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五味

指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另一說是酸﹑甘﹑苦﹑辛﹑鹹五種味道。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鹹等味,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五味,泛指食物或藥物的酸、苦、甘、辛、鹹五種滋味。本篇討論了谷、菜、果、畜中的五種性味,各分別先入不同的臟腑而發揮補益作用,以及五臟有病各有宜忌之味,這些都是藥療和膳療的基本理論原則,所以篇名“五味”。正如明·馬蒔《靈樞注證發微》所云:“篇內詳論五臟所用五味之義,故名篇。

基本信息

五味

五味五味
1.指五種味道。(不是味覺)
2.泛指各種味道或調和眾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3.佛教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盤五時之教。見《涅盤經》卷十四。

含義

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鹹等味,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 藥食的滋味是通過口嘗而得知的。由於藥食“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將滋味與作用聯繫起來,並用滋味解釋藥食的作用,這就是最初的“滋味說”。

確定依據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嘗藥物的真實滋味而得知,繼而人們發現藥物的滋味藥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和對應性。如:
多甘味能補虛緩急;
多酸味能斂肺澀腸;
多苦味能降泄燥濕;
多鹹味能軟堅散結;
多辛味能發表行散;

所示效用

《內經》最早歸納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同時還論述了過食、偏嗜五味對五臟系統的損害。這些損害有種種表現,總其大要,或直接損傷本髒,或伐其所勝而傷及他髒。故《內經》又提出了“五禁”等告誡。這些論述對於指導臨床用藥,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在《內經》論述的基礎上,後世對五味的作用作了進一步補充發揮,綜合前人的論述和用藥經驗,分述如下:
(一)、辛
1治療作用:能散、能行、能發散、行氣活血作用。
2不良反應:辛味藥多大能耗氣傷陰
(二)甘
1、治療作用:能補助、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膩膈礙胃,令人中滿
(三)酸
治療作用: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
不良反應:酸味藥大多能收斂邪氣
(四)苦
1、治療作用:能泄、能燥、能堅、能泄含義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顯能堅的含義有二:一指苦能堅陰,即瀉火存陰,二指堅厚腸胃。
2、不良作用:能傷津、伐胃。
(五)鹹
治療作用: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腸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鹹則脈凝冷而變色”能傷

陰陽屬性

辛、甘、淡屬,酸苦鹹屬

實際意義

五味的實際意義,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範圍。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用“味”來提示、歸納藥物作用的基本範圍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五味宜忌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鹹,此五欲合五臟之氣也。

五宜

青色宜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黃色宜甘,黑色宜鹹。

典故

【五味】
(梵pan~carasa^h!,藏ro-ln%a)
在佛典中,五味有時亦指鹼、苦、酸、辛、甘之五味。但是,與佛教教義之說明有關之五味,則指《涅盤經》所舉的譬喻,亦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天台宗藉
此五味配以分判佛一代教法的五時。北本《涅盤經》卷十四〈聖行品〉雲(大正12·449a)︰‘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
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
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盤,猶如醍醐。’
依《四教儀》所說,以五味配屬五時有二意︰(1)約教相生,謂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亂,華嚴等五時教也順次相生。(2)約機濃淡,就五味的濃淡論所被得益的淺深。
智顗在《法華玄義》卷十論五味時,更立前番、後番之別。前番五味系經由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以至於法華,而以法華為後教後味;後番五味為在法華座上為未入實者更以般若淘汰之,方令入涅盤,是以涅盤為後教後位。
五味雖次等相生,但後四味非直接由牛所出,因此以之喻五時同是佛說,其義不明,故天台大師舉日光三照的譬喻,以闡明五時皆是佛說。
天台宗廣用五味作喻,有四義︰
(1)喻一代五時,如以上的說明;
(2)喻毒發不定;
(3)總喻凡夫與四教;
(4)別喻四教的行位,即藏通別圓四教各具五味。
約圓教而言,內凡相似位以義立小乘內凡位中四善根之名,初信如暖,二信至七信如頂,八、九、十信如忍及世第一法,更加住上作五位,以對五味。
依《四教儀》所說,以五味配屬五時有二意︰(1)約教相生,謂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亂,華嚴等五時教也順次相生。(2)約機濃淡,就五味的濃淡論所被得益的淺深。
智顗在《法華玄義》卷十論五味時,更立前番、後番之別。前番五味系經由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以至於法華,而以法華為後教後味;後番五味為在法華座上為未入實者更以般若淘汰之,方令入涅盤,是以涅盤為後教後位。
五味雖次等相生,但後四味非直接由牛所出,因此以之喻五時同是佛說,其義不明,故天台大師舉日光三照的譬喻,以闡明五時皆是佛說。

性味合參

① 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③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由於性和味都屬於性能範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藥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五行配屬五味

古人將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屬五味,以區分五味的五行屬性。據《呂氏春秋通詮》載:“五行配五味”,謂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鹹屬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