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紫禁城:中國兩千年皇權的終結

紫禁城紫禁城
公元1644年,滿清入主北京。二十多年前尚處部落階段的滿清,二十多年後已經入主紫禁城。如何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滿清自然而然地撿起了中原王朝的封建皇權。

以紫禁城為中心,外朝的文武百官,皇城的中央官署,內城的八旗子弟,遍布全國的八旗駐防,由外而內,等級森嚴地拱衛著皇權。在八旗內部,也僅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作為皇帝的親兵,有資格戍衛紫禁城。紫禁城內,服務於皇權的內務府內,多為皇家的包衣,自稱“奴才”。

滿清入關之前,還保留著濃厚的部落痕跡,清太祖努爾哈赤時的四大貝勒議政、皇太極時的八王議政,瀋陽故宮內的八王亭即是八旗旗主議政的地方。入關後,八王議政對皇權多有掣肘,雍正時,甚至有八王入關議政意圖迫雍正退位的事發生。康熙設立南書房,雍正設立軍機處,終將皇權一統,並空前強化。

空前強化的皇權,一方面在入關初期的暴戾之後,與民休息,“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一方面於入主紫禁城的第二年即開科舉,籠絡人才,卻又屢興文字獄,文化高壓下,明代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或退居書齋皓首窮經考據,或科舉匯聚於皇權之下,金鑾殿上天子看著殿試的士子,也要如唐太宗般發出“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的感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脈相承,中國封建皇權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降臨。經濟的盛世,文化的倒退,皇權的復興,紫禁城再次成為皇權的中心、象徵與壁壘。

光鮮的背後是一個飢餓的盛世,乾隆末年抵達中國的英國馬嘎爾尼使團,在回憶錄中道出了另一個中國。一方面,“中國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農民”,“在整個路途上,我沒有見到一塊土地不是用無限的辛勞來加以耕作,來生產它能夠生長的每一種糧食和蔬菜”;一方面,“極端的貧窮,無助的困苦,連年不斷的饑饉,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悲慘景象”,死嬰漂浮在珠江上,“人民對此熟視無睹,仿佛那只是一條狗的屍體。而事實上如果真的是一條狗的話,也許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皇帝被神化,高踞於凡人之上……極少公開露面,僅保留崇高身影……一聲令下都俯伏在他的足下”,“中國完全被鞭子和板子統治”,“在這種制度下,人人都淪為奴隸。只要最小官一點頭,人人都得挨竹板,而且挨了打還得被迫親吻打他的板子,跪下感謝暴君糾正他的過失。”

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驟起於湖北、四川、陝西邊界,歷時9年,波及數省;禍起蕭牆,天理教林清在太監的裡應外合之下,攻入紫禁城,直奔御前釀成“癸酉之變”,舉國震驚。然而,紅牆內,歌舞昇平,一切如常,皇權仍然高高在上。對於普通百姓,對於紫禁城城內的嬪妃、宮女、太監、侍衛,千年的封建慣性之下,皇權仍是他們的天,決定著他們的生死。

這座紫禁城,仍然是普通中國人的禁地,仍然有人想要躋身其中,有人白髮科舉,有人淨身入宮,從來沒有人懷疑過這座皇宮主人的統治基礎已經開始崩塌。對皇權的些微冒犯都不能容忍,戊戌變法時,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將光緒帝囚禁於一牆之隔的西苑瀛台,再次臨朝訓政,捕殺六君子。

恢弘的紫禁城,一次次毀於火災,又一次次花巨資重建。你終究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春去秋來,天子們高高在上,躲進皇宮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不在沉默終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去,建立在暴力強權基礎上的皇權,必將為更加強大的暴力打破,打破他們的江山,打破他們的紫禁城。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