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孔子的修養是無庸置疑的,他不僅在修德養性方面是做得相當傑出,還可以指導他人,對別人的人生起到了關鍵作用。
孔子於《論語.子罕》中提出的八字四絕妙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若用心體會、實踐,包管你能夠提高己身修養,漸漸地杜絕了人類皆會出現的四大毛病。
當然,前提是,我們得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效法孔子之言,以確切達到這四點。然而,孔子為什麼要提出這八字呢?自然是歷經眼觀八方之後的深思熟慮才有感而發。
這八個字的“絕四”之法可說是孔子思想的大特色,因為它不只是運用來思考的文字而已,它還牽涉到道德觀、自我認知、執行力與省思深淺等問題。當我們真正體悟到自己的不足,決心改過、自修,方可培育出崇高的人格與清新的風格。
那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究竟是何意思呢?
孔子主要是在告誡人們得克服四種毛病:不會憑空揣測、臆想,看待事情不絕對、不專斷,不固執己見,不會凡事只為自個兒著想。
只是,話可以說得很滿、很快、很多、很清高,可是要能真正理解它的真義,那可就難了,而要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可就不是隨口說說,順手摸摸這般能在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程度。畢竟,有的人將之奉為圭臬,沉著、平穩地去實踐,也未必能高聲、自信地說自個兒終有圓滿完成的一天。任何磨練、加強個人品德的炯誡可以很多,可是這都不止是文字上的問題,因為這可是影響中國深遠的教育家、大成至聖孔子所交予我們的終其一生的生命課業啊!現在就來說說這八字四絕吧!
毋意
毋意,是在教導我們說遇到事情切勿憑空臆測。大家都曉得,碰到問題,甚至是在還沒發生問題之前,就要未雨綢繆,可是人人都很難控制自己的“胡思亂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斷地揣測事態的發展。這個時候,就難免會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刻板印象”所制約。所以,為人處事還是不要過度主觀,以免致使自己覺得唯有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最適當的,進而聽不進別人所講的話或否定他人的建議。當我們總是無法採納旁人的意見之際,還能看見自己的弊病所在嗎?!
毋必
毋必,是指做事不專斷,不會希冀事情一定得隨著自己的意思在進行。萬事萬物都有自己運行的規律,也都各自牽涉諸多因緣關係,當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互動在一起時,很難事事都線性、單一的延展而不起變化的。所以,自己若能不強求事事都得按照自己想要的狀況那樣去達成,就能減少偏激、偏頗的狀況發生。
毋固
毋固,是在說不要固執己見。我們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在思考問題,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行為模式都是對的。一旦我們這樣想,很多事情就會因為自己的固執而受到牽制或處在難以挽回的錯誤之中。
其實,這與自信並無太大關係。孔子不是說過“君子不器”嘛!連道德高尚的君子都不要像只有一種用途的器皿一樣了,那么一般的人士怎好意思判定只有自己最對最好,而不接受多方意見以拓寬自己的心量眼界呢?你若說這只是一種習慣,那么就可以學習改換心態思緒,多聆聽他人意見,多嘗試改換自身習氣,以免變成無法更移的定型之人,這樣是難以培育出觀瞻寬廣之局的視域的。
毋我
毋我,乃是最高的境界。這就是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忘我”,倘若你能夠凡事先為他人著想,多考慮別人會有不同的狀況,那么自然能養成無私的境界。當你一天一天的改換想法,推己及人,這樣不僅能消解過多的煩惱,還能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你身上本有的毛病亦會逐漸遞減。終有一天,你會讓自己大吃一驚:原來我已經變成一個高尚的人了。
其實,“毋我”是能讓我們不再把自己放得那么大,看得那么重,不再日漸增養、積累只顧慮自己利益的私心。倘若我們把自己看淡了,心量一大,自覺天地寬闊,那么離孔子那般完善的高德之域也就更進一步了。
孔子 《論語.子罕》 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