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在很早之前,子淵曾分析過明朝銀子的來源,就有朋友提出想知道中國古代幾千年積攢下來的黃金都去了哪兒,今天我們就好好聊下這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全世界的人們幾乎都把金銀這些貴金屬作為硬通貨。在中國早期,銀子的出場率不高,因此國庫中的儲備基本都是黃金。以頗具代表性的西漢為例,光是《漢書》中所記載的黃金就重達90萬斤,折合到現在約有24萬公斤,價值852億元。
根據《中國貨幣史》一書的統計,西漢的皇帝們所賞賜的黃金可謂是天文數字,具體如下:
高祖425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計為899530斤。
根據《漢書》的記載,到王莽篡漢時期都還有70萬斤的黃金儲備。說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都會好奇數量如此眾多的黃金到底是去了哪裡。在子淵看來,有相當一部分黃金被帝王和貴族們葬在了地下,這在文獻記載和考古現場都得到了證實。
“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晉書·索綝傳》
高達三分之一的國家財政都拿去陪葬皇帝了,這不可謂不驚人,自然也就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是分裂的,社會秩序也是比較混亂的。在亂世,硬通貨非黃金莫屬,因此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搜尋,黃金去向也就和盜墓有了剪不斷的聯繫。
客觀說來,發掘古墓的普通人真沒幾個,基本都是帝王貴族和揭竿起義的農民領袖,最主要目的就是擴充財政收入。在龐大的“國營盜墓”大軍面前,一般的古墓,基本全是挑前朝帝王陵寢和王公之墓下手,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堪稱是最受惦記的三座陵墓。
這種說法其實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贊同,但一直爭議不止,很多持否定意見的學者認為,隨著兩漢和其餘朝代的帝王陵寢遭到盜掘,這些長眠於地下的黃金又繼續在地上流通,那它們又跑到哪兒去了?子淵認為主要有三種去向。
首先是在動盪的時代,大多數貴族和富戶將自己的家產窖藏起來以待日後取用,但因所有者死亡而失傳。其二,在絲綢之路開闢後,中國與西域積極通商併購買了大量珍奇異寶,這就導致黃金的嚴重外流。第三則和傳入中國的佛教有著密切聯繫。
在佛教當中,黃金為“七寶”之一,許多弘法道場與佛國淨土都是黃金鋪就,給佛像貼金更是代表著信徒們的無上崇敬。正是由於這種對黃金的喜愛,佛教在傳入中國後,僧人們用泥金抄寫經書、用金粉和金箔裝扮佛像,大量黃金因此被迅速消耗。
此外,也有一種引發了史學界的廣泛關注,那就是秦漢時期根本沒有這么多黃金,其中大部分極有可能是黃銅,或是古代計量存在重大誤差,導致了漢代“遍地是黃金”的假象產生。
喜歡本文的讀者朋友不妨關注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ID:quguanlishi),筆者將每天為大家分享新鮮有趣的歷史故事,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明朝 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