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yley定理

cayley定理

Cayley定理又稱凱萊定理,是所有群 G 同構於在 G 上的對稱群的子群。

簡介

Cayley定理又稱凱萊定理,在群論中,以阿瑟·凱萊命名,聲稱所有群 G 同構於在 G 上的對稱群的子群。這可以被理解為G在G的元素上的群作用的一個例子。集合 G 的置換是任何從 G 到 G 的雙射函式;所有這種函式的集合形成了在函式複合下的一個群,叫做“G 上的對稱群”並寫為 Sym(G)。
凱萊定理通過把任何(包括無限群比如 (R,+))都當作某個底層集合的置換群,把所有群都放在了同一個根基上。因此,對置換群成立的定理對於一般群也成立。

歷史由來

Burnside將其歸功於Jordan,但是Eric Nummela爭論說這個定理的名字“凱萊定理”事實上是合適的。凱萊在他最初介紹群概念的 1854 年論文中證明了定理中的對應是一一對應,但是沒能明確的證明它是同態(因此是同構)。但是,Nummela 提示大家注意凱萊讓當時的數學界知道了這個結果,因此比 Jordan 要提前了 16 年。

定理證明

從初等群論中,知道了對於任何 G 中元素g 必然有 g*G = G;並通過消除規則知道了 g*x = g*y 若且唯若 x = y。所以左乘 g 充當了雙射函式 fg : G → G,通過定義 fg(x) = g*x。所以,fg 是 G 的置換,並因此是 Sym(G) 的成員。
Sym(G) 的子集K 定義為
K = {fg : g ∈ G 並且 fg(x) = g*x 對於所有 x ∈ G}
同構於 G 的 Sym(G) 的子群。得出這個結果的最快方式是考慮函式T : G → Sym(G) 對於所有 G 中的 g 有著 T(g) = fg 。(對 Sym(G) 中的複合使用 "·"),T 是群同態因為:
(fg · fh)(x) = fg(fh(x)) = fg(h*x) = g*(h*x) = (g*h)*x = f(g*h)(x),對於所有 G 中的 x,
因此:
T(g) · T(h) = fg · fh = f(g*h) = T(g*h)。
同態 T 也是單射因為: T(g) = idG (Sym(G) 的單位元) 蘊含了對於所有 G 中的 x 有 g*x = x,選取 x 為 G 的單位元 e 產生 g = g*e = e。可替代的,T(g) 也是單射因為: g*x=g*x' 蘊含 x=x' (通過左乘上 g 的逆元,因為 G 是群所以一定存在)。
因此 G 同構於 T 的,它是子群 K。
T 有時叫做 G 的正規表示。

與正規群的關係

對正規群表示的註記

單位元對應於恆等置換。所有其他的群元素對應於不留下任何元素不變的置換。會因為這也適用於群元素的冪,小於這個元素的階,每個元素對應於由相同長度的環構成的置換: 這個長度是這個元素的階。在每個環中的元素形成了這個元素生成的子群的左陪集。

正規群表示的例子

Z2 = {0,1} 帶有模 2 加法,群元素 0 對應於恆等置換 e,群元素 1 對應於置換 (12)。
Z3 = {0,1,2} 帶有模 3 加法;群元素 0 對應於恆等置換 e,群元素 1 對應於置換 (123),而群元素 2 對應於置換 (132)。比如 1 + 1 = 2 對應於 (123)(123)=(132)。
Z4 = {0,1,2,3} 帶有模 4 加法;它的元素對應於 e, (1234), (13)(24), (1432)。
克萊因四元群{e, a, b, c} 的元素對應於 e, (12)(34), (13)(24) 和 (14)(23)。
S3(6階二面體群)是三個對象的所有置換的群,但也是 6 個群元素的置換群:

*

e

a

b

c

d

f

置換

e

e

a

b

c

d

f

e

a

a

e

d

f

b

c

(12)(35)(46)

b

b

f

e

d

c

a

(13)(26)(45)

c

c

d

f

e

a

b

(14)(25)(36)

d

d

c

a

b

f

e

(156)(243)

f

f

b

c

a

e

d

(165)(234)

組合數學中的套用

定理的另一種表述

過n個有標誌頂點的的數目等於n^(n-2)。

定理的理解

此定理說明用n-1條邊將n個一致的頂點連線起來的連通圖的個數為n^(n-2),也可以這樣理解,將n個城市連線起來的樹狀公路網路有n^(n-2)種方案。所謂樹狀,指的是用n-1條邊將n個頂點構成一個連通圖。當然,建造一個樹狀的公路網路將n個城市連線起來,應求其中長度最短、造價最省的一種,或效益最大的一種。Cayley定理只是說明可能方案的數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