。凡守營守城大舉衝擊,似不可缺。又臣同督臣李言恭看議得佛郎機一具,內有子銃,屢發不熱,亦非他銃可比。又諸將議得如邊軍之三眼槍,次如京營之夾把槍,最可利於戰者。他如毒虎飛炮、滅虜炮、涌珠炮、連珠炮之類,須擇的可用者,方可隨宜教習。乞敕部議行令京營各邊,各該建造大將軍神銃,務覓原匠,造令工致。其三眼槍、佛郎機,次及夾把槍各利戰利守火器,尤乞嚴行京邊,重加教習,俾人人熟慣,處處得力。如一營三千,除一千奇兵,精習騎射,可堵可伏外。其二千火器悉練,並可對敵庶神武克振,而兵威足揚矣。伏乞聖裁。北方軍隊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都對鳥銃存有偏見,不承認鳥銃比火門槍強,比如宋應星:“議攻戰之勢,說者謂倭之鳥銃我難障蔽,倭之利刃我難架隔,然我之快槍、三眼槍及諸神器,豈不能當鳥銃?倭純熟,故稱利,我生熟相半,故稱鈍,原非火器之不相敵也。”
北方軍隊少用鳥銃有一個原因,就是鳥銃操作繁瑣:"北兵不耐煩劇,執稱快槍三眼銃便利過於鳥銃,教場中打靶,鳥銃命中十倍快槍,五倍弓矢,猶自不服。"此戚少保語也。
下文為一些北兵為何不用鳥銃的資料,在明朝時,科技的傳播是很慢的,尤其是中國這種大國,因此當時中國“南方有鳥嘴致勝,北邊有(三眼)悶棍破敵之說”。明代火器空前發達,品類繁多。其中鳥銃,又稱鳥嘴銃,或鳥嘴木銃,當時剛剛引入中國不久,是正在普及使用的輕型火器,作戰效能最佳:佛郎機子母炮、快搶、鳥嘴銃,皆出嘉靖間。鳥嘴銃最後出,而最猛利。以銅鐵為管,木橐承之,中貯鉛彈,所擊人馬洞穿。其點放之法,一如弩牙發機。兩手握管,手不動,而藥線已燃。其管背施雌雄二臬,以目對臬,以臬對所欲擊之人,三相直而後發,擬人眉鼻,無不著者。捷於神槍,而準於快搶。火技至此而極。好的鳥銃,如果使用得當,能夠發揮很大作用;若是技術低劣或是製作粗糙,卻不但無益,反而不如弓箭等傳統冷兵器:
鳥銃固優於矢,但銃精則勝於用矢。銃具不如式,習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讓敵以長技矣。……火器尤為誤事。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銃而頭已回顧走路。或先將鉛子銜口中,忙亂裝銃,忘子在口,順氣咽入腹中。或忘入鉛子,或先下鉛子,而後入藥。或子小口大,照打時銃口一低,鉛子流出。或裝畢而火繩落地,為濕氣所滅。或持線自龘焚其藥。十銃之中,僅有六七銃發出;六七之中,僅有二三中耳。此蓋百戰中面見熟試而知之也。難矣哉!是在為將者反其弊而嚴其教比以轉移之也。那么,各地製作鳥銃的水平,以及南北士卒使用鳥銃的技能,究竟如何呢?戚繼光有如下論述:鳥銃一技,乃戰虜長器。北人不習,北匠造亦不如法。此為南兵慣熟,尤不可已者。如得舊練南兵萬數,先教成一營,以為師範,分發舊曰彀中材官,以練北兵,功省而效倍矣。按照前引戚繼光的說法,不僅北方兵士不善於使用鳥銃,北方工匠也不善於製作鳥銃。北方工匠製作技藝之差,就連京師製作的鳥銃也都粗惡不堪,嘉靖年間唐順之在兵部郎中任上核查薊鎮兵籍時曾談到:往年京師亦嘗造數百管,其煉鑄既苦惡,而又無能用之者,是以遂為虛器。
浙江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不僅兵士嫻於運用鳥銃作戰,而且浙江工匠製作的鳥銃,在全國也最為精良。所以,唐順之向朝廷提出:“請令東南軍門,取其精者數十管,而與善點放者數人至京師,陛下令大臣閱試之,使知有此器而不用,以保全虜人之腰領,其亦可惜也。”這種鳥銃製作工藝水平的差距,首先是基於明代手工業技術水準的地域差異。明朝嘉靖、萬曆間的官員張瀚,曾宦遊南北各地四十餘載。他在經過實際觀察對比後,概括指出:今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東南,故百工技藝之人,亦多出於東南。江右為夥,浙、直次之。可見包括浙江在內的東南地區,其工匠技藝的總體水平,要遠遠高於北方。在工匠普遍精於製作的基礎上,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殊歷史因緣,促成了浙江鳥銃獨步天下的局面。這就是鳥銃本來為日本製造的火器,“嘉靖間日本犯浙,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傳造焉。”因得地利之先,浙江成為全國最早獲取並仿造、使用鳥銃的地方,鳥銃從此才在中國軍隊中逐漸流行。浙江的工匠由於最早接觸並掌握了鳥銃的製作技術,所以其製作技藝,才會大大領先於其他地區,從而為浙江士兵得心應手地使用鳥銃,提供了最好的裝備保障。
第二次韓戰的南軍:“臣路上見南兵來到,皆是步軍,所持器械,皆敏捷,多帶倭銃筒,火炮諸具。其人皆輕銳,所著巾履,與遼東北京之人不同。”(朝鮮史書《李朝實錄》)所謂倭銃筒就是日本鐵炮了。南軍哨兵也用三眼銃,不過是當號炮報警用的,戚家軍就是這樣用三眼銃。
負面評價
明崇禎十一年(1638),陳子龍等輯的《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四十八
塗宗浚奏報閱視條陳十事疏 【 御虜事宜】一整器械,該兵部複閱視按臣‘余懋衡’條議謂邊疆御虜,惟火器火藥為得力。其置器宜堅,其藏藥有法,斯臨敵有所取用。今該鎮火藥雜料,比上次閱視之後,巳折至四萬餘斤,軍器頓少七千三百有奇。此皆典守者,弗加意收貯督造之故也。今議要藥料收貯,務要乾燥,不時曬晾。若有朽折責成司庫員役軍器製造初責成監造之官,禁其粗惡,責看守之役,禁其繡蝕。庶相沿積弊可革,而臨期器械不致缺少。及稱達虜衝突木棍三眼槍弓矢相持攻擊,勢難取勝,要放岳武穆用麻扎斬馬刀,翼以藤牌之法。及稱滅虜涌珠二抱,雖虜所憚,然難攜難發。
不若將三眼槍改為單眼槍,其鐵筒改長二尺余,界線測虜,中藏火藥鉛子既深,所及必遠。又每槍備鐵條一根,以便入藥且遠可以火攻,近可以擊虜。至於遼鎮百子銃,射打既能及遠,轉換又可隨機。此按臣聞之該道邢雲路者,夫在遼東既可藉以破虜,延鎮似亦可行應行督撫衙門一一查照原議酌量便宜舉行。
前件,據各道會呈,該臣等看得軍中長技,全賴火器必造作如法,方可御虜,必收貯加謹,方免侵蝕。今見火藥雜料,比上次閱視,耗損為多。鑒其往轍議藥料收貯朽折,責成司庫員役。若軍器監造者,戒其粗惡,看守者禁其繡蝕。如有敗壞,各治以罪,令其賠償,庶積弊可厘而器械整飭。至於舊造滅虜涌珠抱,重而難攜,三眼槍短而去近。重者可擺營而不可衝鋒,仍留備用。短者可增長,而亦可及遠,皆為有見。臣入鎮以來,查驗火器,多不如法,已取原任都司朱騰擢將貯庫火器,一一試驗講求,有可仍舊用者,有新改造者。如隨營滅虜涌珠等抱,皆改輕便,百子銃、大追風、小神槍、創新製造三眼槍短者加長,斬馬刀營中舊有惟藤牌,南方便用,可行議造。凡諸火器火藥,足備御虜之用,理合奏報。
從上文可知三眼槍已取代快槍、神機槍等單管銃,成為主戰火器。雖然被人如此吐槽,但還是加長銃管繼續使用。‘余懋衡’的三眼槍的鐵筒只長一尺,估計是熟鐵三眼槍,而‘塗宗浚’的“創新製造三眼槍短者加長”應該是將三眼槍的銃管改為精鐵銃管,這樣就能增加銃管長度。趙士禎就吐槽邊軍用的‘熟鐵’三眼槍:邊方不知金火之性,不知煉鐵求精,一遇炸膛,歸咎筒薄,漸漸加厚,厚則自然沉重,因重求輕,不得不短,因而盡失舊制。
《兵機要訣》明徐光啟撰
方今制敵利器,火器第一。器有小有大,小者如三眼、快槍、夾靶之類,膛短無力,又難取準,俱不許習學。惟鳥銃最利,上自將領,下至火兵,人人俱要打放精熟。此品於技藝中,只消二三分功,便有七八分用。卻是都要精妙,才彀十分,不得十分,終不可見敵也。學鳥銃要極準,要極快,其工夫半在製造,半在學習。腑直柄長,照門照星,毫末不差則準;火門機括、藥囊諸器,色色便利則快,此在製造也,身手足目,事事合法則準;精熟便捷,勢如爨弄則快,此在習學也,不可驟進,與學書學射相似;若圖驟進,終不合法矣。比銃於教場,設的闊二尺,高六尺,相去八十步,或三發,或五發,以打中多寡為賞罰,積賞罰為升降。若窄處演習,設土靶中心的,方一、二寸,相去三、五步亦可。(彀:同“夠”。爨(chuan)弄:金元時代在北方流行的戲劇。的:靶子。 )
正面評價
在趙士禎遇到一百餘歲的道人之前,與戚繼光一樣,他也是認為火門槍應該淘汰。
最初版本的《神器譜》中云:上古制人於百步之外,惟恃弓矢,謂之長兵。戰國時,始有弩箭、駁石,不過等於弓矢。自置銃用藥,以彈射人,則弓龘弩、駁石失其為利矣。兵法有驅祝融以攻敵者,而制未甚詳。觀其緣風上下,縱發燔毀,似非近 日之銃。宋、元間方有用之者,至中國初始備。然行軍戰陣隨帶便利,亦不過神槍、快槍、夾把、三眼、子母諸器。自鳥銃流傳中國,則諸器又失其為利矣。諸器一手持柄,一手燃藥,未及審固,彈已先出。高底[低]遠近,多不自由。鳥銃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釐,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
北方馬上用三眼銃以御虜騎,虜頗畏之。然放畢舉以博擊,頭重起艱,利害相半,兼之甚難討準,往往虛發;因變其制,用照星短床,後尾鉤著帶鞓帶,左手執銃對敵,右手懸刀燃火,放畢為盾,舉刀迎敵,馬上可備出奇摧堅,步下極便伏路急擊,名曰“翼虎”。(這兩段話常被人用來黑三眼銃)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兵錄》認為三眼銃比鳥銃更適合騎兵,而三眼銃不適合步兵:「鳥嘴宜南而不宜北,三眼銃宜北而不宜南。何也?北方地寒風冷,鳥嘴必用手擊,常易為勞。一開火門,其風甚猛,藥信已先吹去;用輾信則火門易壞。一放之後,虜騎如風而至,又不便執此為拒敵之具。近有制竹鳥嘴銃及自閉火門鳥銃,亦一時之奇,然終是費事。惟三眼銃一桿三銃,每銃可著鉛子二、三個,伺敵三、四十步內,對真方放;一炮三放,其聲不絕,未有不中者。虜馬闖至則執此銃以代悶棍,虜縱有鐵盔、鐵甲,雖利刃所不能入者,惟此銃能擊之。故在北方鳥銃不如三眼銃也。(趙士禎看了之後恐怕會吐血)
南方倭苗多系步戰,其來之勢不如虜馬之急、虜勢之沖;風氣柔和,不在山谷,則在蹊田之內。鳥銃照定施放,中敵極準;按定班次一上一下,雖三放銃熱不可再放,若每人以布數尺用水打濕,三放之後以布濕銃,可以常放不歇。有狼筅挨牌之類在前,縱衝來此足拒之。若三眼銃,其桿甚短,其去不遠,對真不如鳥銃之準;執之以御倭刀,利鈍相懸,人易生畏。故在南方,三眼銃不如鳥銃之利也。」這是《神器譜》國初三眼槍的記敘短文,提到一種形制稍異,名字與三眼槍相同的火箭發射器:辛丑夏,率家僮輩攜銃湖上,彈射水鳥。行至功德寺前,有道人策杖而來,皓首修髯,顏如渥丹。就禎問日:“何器?”應日:“鳥銃。”道人日:“征倭得來乎?”禎日:“西域之制,非倭銃也。”道人日:“至此奚為?”日:“彈飛。”道人日:“殺生有戒。”禎日:“關市苦征,箭羽騰貴。艱於習射,聊破戒為之爾。”道人笑日:“殺物衛人,似亦無傷陰騭。”把玩良久,向禎嘆日:“攻守善矣,陣頭未也。”禎示以“鏇機翼虎”。
道人日:“步斗甚善,遇騎猶未也。”禎聞斯言,揖而請日:“師異人也,願明以教我。”道人日:“子見國初三眼槍、雙頭槍乎?”禎日:“營伍常用。”道人日:“高皇帝驅逐胡元,文皇帝三犁虜庭,全用此器。土木一變之後,何曾出塞,又何曾對壘?邊吏欲就簡便,盡去槍頭,用為守具,因失其舊,不然何故以槍名銃?”以杖向沙中畫式相示。禎拜謝,並問居止。道人笑日:“閒雲野鶴,何有住著。足下蹤跡貧道,不過欲請益爾。足下之器亦甚足用,求多奚為?使貧道尚有他技,一見問自當吐露。如其緘秘不傳,即令足下朝夕供糧貧道無益也。”少頃,又問日:“大器知否?”禎舉一二以對。道人口:“何不制式?”禎日:“方今海宇一家,止講制馭四裔,何敢及此。”道人日:“藎而且哲,不惟善於保邦,更善保身。”策杖從堤上不顧而去。
神器譜並沒有找到國初三眼槍、雙頭槍的資料,倒是在清末兵書《防守集成》有國初三眼槍的資料:(國初)三眼槍,於長槍頭下,四周用細麻線系,光滑不歮竹筒三筒,每筒內,各裝小火箭一枝。其火信宜長,不拘左右,以拿槍前手中指夾之。伺敵至三十步內,方以火繩燃之。敵若攻城接刃,火箭連發,勢不可擋。敵人即能躲箭,而槍鋒繼至,鮮不斃。
鏇機翼虎是翼虎銃的改進型,為了方便瞄準,將平行並列的銃筒整合成三棱形,可鏇轉。有三眼銃之便,又有
鳥銃之準。步兵和騎兵都可使用的短銃。每銃筒長一尺三、四寸。銃筒上有準星照門,使用火藥二錢及一錢五分的鉛彈。為增加裝彈的效率,其火藥罐為三頸設計(左下圖),可以同步為三個銃筒裝填火藥,加快裝彈速度。用之於百步之內為宜。步下:三十步方能透甲。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趙士禎的三眼槍只是鏇機翼虎的火門槍版,三眼槍的槍管長度、彈藥重量與鏇機翼虎銃幾乎一樣。)
改進
明代兵書對於三眼槍的型制說明語焉不詳含混帶過,不是明人偷懶,而是這種火門槍已經用了三百年,根本不用細說。而對三眼槍描述最詳細卻是號稱火繩槍大師的“趙士禎”。
大都將臣久享承平,未嘗究心鳥銃,每每故意求短,藉口阻抑以快忮心。在鳥銃又無他短可議,但以邊地風大,門藥不便為辭。臣因將《譜》中三長銃增置陰陽機牙,對準之時,火門堅閉,以避驚飈,火到自啟,陽機自上而下,專司發火;陰機從下應上,專司啟閉;一握總機,上下合發,名曰“合機銃”。是此製造,任教風伯作祟,雨師為梗,我則舉放自如,用塞庸人懦夫之口。又將邊方常用三眼銃如造鳥銃之法,更改式樣,使火送彈,不蹈舊時火帶彈出及鉛彈熔軟化扁,坐致氣弱,不能透甲。再加剛刀,便作短兵,馬步可用。謹以二式恭進御前,伏乞皇上大奮乾斷,敕下兵部詳加試驗。如其果勝倭銃,足以制虜,然後先發宣大、薊遼二鎮。再造輕車、牌車前拒之器,專習以守為戰之法。蓋鳥銃從來視為守具,殊不知附之車上牌間,即為戰具尤利也。
三眼槍:新改馬步相宜三眼槍形。馬上:長四尺四寸。步下:長五尺五寸。重七斤。桿形:三面作槽以納銃筒。筒形:筒俱有螺絲底。每筒長一尺三寸,重十三兩。有把箍,腰箍,鐵箍頭,鋼刀等零件。即前圖馬上三眼槍,欲便於邊方製造,以故分拆其事件圖式於後。此器亦我中國常用之器,詳細具圖者蓋緣邊方不知金火之性,不知煉鐵求精,一遇炸膛,歸咎筒薄,漸漸加厚,厚則自然沉重,因重求輕,不得不短,因而盡失舊制。茲以木床隔開三筒,不致快熱,煉精鐵為筒,使得長而且輕,再加鋒刀,可作鐵兵。變通以求適用,欲邊兵易知易習。步下放畢用俞家棍使法,馬上或用大刀使法,或用玄女棱使法俱便。一、三眼槍後用劍刃、鐵箍,更可作槍刀,作錘棒。兩頭相稱,落有力而起又便,入巢極妙。將槍頭改裝在木柄尾並不是趙士禎首創,《皇明經世文編》在‘百出先鋒炮’一文中云:近者三眼槍制亦如此以代銕槍之。用遠擊近剌。其用博矣。合機銃全形:銃帶床共長五尺,筒長三尺三寸,重七斤半。用之城守並車上舟中,長四尺,陰陽二機,陽發火,陰啟門,對準之時,即有大風,不怕吹散門藥,中國南北將臣若肯究心則海上塞外自此鳥銃無有臨時不發之患矣,銃筒長短大小如嚕密。床形前類嚕密後類軒轅,空白處是機房。機的組成:蓋機銅板,長九寸四分,上半節闊一寸三分,中七分,下一寸一分,中眼機釘於此,下眼乃受螺螄捎處。機蓋、火輪、陰機、陽機、總機、開合形腰箍。放九頭鳥圖凡乘夜襲人,並敵人偷營之時,先將火球放去,必然看見蹤跡,隨跡發機,一彈並出無有不中之理。背銃兵持三眼銃一門,大銃一出即放三眼銃,以便再裝大銃。九頭鳥即絕大鳥銃。重二十餘斤,用藥一兩二錢,大彈一個,小彈錢許者九個。遇敵沖我,人眾則亂打,人少則審定而放。尤宜夜戰。(槍管口徑較粗,射出的火力也大。)
趙士禎對三眼槍的火力與格鬥能力也是欣賞的,但三眼槍卻有精度差、射程近、裝彈慢的缺點,因此他發明了迅雷銃,但他卻發現迅雷銃過於笨重,不利於當長槍刺敵,且裝彈速度更慢,因此他不得不縮短槍管,將槍管減為三管,盾牌也去掉,用三頸火藥罐加快裝彈速度,但不知為何將槍機改為可拆裝,可能是北方胡騎常常密集衝鋒,即使不用槍機,三神銃也有不錯的命中率。
有久在行間者,極口“三眼銃”之便,因作三神銃、鏇機翼虎。
“三神銃”結構與三眼槍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的柄尾裝的是三尖叉頭,有可拆裝的有火繩槍機的握把,裝上握把可如鳥銃一般瞄準。(我覺得叫三神‘鏜’更合適)一、三神銃:備倭,在南方山林、田塍之間用機。北方御虜,有林木山版之處,用機。平原曠野及馬上,俱不用機。其制:著銃筒處如秋葵種形,前後停均,難於照準。(就是瞄準不如鳥銃舒適)
《神器譜》就有馬上放三眼銃圖,但畫得很糟,圖上的騎兵是雙手都握住木柄的,很顯然是畫錯了,不過可
以看出馬上放三眼銃也是如步兵那樣:“左手緊握銃管,右手關節托住木柄,右手點火”。虜馬奔突迅疾,倭刀閃爍輕便,短兵相接,遽難即及其身,必得先掩其長,然後乘其隙而入,作"電光劍"、"天蓬鏟"、"梨花槍"諸器實。南北俱宜者(前四者都是單管鳥銃),軒轅、嚕蜜、鷹揚、三長、電光、三神(銃)火械是也。有隻宜南方者(除了制電、步下翼虎,其餘四者都是多管鳥銃),制電、迅雷、震疊、奇勝、鏇機翼虎、步下翼虎是也。只宜北方者(都是多管火門槍),三眼、雙頭、杴钁、馬上翼虎是也。(電光劍為長柄短劍,劍刃一面裝火銃另一面裝噴筒。梨花槍與宋朝梨花槍相比只是多了一個噴火筒,天蓬鏟也有兩個噴筒。)
三眼銃的最終改進
上文中的三神銃雖然解決了三眼銃的精度問題,但三眼銃的射程還是不讓人滿意,但是三眼銃的銃管重量已不能再加了。趙士禎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一個解決辦法,將強化的三眼銃裝在戰車上發射,後坐力由戰車承受。
連銃是由三眼銃所改造的多管銃,但從《神器譜》附圖中可以發現,三管連銃長
一尺八寸(58公分),重八斤半(5公斤),(與三眼銃相比)明顯有倍徑上的優勢。連銃的射程、用藥量、鉛彈重量等具體數據不詳。個人估計連銃用的藥彈與嚕密銃一樣,每管只重一斤半,其它部件重四斤。對披甲目標的有效射程為八十步。火炮鳥銃發射幾次後便黑煙瀰漫,看不到敵人,使射擊效率大大降低。戚繼光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每四人派一名隊長監督,一但不平放就軍法處置。以免士兵因看不到敵人緊張而亂放,這樣就能以與地面平行的彈雨殺傷看不到的敵人”。而連銃即使看不到敵人,也能保持相當高的命中率,受人為因素影響小,只需士兵裝彈將其安在銃板上射擊便可。與鳥銃發射的參差不齊的彈雨相比,連銃能射出整齊又密集的彈雨,有彈雨密度始終保持不變,有火力密度高,命中率高,有效射程遠的優勢。
趙士楨稱其可以“遇眾噴擊,緣沖齊發,摧鋒殿後”(《防虜車銃議》)。以連銃為主力的牌車牌車的連銃、嚕密銃與三眼槍配合作戰,組成遠、中、近距離三重火力網:每車載二門三管連銃,左右各一門,還有八門預備連銃,放銃手(架牌)、裝銃手(副牌)各一人;二牌三牌放嚕密,一如五人打放之法(前四人是嚕密銃手,一人放銃,三人裝銃,在牌與牌的間隙處發射。最後一人是連銃裝填手);頭四五牌放三眼銃。二名三眼槍手,在車牌連銃上面的圓孔發射,伺敵騎三、四十步射擊。配有二名長槍手、一名天蓬鏟手。(雖然有了連銃,但趙士禎仍然重視三眼槍的運用。從車牌的編制可知,三眼銃是用來加強火力的。趙士禎改進三眼槍的發射方式,“左手緊握銃管,右手關節托住木柄,右手點火”,這樣能有效減小發射時火銃的震動,而三眼槍每管用藥才二錢,后座力比較小,如此三眼槍命中率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趙士禎的火器戰法
一、神器附之車間,功用甚大。車憑神器以彰威,神器倚車而更準。或鼓行而前,或嚴陣待敵,或趨利遠道,或露宿曠野,堅壁連營,治力治氣,無不宜之。譬如車上安鷹揚炮二位,小銃數門,若敵結陣而來,二三百步問以鷹揚炮擊之,勢必星散;然後用嚕密(掣電)鳥銃捉準零打於一百步之外;再近以鏇機翼虎(三眼槍)連發車內。是此運用,則數里之中敵鋒已挫其半。我之殺手全然不勞。力完氣定,而又有車為之前拒,虜馬未必即能蹂踏而來,倭儇未必即能跳躍而進。求戰不得,其氣必深,俟其氣惰,我乃開壁。用長槍翼火鏟、三眼槍而出,此平原必勝之法也。然斯語無當於時,安得起孫、吳、廉、李、韓、彭、英、衛諸君於九地之下,與之鼓掌劇談以快此衷哉? (火器射程略有改動,因為書上鷹揚炮為二三里,嚕密銃為二三百步的射程不靠譜。)
結語
三眼槍,北方明軍大量裝備的單兵火器,會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說的既殺不死人也打不中人的武器嗎?三眼槍確實不如鳥銃,但說他無用也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