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河流之一的濟水,為何現在不見蹤跡?

中國古代有五嶽四瀆,代表著山川河流,從周朝開始,五嶽四瀆就作為河川的代表,由君王來祭祀。

五嶽大家都熟悉,是西嶽華山,東嶽泰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

四瀆是古代四條獨立入海的河流,江,河、淮、濟,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五嶽四瀆五嶽四瀆

根據《禹貢》中記載,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餘里,到濟瀆和龍潭地面湧出,形成珠(濟瀆)、龍(龍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叫水,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後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濟水流經原陽時,南濟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與北濟會合形成巨野澤,濟水三隱三現,百折入海,神秘莫測。

濟水流經河南、山東兩省入海。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復枯。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海。濟水安寧、現濟寧市就是原來濟水中間北上的地方。黃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為東平湖到黃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東阿鎮西東平湖入黃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濟水故道。

濟水濟水

古代四瀆都建有廟宇祭祀,濟水源頭的濟瀆廟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江河淮濟四瀆廟中僅存的一座。

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鑒於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於祭祀,故在濟瀆廟後增建北海祠。宋、元擴建,至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廟宇擴建到400畝,占地33萬餘平方米。自隋起,歷代皇帝遣使蒞臨進行祭祀。

唐代,濟水通而復枯,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濟水雖然細微,卻能獨流入海,濟水這種不達于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

濟水之源濟水之源

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導致河床淤積,因而會不斷改道,往北改道滄州附近入海,往南曾經奪淮河入海口。黃河多次奪濟水的河道,導致濟水河床抬高,後來在唐代和北宋時期,黃河不斷向北擺動、南流之水越來越少,濟水流域的一些支流無法匯入被黃河淤塞消亡的滎澤,反向南流逐漸成為今天淮河流域的一部分。這樣,濟水逐漸乾涸,水量減少。

金明昌五年,黃河在陽武決口,發生最大的一次改道。河水奪泗水下游,合淮河入海。河南地區原屬濟水流域的地區成為黃泛區,使得濟水再也沒有從河南疏通到山東的可能,航運地位不再。

清鹹豐五年,黃河在銅瓦箱決口,奪大清河入海,至此濟水徹底從地圖上消失。

現在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濟陰(現在曹州)還存在著與濟水有關的地名,濟水只留下一段古老的似是而非的傳說。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