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之邦”中的“禮”字從何而來?

我們經常說,我國是“禮儀之邦”。這說的是,我們國家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有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完整的禮儀規範。今天呢,我們就要說一說這個“禮”字到底從何而來。

關於禮,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武王滅商後,分封天下諸侯,形成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封建統治秩序。為了更好的約束這些權利巨大的諸侯,突出周天子的權威,周公就在洛陽制定了各項典章制度,《尚書》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這就是“禮”第一次系統的出現在世人眼前。

周公周公

周公製作的禮樂是當時一種特有的社會制度,它是以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和級別嚴格的等級制所形成的君臣、父子、尊卑、親疏等禮儀制度,規定了社會上各種行為的道德規範。其實,周公這樣做的目的仍然是鞏固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當時“禮”的本質是差異,也就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不同人之間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他們之間的交往需要嚴格的遵守“禮”的規定。

不過,隨著後來周天子權威漸弱,各路諸侯也就不再遵守“禮”,最終也就導致了春秋戰國的亂世出現。

到了後來,孔子感嘆當時禮樂崩壞的局面,一直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孔子開學授課,整理《詩》《書》《易》《禮》《樂》《春秋》,向學生講授禮樂制度,根據這些,孔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儒家思想。所以說,在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儒家思想中,禮樂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孔子的儒家思想將周公的禮樂制度做了進一步的升華。

孔子孔子

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非常嚴格,不同等級的人必須要享受不同級別的禮樂規格,這在當時屬於上層建築範疇,並不具有普遍意義。而孔子認為“禮緣人情而作”,禮樂應該考慮人的好惡。不過人也不能太過放縱,這樣會影響社會的安定,所以就需要制定一些禮儀制度讓人們遵守,孔子擴大了“禮”的適用範圍。

隨著時代的發展,封建時代的禮樂制度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今的社會,但是其中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遵守的東西。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只有“禮尚往來”、以“誠”相待、以“信”相許、以“義”相重,才能真正成就“禮儀之邦”的美名。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