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草原上,蒙古族有兩種來源,草原百姓(東部蒙古)和林中百姓(西部蒙古)。南宋時期,東部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此時西部蒙古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四個萬戶。
明朝時期,元朝的後裔稱為本部蒙古,即韃靼,西部蒙古這一部分稱為瓦剌。明朝初期,韃靼和瓦剌都曾臣服,幾十年後,瓦剌入侵,土木堡之戰俘虜了明英宗。
明末清初,本部蒙古分化為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清朝採用和親、封王的辦法分化拉攏,使這兩部分蒙古成為滿清的盟友,進行了有效控制。
明朝時期,瓦剌部在蒙古韃靼部打擊下,向西遷移改稱為衛拉特部,下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和杜爾伯特部四部,也稱為漠西蒙古。分布地區北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南至天山,東到阿爾泰山和蒙古杭愛山分界線,西包巴爾喀什湖地區。
十七世紀,準噶爾部統一了漠西蒙古4部,並征服了察合台汗國,建立準噶爾汗國。其疆域北接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區,西包巴爾喀什湖,東至蒙古薩彥嶺及色愣格河流域,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
清朝建立初期,準噶爾汗部稱臣。康熙十年(1671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不斷用兵擴張地盤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率精銳騎兵3萬打到離北京僅700里的內蒙古烏蘭布通,嚴重威脅到清朝的安全。康熙皇帝親率大軍與準噶爾軍隊決戰,清軍憑藉大炮轟擊,大敗準噶爾軍隊。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準噶爾部集合3萬騎兵進犯,康熙皇帝率10萬清軍分路出擊,在昭莫多地方(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將準噶爾軍隊阻截包圍,幾乎全殲噶爾丹的精銳部隊。此後,康熙時期,又多次與準噶爾作戰。
雍正十年(1732年)額爾德尼昭之戰後,清朝與準噶爾之間暫時和平。然而直到乾隆時期,準噶爾部依然不斷擴張,成為清朝的最大外患。
乾隆十年(1745)準噶爾汗王去世後,上層為爭奪汗位內亂不斷。1753年,達瓦齊在姑父阿睦爾撒納的幫助下奪得準噶爾汗位。得到汗位後,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不和,阿睦爾撒納戰敗率殘兵2萬人降清,衛拉特蒙古多個部落先後歸附清朝。
準噶爾的內亂使清朝掌握了準噶爾內部情況,乾隆二十年(1755年)2月,清朝發兵5萬兵分兩路, 直搗伊犁。清軍征達瓦齊途中,準噶爾“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攜酮酪,獻羊馬、絡繹道左,行數千里,無一人抗顏者”。汗王達瓦齊兵敗被押送至北京,乾隆免死加恩封為親王,入旗籍,賜地京師,從而初定了準噶爾部。
清朝分封衛拉特諸部汗王, 以分化其勢力。此時,阿睦爾撒納又起兵反叛,殺死留駐伊犁的清朝官兵,企圖統一衛拉特蒙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朝出兵平叛,阿睦爾撒納不敵四處流竄,1年後死在俄羅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然而剩餘的準噶爾人仍堅持抵抗,使清軍損兵折將。乾隆皇帝認為其“豺狼成性”,下令將叛亂部落盡行剿滅,“永絕根株”。《清高宗實錄》和《平定準噶爾方略》記載,乾隆諭令前線將領:“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
平定準噶爾後,清朝先將反叛首領押送到京師;然後將部眾從新疆伊犁押送東遷,在新疆巴里坤草原到甘肅肅州之間區域,分批進行屠殺,僅留下婦女兒童。清軍中有大量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人,他們對準噶爾人恨之入骨,成為這次屠殺的主力。幾十萬準噶爾人被殺,婦女兒童被分配,沒有參與反叛的部落被編入八旗,準噶爾蒙古人從此滅絕。
從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清朝經80多年征戰終於平定了準噶爾部蒙古,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稱為新疆。乾隆平定準噶爾部,擴大200多萬平方公里疆土,把此戰列為他一生10大功之首。
平定新疆後,準噶爾蒙古人從此滅絕,北疆人口匱乏。1762年、1763年,清朝分兩次調防張家口外察哈爾蒙古官兵至新疆,又將東歸的土爾扈特蒙古和碩特蒙古安置在新疆。1764年,滿族、達斡爾族、錫伯族等被從東北調遣到新疆伊犁、塔城一帶駐防。這以後,新疆漢族人口大量增加,成為農業開發的生力軍。
明初,幾十年時間征服了蒙古瓦剌和韃靼,但未能根除,整個明朝時期,蒙古都是大患。
滿清通過和親和封王征服了漠北和漠南蒙古;從康熙到乾隆,80多年時間終於根除了衛拉特諸部蒙古。從此,整個蒙古草原和新疆,都被清朝有效統治。
乾隆 準噶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