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本詞條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系由東京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W 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首個形成風暴:2006年1月20日
末個形成風暴: 2006年12月19日
最強風暴: 颱風摩羯 – 910 hPa (mbar), 195 km/h (120 mph) (10分鐘平均風力)
熱帶低氣壓總數: 30個
熱帶風暴總數: 25個 (23個官方,2個非官方)
颱風總數: 15個
超級颱風總數: 6個 (非官方)
死亡人數: 至少 2704人
損失總數: $35.8億 (2006 USD)
熱帶氣鏇
自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開始以來,本颱風季總共產生了23個熱帶氣鏇。
颱風珍珠 (Chanchu)
主詞條:颱風珍珠
4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5月9日—2006年5月19日
強度:195 km/h (120 英里) (十分鐘), 930 hPa (毫巴)
在5月8日,一熱帶低氣壓於菲律賓之東形成。5月9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珍珠。5月10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第二天,它登入菲律賓。5月13日,它進入南海,又被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颱風。它在5月18日登入廣東省東部,迅速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又在同日橫跨福建、浙江中南部沿海,並在當晚進入東海成為溫帶低氣壓。
熱帶風暴傑拉華 (Jelawat)
主詞條:熱帶風暴傑拉華
熱帶風暴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6月24日—2006年6月29日
強度:75 km/h (45 英里) (十分鐘), 996 hPa (毫巴)
在6月24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發現一熱帶低氣壓於菲律賓之東形成,但日本氣象廳在6月26日才把它確認為熱帶低氣壓。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傑拉華。它於6月29日在中國登入。它於同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消散。
颱風艾雲尼 (ewiniar)
主詞條:颱風艾雲尼
4級 超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6月29日—2006年7月11日
強度:185 km/h (115 英里) (十分鐘), 930 hPa (毫巴)
在6月29日,一熱帶低氣壓在帛琉之東形成。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艾雲尼。7月3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於同日再將它升格為颱風。7月5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它升格為超級颱風。7月10日,它在韓國登入並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再在較後時間減弱為熱帶風暴。第二天,它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成為溫帶低氣壓。
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 (Bilis)
主詞條: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
強烈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6年7月8日—2006年7月15日
強度:110 km/h (70 英里) (十分鐘), 970 hPa (毫巴)
在7月8日,一熱帶低氣壓在關島之西南形成。它在第二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碧利斯。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它於7月13日晚上在台灣宜蘭登入,並於第二天出海,較後時間在中國福建登入。它於7月15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消散。
颱風格美 (Kaemi)
主詞條:颱風格美
1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7月18日—2006年7月26日
強度:150 km/h (90 英里) (十分鐘), 960 hPa (毫巴)
在7月18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關島之東南形成。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格美。7月20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已經在同日將它升格為颱風,日本氣象廳則在第二天才將它升格為颱風。7月24日晚上,它在台灣台東縣成功鎮登入。它在第二天再次出海,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在中國登入。它在7月26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消散。
颱風派比安 (Prapiroon)
主詞條:颱風派比安
颱風 (JMA)
持續日期:2006年7月28日—2006年8月5日
強度:120 km/h (75 英里) (十分鐘), 965 hPa (毫巴)
在7月28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發現一熱帶低氣壓於呂宋島之東形成,但日本氣象廳在7月31日才把它確認為熱帶低氣壓。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派比安。同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2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颱風。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4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第二天,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消散。
颱風瑪莉亞 (Maria)
主詞條:颱風瑪莉亞
颱風 (JMA)
持續日期:2006年8月4日—2006年8月11日
強度:130 km/h (80 英里) (十分鐘), 975 hPa (毫巴)
8月4日,一熱帶低氣壓於西太平洋形成。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瑪莉亞。日本氣象廳於8月6日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它升為颱風。8月9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它於同日成為溫帶低氣壓。此颱風亦受到颱風桑美影響,路徑轉往東北移動。瑪莉亞並沒有登入日本。 在事後報告中,瑪莉亞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風暴。
颱風桑美 (Saomai)
主詞條:颱風桑美
5級 超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8月5日—2006年8月11日
強度:195 km/h (120 英里) (十分鐘), 925 hPa (毫巴)
一熱帶低氣壓於8月5日在加羅林群島附近形成,同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桑美。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至強烈熱帶風暴。8月7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至颱風。第二天,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它升格為超級颱風。8月10日,它在中國東部登入。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並於第二天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它與強烈熱帶風暴寶霞發生藤原效應,令寶霞一度在南海徘徊。
強烈熱帶風暴寶霞 (Bopha)
主詞條:強烈熱帶風暴寶霞
強烈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6年8月5日—2006年8月10日
強度:100 km/h (65 英里) (十分鐘), 980 hPa (毫巴)
在8月5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發現一熱帶低氣壓於台灣之東形成,但日本氣象廳則在第二天才把它確認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把它命名為寶霞。8月7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至強烈熱帶風暴。六小時後,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8月8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重新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並再於同日將它重新降格為熱帶風暴。同日,它登入台灣東部。8月10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此強烈熱帶風暴與比它強的颱風桑美發生藤原效應,一度在南海徘徊。
強烈熱帶風暴悟空 (Wukong)
主詞條:強烈熱帶風暴悟空
強烈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6年8月12日—2006年8月20日
強度:95 km/h (60 英里) (十分鐘), 980 hPa (毫巴)
8月12日,硫磺島附近發現一股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8月13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也在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悟空。它於8月17日在日本九州登入,並開始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同日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日本氣象廳在8月20日才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在事後報告中,悟空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清松 (Sonamu)
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6年8月13日—2006年8月16日
強度:65 km/h (40 英里) (十分鐘), 992 hPa (毫巴)
在8月13日,一熱帶低氣壓於沖繩島之南形成。它迅速加強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將它命名為清松。清松於8月15日逐漸接近比它強的熱帶風暴悟空,受其影響不斷減弱。日本氣象廳於8月16日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颱風伊歐凱 (Ioke)
主詞條:颱風伊歐凱
5級 超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8月27日—2006年9月7日
強度:195 km/h (120 英里) (十分鐘), 920 hPa (毫巴)
在中太平洋形成的颶風伊歐凱在8月27日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海域,成為颱風。9月5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原因是伊歐凱已經開始慢慢地變成一溫帶氣鏇。9月6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7日,日本氣象廳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原因是伊歐凱已經成為一溫帶氣鏇。
颱風珊珊 (Shanshan)
主詞條:颱風珊珊
4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9月10日—2006年9月20日
強度:165 km/h (105 英里) (十分鐘), 919 hPa (毫巴)
在9月10日,一熱帶低氣壓於沖繩島之東南形成,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珊珊。它在9月11日迅速加強為一強烈熱帶風暴,並在9月12日再加強為一颱風。9月16日,它登入石垣島和西表島,至9月17日登入長崎縣佐世保市附近,並進入日本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同日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原因是珊珊已經開始慢慢地變成一溫帶氣鏇。9月18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它在9月20日成為一溫帶氣鏇。
颱風摩羯 (Yagi)
主詞條:颱風摩羯
5級 超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9月17日—2006年9月25日
強度:195 km/h (120 英里) (十分鐘), 910 hPa (毫巴)
在9月17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密克羅尼西亞之東北形成。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摩羯。9月18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再於9月19日將它升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9月21日將它升格為超級颱風,但它在第二天就被降格為颱風。9月24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原因是摩羯已經開始慢慢地變成一溫帶氣鏇。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25日,日本氣象廳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原因是摩羯已經成為一溫帶氣鏇。
颱風象神 (Xangsane)
主詞條:颱風象神
4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9月25日—2006年10月2日
強度:175 km/h (110 英里) (十分鐘), 935 hPa (毫巴)
在9月25日,一熱帶低氣壓於菲律賓之東形成。日本氣象廳在第二天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象神,再在同日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27日,它登入菲律賓薩馬島,並在登入後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10月1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原因是象神已經登入越南並開始減弱。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再於稍後時間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再在第二天為它發出最後報告,並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它很快便在泰國境內消散了。
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Bebinca)
強烈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6年10月1日—2006年10月6日
強度:95 km/h (60 英里) (十分鐘), 980 hPa (毫巴)
在10月1日,一熱帶低氣壓於菲律賓之東形成。日本氣象廳在10月3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貝碧嘉。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0月4日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但在第二天就將它再次升格為熱帶風暴。鄰近的熱帶風暴溫比亞在較後時間開始影響它的發展,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0月6日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事後報告中,貝碧嘉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溫比亞 (Rumbia)
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6年10月3日—2006年10月6日
強度:85 km/h (50 英里) (十分鐘), 985 hPa (毫巴)
在10月3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南鳥島之南形成,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溫比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10月4日才將它升格為一熱帶低氣壓。它在較後時間開始影響鄰近的熱帶風暴貝碧嘉,令它迅速減弱。日本氣象廳在10月6日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颱風蘇力 (Soulik)
2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10月9日—2006年10月16日
強度:140 km/h (85 英里) (十分鐘), 955 hPa (毫巴)
在10月9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關島之東形成,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蘇力。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10月12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颱風。10月15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因為蘇力已經成為一溫帶氣鏇。10月16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日本氣象廳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原因是蘇力已經成為一溫帶氣鏇。
颱風西馬侖 (Cimaron)
主詞條:颱風西馬侖
5級 超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10月26日—2006年11月6日
強度:195 km/h (120 英里) (十分鐘), 920 hPa (毫巴)
在10月26日,一熱帶低氣壓於菲律賓之東形成。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西馬侖,再在較後時間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10月28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颱風。第二天,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它升格為超級颱風。不久後,它以五級颱風的強度在呂宋島登入。同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它降格為颱風。11月2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三小時後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再在下午為它發出最後報告。11月6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颱風飛燕 (Chebi)
主條目:颱風飛燕
4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11月8日—2006年11月14日
強度:175 km/h (110 英里) (十分鐘), 925 hPa (毫巴)
在11月8日,一熱帶低氣壓於菲律賓之東形成。第二天,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飛燕。11月10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於同日再將它升格為颱風。第二天,它在呂宋島的Aurora省登入,再在六小時後在Pangasinan省登入。11月12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11月14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颱風榴槤 (Durian)
主詞條:颱風榴槤
4級 超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5日
強度:205 km/h (125 英里) (十分鐘), 915 hPa (毫巴)
在11月25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雅蒲島之東形成。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榴槤。11月27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颱風。11月29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它升格為超級颱風。第二天,它橫掃菲律賓。它很快便減弱為一颱風了。12月4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但十二小時後就把它再次升格為一颱風。第二天,它在越南檳椥省登入,並被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再在較後時間被日本氣象廳降格為熱帶風暴。同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颱風尤特 (Utor)
3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12月7日—2006年12月14日
強度:155 km/h (100 英里) (十分鐘), 945 hPa (毫巴)
在12月7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雅蒲島之西南形成,日本氣象廳於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尤特。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12月9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颱風。升格後不久,它登入菲律賓薩馬島和民都洛島。12月13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再在較後時間將它降格為熱帶風暴。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熱帶風暴潭美 (Trami)
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6年12月16日—2006年12月19日
強度:65 km/h (40 英里) (十分鐘), 1000 hPa (毫巴)
在12月16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關島之西南形成。第二天,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潭美。12月19日,日本氣象廳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其他熱帶氣鏇
除了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熱帶氣鏇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低氣壓和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是熱帶風暴的熱帶氣鏇。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鏇的資料。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PAGASA)
持續日期:2006年1月21日—2006年1月27日
強度:55 km/h (35 英里) (十分鐘), 1000 hPa (毫巴)
在1月21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發現一熱帶低氣壓於棉蘭老島之東形成。它在1月24日在維薩亞群島登入,並減弱為一低壓區。它在1月25日於南海再次增強為一熱帶低氣壓。它在1月27日於南海消散。
熱帶低氣壓 01W
熱帶風暴 (SSHS)
持續日期:2006年3月4日—2006年3月7日
強度:55 km/h (35 英里) (十分鐘), 996 hPa (毫巴)
一熱帶低氣壓於2006年3月4日在印尼以北的太平洋海面形成。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同日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但日本氣象廳沒有升格,因此它沒有正式命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第二天將它降格為一熱帶低氣壓。它在3月7日消散。
熱帶低氣壓15W
主詞條:熱帶低氣壓15W
熱帶低氣壓
持續日期:2006年9月12日—2006年9月13日
強度:55 km/h (35 英里) (十分鐘), 1004 hPa (毫巴)
在9月12日,一熱帶低氣壓於海南島之東南形成。9月13日,它在廣東西部陽江一帶登入並迅速消散。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PAGASA)
持續日期:2006年10月12日—2006年10月13日
強度:55 km/h (35 英里) (十分鐘), 1006 hPa (毫巴)
在10月12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發現一熱帶低氣壓於呂宋島之東形成,但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只把它當作為一低壓區。它在形成不久後便受鄰近的颱風蘇力影響,並在第二天減弱為一低壓區。
2006年風暴名單
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鏇是由日本氣象廳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名字是根據以下名單而定,不按年度劃分。風暴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成員提供,14個成員國和地區各自提交10個名稱,並以該國英文名稱按字母順序排列。在2006年使用的名字清單中,有6個名字被替換,新名字“紅霞”、“彩虹”、“銀河”、“凡亞比”、“白海豚”及“獅子山”,分別取代了“鳳仙”、“鳴蟬”、“蘇特”、“雲娜”、“欣欣”及“婷婷”。2005年使用過的與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表示。珍珠是2006年首個颱風。2006年的風暴名稱可能會與2000年的部分風暴名稱相同。
國家/地區 | 名稱 | 名稱 | 名稱 | 名稱 | 名稱 |
高棉 | 達維 | 康妮 | 娜基莉 | 科羅旺 | 莎莉嘉 |
中國 | 海葵 | 玉兔 | 風神 | 杜鵑 | 海馬 |
朝鮮 | 鴻雁 | 桃芝 | 海鷗 | 彩虹 | 米雷 |
中國香港 | 啟德 | 萬宜 | 鳳凰 | 彩雲 | 馬鞍 |
日本 | 天秤 | 天兔 | 北冕 | 巨爵 | 蝎虎 |
寮國 | 布拉萬 | 帕布 | 巴蓬 | 凱薩娜 | 洛坦 |
中國澳門 | 珍珠0601 | 蝴蝶 | 黃蜂 | 芭瑪 | 梅花 |
馬來西亞 | 傑拉華0602 | 聖帕 | 鸚鵡 | 茉莉 | 苗柏 |
密克羅尼西亞 | 艾雲妮0603 | 菲特 | 森拉克 | 尼伯特 | 南瑪都 |
菲律賓 | 碧利斯0604 | 丹娜絲 | 黑格比 | 盧碧 | 塔拉斯 |
韓國 | 格美0605 | 百合 | 薔薇 | 銀河 | 奧鹿 |
泰國 | 派比安0606 | 韋帕 | 米克拉 | 妮妲 | 玫瑰 |
美國 | 瑪利亞0607 | 范斯高 | 海高斯 | 奧麥斯 | 洛克 |
越南 | 桑美0608 | 利奇馬 | 巴威 | 康森 | 桑卡 |
高棉 | 寶霞0609 | 羅莎 | 美莎克 | 燦都 | 納沙 |
中國 | 悟空0610 | 海燕 | 海神 | 電母 | 海棠 |
朝鮮 | 清松0611 | 楊柳 | 紅霞 | 蒲公英 | 尼格 |
中國香港 | 珊珊0612 | 玲玲 | 白海豚 | 獅子山 | 榕樹 |
日本 | 摩羯0613 | 劍魚 | 鯨魚 | 圓規 | 天鷹 |
寮國 | 象神0614 | 法茜 | 燦鴻 | 南川 | 帕卡 |
中國澳門 | 貝碧嘉0615 | 琵琶 | 蓮花 | 瑪瑙 | 珊瑚 |
馬來西亞 | 溫比亞0617 | 塔巴 | 浪卡 | 莫蘭蒂 | 瑪娃 |
密克羅尼西亞 | 蘇力0618 | 米娜 | 蘇迪羅 | 凡亞比 | 古超 |
菲律賓 | 西馬侖0619 | 海貝思 | 莫拉菲 | 馬勒卡 | 泰利 |
韓國 | 飛燕0620 | 浣熊 | 天鵝 | 鮎魚 | 杜蘇芮 |
泰國 | 榴槤0621 | 威馬遜 | 莫拉克 | 暹芭 | 卡努 |
美國 | 尤特0622 | 麥德姆 | 艾濤 | 艾利 | 韋森特 |
越南 | 潭美0623 | 夏浪 | 環高 | 桑達 | 蘇拉 |
菲律賓熱帶氣鏇命名法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於該國風暴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鏇命名之用。與日本氣象廳不同,只要該熱帶氣鏇會很間接地吹襲菲律賓或會影響周邊國家的話(不論強度高低),就會使用以下之熱帶氣鏇名字。名單每四年循環再用,因此本年名單與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名單相同,但熱帶氣鏇名稱 Gloria 則被 Glenda 所取代。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字表示。
Agaton | Henry 0606 | Ompong | Venus(未用) | Diego(未用) |
Basyang | Inday 0609 | Paeng 0619 | Waldo(未用) | Elena(未用) |
Caloy 0601 | Juan 0608 | Queenie 0620 | Yayang(未用) | Felino(未用) |
Domeng 0602 | Katring 0611 | Reming 0621 | Zeny(未用) | Gundig(未用) |
Ester 0603 | Luis 0613 | Seniang 0622 | Agila(未用) | Harriet(未用) |
Florita 0604 | Milenyo 0615 | Tomas 0623 | Bagwis(未用) | Indang(未用) |
Glenda 0605 | Neneng 0616 | Usman(未用) | Chito(未用) | Jessa(未用) |
被退役的熱帶氣鏇名稱
2006年12月4日至9日舉行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珍珠”、“碧利斯”、“桑美”、“象神”和“榴槤”這5個名字退役,因為上述的熱帶氣鏇給颱風委員會成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