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有個神一般的存在。之所以說他是神,不僅在於他有學貫中西、才高八斗的才華,也不僅在於他有氣貫長虹、經世濟民的抱負,更在於他在處理繁忙事務之餘,從沒有放鬆對子女的教育。他對子女言傳身教,關愛與引導並行,成為子女成長路上的一顆明燈,指引子女個個成就非凡,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
【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梁思成,傑出的建築學家;次子梁思永,中國近代考古學的開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軍官,參加過淞滬會戰;次女梁思莊,圖書館學領域的泰斗;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投身新四軍,從事宣傳工作;五子梁思禮,著名的火箭控制專家。】
這個偉人,就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教育家梁啓超。本文重點講述梁啓超作為一個父親,如何傾盡心力,教育子女,以期為當今中國父母教育子女提供借鑑。
一,對子女教育極為嚴格,同時針對個性,強調趣味教育。
梁啓超在自己的飲冰室書齋里開設夜學堂,向孩子們教授國學,讓他們學習《論語》、《左傳》、《古文觀止》等,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和背誦,寫作文時用毛筆小楷交作業。每天臨摹隸書碑帖等。梁啓超教育他們“天道酬勤”,“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雖然梁啓超對子女要求嚴格,但絕不呆板。他強調“趣味教育”,他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子女所學、所選不一定是“熱門專業”,但一定是自己興趣所在。
比如梁思成選擇建築學,當時國內還沒有哪個大學開設建築學課程,找工作不易,但梁啓超仍然支持兒子熱心學業;比如梁思永選擇考古,梁啓超便積極鼓勵並支持他實地考古工作……
在學業上絲毫來不得一絲懈怠和投機,梁啓超在學業上要求孩子勤奮讀書,勤習字帖,學習的不僅僅是國學的某些內容,培養的更是一種讀書習慣和對知識的渴求態度,這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對趣味的重視和對孩子個性的尊重,又使得他們自由發展,不拘一格,成就斐然。
二、尊重子女,重在給予指引。
梁啓超對子女,會給他們提自己的建議,但又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願強加於子女。比如他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生物,但是思莊對生物總是無法產生很大的興趣。
他便給思莊寫信:“聽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拘泥爹爹的話”。“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嗔怪之餘更凸顯他對孩子因關心而焦灼,後面緊接著開始對孩子以明確的引導,“因自己性之所近”,按照自己的興趣,遵從自己的本心,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選好後就勇敢前行,哪怕前方荊棘密布,哪怕來路布滿坎坷,因為自己喜歡而毫不猶豫,因為內心選擇而從容不迫。
梁啓超不僅在學業上給子女以引導,對子女的感情生活也給予指導。長子梁思成與林徽因因為秉性不同,會鬧些小衝突,梁思成給大姐梁思順去信,訴說自己的苦悶。梁啓超知曉後,對梁思順說:
“今年思成和徽因已在佛家的地獄裡呆了好幾個月。他們要闖過刀山劍林,這種人間地獄比真正地獄裡的十三拷問室還要可怕,但是如果能改過自新,懲罰之後便是天堂。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在不斷再生的循環之中,我們誰也不知道自己一生中要經過幾次天堂和幾次地獄。”
與普通父母一樣,在得知子女因感情而糾結的時候,梁啓超內心也很焦灼。但是他並沒有偏心自己兒子,而是客觀地指出煩惱與傷痛是人生必然設定的關卡,任誰也逃避不開。只有自己趨向澄明,便能走出煩惱,找到天堂。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梁啓超儘管博學多才,經歷豐富,卻沒有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子女,而是尊重他們的個性選擇,站在子女的角度,給予合理的指引。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下,子女如同小苗一樣,在陽光雨露滋潤下,茁壯成長!
三、盡顯慈愛本色,對子女關懷備至
說到“慈愛”這個詞語,一般人會聯想到母親,而中國父親似乎更傾向於“嚴父”的形象出現,因為“嚴父”的無形“規定”,“父愛如山”卻缺少了流水般、春風般的關愛和表達,很多中國父親將愛深藏於心底,他們不認為愛需要表達。梁啓超恰恰是一個無比“慈愛”又善於表達的父親,他在給子女的信中竟然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十二分熱烈!在給次女梁思莊的信中,“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對長子梁思成,他說,“你們若在教堂行禮,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國習慣叫作‘思成·梁啓超’,表示你以長子資格繼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譽”。
梁啓超坦言他對子女濃烈的愛,在表達愛的同時,還不忘表達自己的期望,比如“繼承我的人格和榮譽”,讓孩子在感受濃濃父愛的同時,感受到父愛里珍藏的希望,激勵自身,奮發有為。
當得知林徽因父親林長民在一次意外中死去後,梁啓超立刻修書一封給兒子梁思成,第一,開導梁思成,讓他要保持鎮定,只有自己鎮定才能安慰愛人林徽因。第二,給他和林徽因以心理寬慰,“我從今以後,把她和思順一樣看待她,在無可慰藉之中,我願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渡過她目前的苦境”。第三,在物質上給予支持,幫助林徽因順利完成學業,以解除林徽因的後顧之憂。第四,向梁思成和林徽因提出期望,雖然很理解他們所處的處境,對他們的心理痛苦也感同身受,但是希望他們能化悲痛為力量,“她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習,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界有點貢獻,才不愧為林叔的好孩子。”
構想一下,梁思成和林徽因讀著這樣飽含深情的文字,一定會對梁啓超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而感動,感動之餘會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催人奮進、奮發有為的力量!
愛子女又不束縛他們,關心子女又理解他們,引導子女又時刻尊重他們,是梁啓超對子女教育的成功秘訣。在這樣的教育中,子女都成長為有知識、有眼界、有能力、有作為、有擔當的各界翹楚。“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普通人可以學習梁家的教育方法,讓子女成長為有擔當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梁啓超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