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史上最慘烈的亡國之戰,卻存在三大疑團,爭議至今無果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3月19日,元朝軍隊大敗南宋軍隊,左丞相陸秀夫背著末帝趙昺投海自盡,楊太妃及數十萬軍民隨即蹈海殉國,南宋至此滅亡。

如今的崖山如今的崖山

對這場決定著中原文明前景的戰爭,後世對此爭議頗多,其中有三個疑問至今沒人解釋得清楚。首先就是南宋為何會將僅存的所有軍隊集中在崖山這個地方。根據歷代史家的考證,宋軍曾在崖山以南的湛江海域附近駐紮屯兵,按理說應該在這些島嶼上抵抗元軍。然而他們卻逆向到了崖山,不僅與元軍追擊方向相反,還完全是逆風而行。一些人認為此時南宋將領對戰爭結局已經非常清楚,知道宋軍注定無法抵擋蒙古人,因此在鄉土情結之下,選擇回到陸地進行防禦。

泉州宋代海船模型泉州宋代海船模型

其次,南宋軍隊此時有近千艘戰船,將士人數超過20萬,而蒙古軍隊卻只有區區2萬,戰船不過400艘。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海戰,蒙古人賴以取勝的騎兵優勢根本無法發揮,宋軍非但沒有先天不足,反而占據極大優勢,然而最後卻遭遇慘敗。

在子淵看來,這個問題主要與軍隊的人員構成有關。在這場海戰中,宋朝的20萬士兵主要來自各地勤王軍隊,過於混雜使其戰鬥時缺乏統一性。更要命的是,南宋被蒙古軍隊打敗後,從浙江逃到福建,再逃到廣東,跟隨其步伐的多為潰敗之師,士氣非常低落,並對蒙古人非常畏懼,所以戰鬥時喪失了底氣。反觀蒙古軍隊,2萬餘人中蒙古人只有1000人左右,其他的雖有漢人、金人、契丹人、西夏人等多種民族,但在一路征戰之中形成了認同感,士氣高漲且戰鬥力強,因此不可小覷。

南宋流亡政權南遷路線圖南宋流亡政權南遷路線圖

第三,南宋軍隊將領張世傑在指揮上失誤連連。由於南宋軍隊此時的補給悉數來自海南島,自然應派重兵守衛出海口,然而張世傑卻將所有戰船聚集在海港之中,在狹小的海面戰鬥顯然不利於數量龐大的南宋水師,反倒給了蒙古可乘之機。

那么崖山海戰的經過到底是什麼樣的?事情還要從祥興二年正月說起。蒙古大軍在降將張弘范的率領下直逼崖山,從三面包圍了駐守此地的南宋水師。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張世傑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命令士兵將宮殿、房屋等地面建築全部焚毀,不給蒙古人留下一草一木。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還採用赤壁大戰中曹軍的做法——用長繩將上千艘船隻以“連環船”的方式連在一起,呈一字形排開,其中末帝趙昺的“龍舟”位於船隊正中。

元世祖忽必烈劇照元世祖忽必烈劇照

次月,張弘范率兵對宋軍戰船予以猛攻。戰前曾有蒙古將領建議使用火攻,然而卻被前者拒絕,理由是火炮容易打亂宋軍陣型,使其趁亂逃跑,南宋船隊就這樣逃過“火燒”的命運。初七這一天,張弘范將大軍分為四隊,在宋軍的東、南、北三個方向各自駐守,張弘范則親自率領一軍與宋軍展開正面決鬥。趁著漲潮,北面軍隊率先向宋軍發起衝鋒卻慘遭失利,無奈退回。

到了正午時分,張弘范率領的水師從正面進攻宋軍,以鳴金作為進攻訊號。蒙古士兵持盾牌俯身趴在甲板,在猛烈的箭雨下駛近宋船。船隻接觸後,蒙古軍隊鳴金交戰,一時間接連攻破七艘宋船,還一路追到了南宋船隊的中央。張世傑見狀不好,立即派人斬斷繩索,抽調精兵率十一艘船隻突圍。

張世傑、楊太妃、趙昺、趙昰、陸秀夫張世傑、楊太妃、趙昺、趙昰、陸秀夫

突圍成功後,張世傑聽說了左丞相陸秀夫抱著末帝投海殉國的噩耗,本想重新尊奉楊太妃以擁立趙氏子孫即位,謀求日後復國。然而楊太后在得知皇帝死訊後也隨即跳海,張世傑滿懷悲慟地將其葬在海邊,從此徹底喪失了復國的念頭。不久後,張世傑在大風雨中溺卒於平章山下(今廣東海陵島)。

“崖山海戰”次年元朝疆域圖“崖山海戰”次年元朝疆域圖

這場海戰,彰顯了南宋軍民永不投降的抗爭精神。雖然已是窮途末路,但卻無一人退卻,以血肉之軀守衛著崖山、保衛著大宋王朝。在失敗後,全部葬身大海,上演了一出空前絕後的歷史悲劇。這一戰,是大宋王朝和元朝的最後一次血戰,也是蒙古人在宋朝疆域內的最後一次大型戰役。崖山海戰之後,當時的政治格局被徹底改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同時,由於遊牧文明取代了傳統的農業文明,傳統華夏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嚴重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更是令漢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