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境內,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閭山即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日前,這座山又因發現遼代帝王陵疑跡而再次引起人們關注。
一進入北鎮市境內,眼前便有群山環抱的景象了,遠處青幽幽的山峰,低矮連綿。這雄峻多姿的山脈便是醫巫閭山,山勢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縱長45公里,橫寬14公里,面積為630平方公里,有名峰50餘座。
終遼一代二百多年,共傳九帝。這些遼代帝王死後分別葬於五處皇陵,即祖陵、懷陵、顯陵、乾陵及慶陵。
其中,顯、乾兩陵就在北鎮醫巫閭山之中。顯陵葬義宗耶律倍,乾陵葬景宗耶律賢,世宗耶律阮附葬顯陵,遼國最後一個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葬乾陵旁。
目前確定葬於醫巫閭山的遼代皇族人物為四帝三後,七個王爺,一個王妃。四帝即義宗、景宗、世宗與天祚帝;
三後是世宗懷節皇后蕭氏、世宗甄皇后、景宗睿智皇后蕭氏;七個王爺是平王耶律隆先、秦晉國王耶律隆慶、晉王耶律隆運、周王耶律宗業、魏王耶律宗政、鄭王耶律宗允、廣陵郡王耶律宗教;一個王妃是秦晉國妃蕭氏。此外,葬於閭山的還有為數眾多的皇親國戚與功勳大臣。
北鎮和醫巫閭山曾在遼代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這裡一度是大遼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是契丹王朝的中興之地。
遼代前,在醫巫閭山境內並無府、州一級的行政機構。到了遼代,不但因為守陵置顯、乾二州,還立山東縣,開始修築城牆,成為遼皇帝經常巡幸之地。
醫巫閭山,是遼太祖長子耶律倍所鍾愛之地,他生前曾到過閭山隱居,死後又長眠於此地。
這裡還是契丹中興之地,著名的肖太后閭山下詔奠定了大遼的後一個百年基業,因而,醫巫閭山在遼代有著至關重要的歷史地位,北鎮在遼代也一直處於鼎盛時期。
在遼代五陵中,閭山陵區作為奉陵邑所轄州縣最多,陪葬皇族人物最多,入葬持續時間最長(從遼代初期葬入讓國皇帝耶律倍一直到金代初期葬入的天祚帝及其子孫,金元時期亦陸續有耶律氏後代葬入)。
可以說,閭山遼陵是遼代規模最為龐大、體系最為完整、影響最為深遠的帝後陵墓群。
也是東北地區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入葬人數最多的帝王陵寢,“三多一長”的特點,恰是閭山遼陵的價值之所在。
通過對北鎮遼墓的挖掘清理,一批國寶級文物得到及時的搶救與保護。如在遼廣陵郡王耶律宗教的墓,墓志銘由“志蓋”和“志石”兩部分組成,志蓋背面陰刻契丹小字銘文36行。
遼王朝創立的契丹大小字至今無法收錄完整,且難以破譯,是因為遼王朝統治者嚴令不準將契丹文字帶出國境,嚴禁這種文字流通,致使契丹大小字成為目前尚待破解的神秘文字。
這一巨寶,在當時可以說是一號檔案,同時也是大遼歷史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巨大寶藏。
遼代墓葬前均先在墓壁上抹細泥,後抹白灰,打抹光亮後在其上進行彩畫。繪畫技法多為墨線單勾輪廓,期間平敷色彩,還運用了白描和暈染的技法。
人物一般採用前種技法,花卉、仙鶴等多採用後種技法,壁畫顏色有朱紅、朱黃、淡黃、黃、綠等色,藝術價值極高。
據《遼史》記載,葬於醫巫閭山的契丹皇族人物有十餘人,後經考古挖掘證實,共十五人。
皇陵 遼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