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馬拉松是這樣跑的!第一名賞白銀一錠

上下五千年,中國古代有很多跑步能手,但當時並不是為了跑步,更是有其他目的,比較重要的是為了傳遞訊息,雖不具備在多個地方舉行的條件,但元朝的“貴由赤”已經像極了現代馬拉松。

最早的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相傳在黃帝時期,夸父族首領夸父想要把太陽摘下,於是開始逐日,和太陽賽跑,在口渴時喝乾了黃河、渭水之後,在奔於大澤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夸父山。

夸父追日

西周青銅銘文《令鼎》中記載了一件步兵跟隨馬車跑步的事情。因為西周的戰車--“駟”,是四馬一車,但是在戰場上除了有駟在前面衝鋒,掃清障礙,後面也要跟著72銘步卒才能擴大戰果,這種配合非常重要,因而要求步卒必須要具有長跑能力。當年周成王就是用賞奴隸十名來激勵手下的步兵堅持長跑。

“健足欲追千里馬,羅衫常惹塵埃,神行太保術奇哉。程途八百里,朝去暮還來。”古人對於“馬拉松健將”,常不吝讚嘆,像這一句,便是120回本的《水滸傳》對“神行太保”戴宗的稱頌。

元代開始,出現了一種長跑方式“貴由赤”,是指元時禁軍“貴赤衛”的長跑比賽,“貴由赤”與“貴赤衛”都是蒙古語。這種長跑在元大都和元上都分別舉行。元大都的“貴由赤”起點為河西務,終點為大都皇宮;元上都的“貴由赤”起點為泥河兒,終點為上都宮中,二者距離為180華里。比賽從清晨開始,參賽者一律被長繩攔在起跑線後。號令一下,長繩放開,眾好手蜂擁而出,一路風塵。大約6小時後,比賽結束。第一名賞白銀1錠,第二名賞綢緞衣服4套,第三名為3套,其餘跑完全程者各1套。這是何等壯觀的現代馬拉松比賽啊!從距離上看,180華里約為現代馬拉松的2倍;從時間上看,開辦於1287年,比現代馬拉松的創辦早600多年;從組織形式上來看,幾乎完全符合現代體育比賽的各項要求。據《元史·兵志》記載,這些鋪卒“腰系革帶,懸鈴,持槍,夾雨衣,齎文書以行”,“一晝夜行四百里”。

網路配圖

古代史料記載快跑的人,大多用的形容詞是“走及奔馬”、“馬馳不及”、“跳走如飛”、“足追四馬”,或者是“日走二百里”、“日行三百里”。

可以說,古代的“馬拉松”大部分不是一種競技行為,而是為了軍事而戰的準備,和信息的傳遞。如今馬拉松熱潮不斷,但遙遠古代,這就是一場實力的自我較量。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