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失衡!南宋完成了扭轉中國命運的大變動!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自黃河中下游發源,不斷向周邊誇張,最終達到現在的疆界。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北方一直是政權的重心,這個被稱為中原的地方,是無數帝王將相生活和戰鬥的地方。

但是,這種先天的優勢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喪失。特別是經濟重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最終在南宋逐漸傾斜向南方。那么,是什麼原因最終導致了南宋經濟重心的轉移?

1、南方開發加劇,氣候條件優越

南方,在先秦時代,是一個充滿瘴氣的地方。那會兒的南方,和魚米之鄉完全不沾邊。

很久之前,這裡是苗夷等部落的活動場地。直到周朝,這裡才開始了艱難地開發。

楚國楚國

楚國人篳路藍縷,開始了對長江流域的艱難征服,江漢平原成為楚國的經濟中心。楚國八百年,這裡的開發從未停止。

而後秦國統一,延續了關中平原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序曲。此後一千多年,關中平原一直很穩定。

在此期間,南方不斷出現新的政權,吳越、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先後在南方落腳,將江南的開發持續深入,這裡逐漸成為魚米之鄉。

東晉東晉

在這樣的條件下,南方的瘴氣不再是阻礙人們前往的天塹,舒適的溫度成為人們的嚮往之所。候鳥尚且南遷,生命無有不驅寒就暖的本性。

2、長期定都關中,水土流失嚴重,黃河不斷泛濫

長期以來,關中地區一直是中華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秦漢隋唐先後在此建都。這雖然增加了關中地區的王氣,卻帶來一個嚴重的後果。

關中平原關中平原

皇帝們多了,需要建設宮殿陵墓,中國古代建築基本是以土木結構為主,所以這就注定了周邊的森林要遭殃。秦朝為建造阿房宮,幾乎砍光了驪山所有的大樹,後期漢朝修建長安,隋朝興建大興城,唐朝營造大明宮,無不是以毀壞周邊林木為代價。

大明宮大明宮

植被的減少帶來的是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先秦時代開始的水土流失最終導致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同時,沒有了植被的涵養,徑流大減。隋朝開始,關中水系渭河水位下降到已經不能通航。

植被減少也改變了黃土高原的小氣候,氣候變化更加極端。

地上懸河地上懸河

不僅如此,大量水土流失導致下遊河床升高,黃河成為地上懸河,不斷出現決口泛濫的險情。所以,作為農耕文明,北方已經越來越不適合農業生產的進行。或者說,北方的糧食產量也逐漸被南方超越,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可避免。

3、戰亂頻繁,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既是定都北方。當然北方就會成為鬥爭漩渦的重心。朝堂內部的明爭暗鬥也就罷了,最要命的是地方軍閥的不斷混戰,以及不斷發生的軍事政變。不僅如此,在長城的北方,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在虎視眈眈。一旦中原出現動盪,他們就會趁機南下,占據中原建立國家,五胡十六國就是這樣。

五胡亂華五胡亂華

鑒於戰亂不斷,廣大北方人民在受夠了這樣的水深火熱之後,做出了影響後人千年的選擇,那就是舉家搬遷。今日福建地區大量的土樓,體現得就是“安史之亂”後大量北方人來到南方人之後,客家人和土家人的劇烈衝突。

事實上,為躲避戰亂,北方人不斷進行南遷,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晉人南渡、安史之亂後南渡以及五代十國時期的南遷以及兩宋之交的南遷等。

福建土樓福建土樓

南遷為南方帶來大量的勞動力,在農業為主的社會,這就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北方人不斷遷入的境況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最終在南宋時期體量上超過了北方。

4、茶葉、瓷器和絲綢的興起

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這是瓷器的代名詞。

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器

宋朝開始,瓷器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高度,伴隨著爐溫升高的,是瓷器的整體品質。景德鎮出產高嶺土,這成為景德鎮瓷器的騰飛點。

除了景德鎮,江南地區還有很多瓷窯,浙江的哥窯是一個著名的瓷器生產基地。

不僅是瓷器,在那個氣候適宜的江南,大量桑樹生長了起來,為養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養蠶繅絲助力南方經濟的再次騰飛。

養蠶繅絲養蠶繅絲

宋朝的海外貿易空前繁榮,在宋代出海的商船上,一般是絲綢做鋪墊,瓷器壓箱底。在瓷器之間,以絲綢作為填充間隔,防止海上瓷器破裂。瓷器內部,則是烘乾完成的茶葉,茶葉不能受潮,所以由瓷器裝載。這三者完美結合,讓大宋的商船每次都賺得盆滿缽滿。

茶葉,喜酸性土壤,這種土壤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大片丘陵地帶。隨著海外貿易的興起,南方茶葉也成為一項重要產業。

制茶工藝制茶工藝

5、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中國的海外貿易源遠流長,除了張騫鑿空打通絲綢之路。在海上,漢武帝時代,中國商船的足跡已經到達印度半島,唐朝時期到達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及非洲東海岸。這樣的海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但是海上絲綢之路真正走向鼎盛的,是南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國土被占,農業發展被制約,海外貿易成為增加財政收入的首選。這樣的重商環境下,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繁榮。加上宋朝造船業的發展,東方海外貿易被宋朝壟斷。

發達的宋代造船業發達的宋代造船業

前文說過,瓷器茶葉絲綢的興起助力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又仰賴瓷器茶葉絲綢的繁榮,這種正循環導致南方理所當然成為經濟的重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濟重心的天平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最終在南宋不可逆轉地倒向了南方。其後的中華帝國,政治經濟重心分列南北,也保持了帝國的持續繁榮。也許,這也是另一種微妙的平衡。

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繁榮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繁榮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