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

道德觀

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係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範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係的心理和行為原則。儒家自省、自訟、內省等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從“五愛”公德和“五愛”進憲法,到20字公民道德基本規範,再到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國社會主義道德觀認識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內涵釋義

道德觀道德觀

對道德觀的認識,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倫理百科辭典》認為,道德觀是“對社會道德現象和

道德關係的整體認識和系統看法。與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緊密相連,相輔......。在當今社會,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人類道德思想發展的最高成果,是人類思想文化史上各種進步道德觀的升華,是符合廣大人民民眾利益的科學的道德觀。”《倫理學大辭典》認為,道德觀是指“對道德的認識和觀點。多是指對全部道德現象的認識和觀點,有時也是指對某一類...在社生會活中,人們總是站在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特定利益關係的立場上,去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道德的。所以,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人,就必然具有不同的道德觀 。”《世界倫理道德辭典》中認為:是“ 對道德的總的看法、觀點和態度。也就是對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發展、......,無產階級看來,公而忘私、先人後己、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則是做人的標準。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觀點和態度,則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觀 。”儘管不同學術界對道德觀有不同的看法,俚其共同點是不容置疑的,即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係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範疇。在不同的領域,會產生相關的下位道德觀,如,人口道德觀,生態道德觀 ,金融職業道德觀 ,“英雄”道德觀 等。

各國狀況

中國道德觀

道德觀道德觀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

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係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係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道德觀道德觀

儒家自省、自訟、內省等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養,除實

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還鼓勵人們通過自覺的道德修養來完成。儒家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養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就是通過自省、自訟、內省等修養方法,達到聖人所具有或應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種經世原則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應世原則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即看見賢德的人應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復轍。訟是責備,“自訟”是自己責備自己,即自我批評。“內省”是向內反問,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內省”。孔子強調“內省”,孟子進而強調向內用功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以恢復、保持和擴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認為只要人們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誠心誠意的自我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美國道德觀

美國人的道德觀美國人的道德觀

應該說,只要是人類,就有某些共同的物質是應該人類共同遵循呵護的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和心理寄託。

美國人最基本的道德價值之一是誠實。喬治·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即將此道德教導地極為清楚。小喬治在試他新斧頭時砍倒了爸爸最心愛的櫻桃樹。當爸爸問他的時候,喬治說,我不能說謊,我用我的斧頭砍了它。小喬治非但未被懲罰,反而因為誠實而被讚賞。有時候美國人仍然相信“誠實是最上策”。

另外一個為美國人所尊崇的美德為堅忍。

同情心,是美國的道德之最。聖經中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描述一個流露同情心的人。在這個撒瑪利亞人出發去某城市的途中,看到一個可憐的旅客躺在路旁。這旅客被鞭打、搶劫,這位仁慈的撒瑪利亞人非但沒有視而不見,反而停下來幫助這位有需要的人。同情心還可以變成一個正面循環,在一九九二年的秋天,愛荷華州的居民將好幾輛卡車的水送到受颶風侵襲的佛羅里達州;而就在第二年夏天,當中西部鬧水災的時候,佛州人便投挑報李。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用較不醒目的方式回報人們向他們表達的善意。

社會主義道德觀

道德觀道德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精闢概括,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總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條件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導方針。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內涵,把握其歷史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思想性與實踐性的特徵,體現新世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內容和標準。

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提出“五愛”公德和20字公民道德基本規範。社會主義榮辱觀,吸納了“五愛”和“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又作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新闡發。從“五愛”公德和“五愛”進憲法,到20字公民道德基本規範,再到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國社會主義道德觀認識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道德觀道德觀

“八榮”的第一條是國家觀,強調必須熱愛祖國;第二條是人民觀,強調必須服務人民;第三條是科學觀,強調必須崇尚科學;第四條是勞動觀,強調必須辛勤勞動。“八榮”前四條包含了“五愛”公德中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的內容。“八榮”的後四條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相一致。“八榮”後四條第一條是人際觀,強調必須團結互助;第二條是義利觀,強調必須誠實守信;第三條是法紀觀,強調必須遵紀守法;第四條是生活觀,強調必須艱苦奮鬥。“八榮”後四條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中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的內容。“團結友善”,在人際觀上就要以團結互助為榮;“明禮誠信”,在義利觀上就要以誠實守信為榮;“愛國守法”,在法紀觀上就要以遵紀守法為榮;“勤儉自強”,在生活觀上就要以艱苦奮鬥為榮。

榮辱是人們自我評價時產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體驗,是社會對人們思想行為褒獎或貶斥的評價。“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借鑑和弘揚了民族道德與世界道德的優良傳統,把褒與貶、倡導與抵制有機結合在一起,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是褒獎性與貶斥性的統一。

道德作為調節公民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規範,具有行為準則的功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從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實際出發,明確了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實踐性,是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的統一。

分類

個人道德觀

是指用來指導個人行為的原則或規則。個人道德觀正確與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會影響企業行銷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及行銷策略道德水準的高低。

社會道德觀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無形的巨大力量。道德增值,人人自愛,社會和睦;道德貶值,良知泯滅,必生禍亂。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四有”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而“有理想、有道德”又規定了它的性質和方向。離開崇高思想道德,“無德不能懷遠”(不能堅持遠大理想),無德不能真正具有高度的文化修養,無德不可能有高度度的紀律。

全球氣候道德觀

全球氣候道德觀全球氣候道德觀

從上世紀70年代綠色和平組織、保護人類家園等民間組織的呼籲,到80年代以來科學的論證,到世界主要

工業國的價值認同,再到哥本蛤根會議,意味著氣候變暖不再是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如何應對的問題。全球在應對氣候變暖問題上的共識在聚合,在逐步變成行動。

對於大自然的態度也一樣,過去人們把大氣、能源和資源等均視為“奴隸”,任意攫取,無度揮霍,在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同時破壞著自己的家園。現在終究遭到報復,冰川融化、河流污染、颶風四起、陰霾遮天、海嘯吞命……但科學地認識到其根源是一種進步,而把呵護氣候、保衛家園在道德層面予以認同,則是了不起的進步。

道德觀道德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