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九八四》,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的一部政治諷刺小說,小說創作於1948年,出版於1949年。書中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極權主義 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溫斯頓·史密斯的生活描寫,投射出了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它與1932年英國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尤金·扎米亞金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認為是政治小說文學的代表作。《一九八四》已經被翻譯成至少62種語言,而它對英語本身亦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書中的術語和小說作者已經成為討論隱私和國家安全問題時的常用語。例如,“奧威爾式的”形容一個令人想到小說中的極權主義社會的行為或組織,而“老大哥在看著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小說中不時見到的標語)則意指任何被認為是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為。《一九八四》曾在某些時期內被視為危險和具有煽動性的,並因此被許多國家(不單是有時被視為採取“極權主義”的國家)列為禁書。本書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說之一,此外還在1984年改編成電影上映。
歷史
《一九八四》於1949年6月8日由“塞克爾和沃伯格”公司出版。雖然奧威爾從1945年即開始創作《一九八四》,但小說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蘇格蘭汝拉島寫下的。這部小說有至少兩位文學上的前輩。奧威爾熟悉俄國作家扎米亞京寫於1921年的小說《我們》,他曾閱讀此書的法文譯本並在1946年寫過評論。有報導指出奧威爾曾說他用此書作為他下一部小說的模型。批評家大多同意《我們》對《一九八四》產生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影響。奧威爾亦為凱薩琳·布德肯(Katharine Burdekin)1937年的《反烏托邦》(或稱“敵托邦”)和《Swastika Night》著迷,並從中借用了描寫未來世界的極權主義國家的主題,在這樣的國家裡除禁書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實的”歷史都已經被抹去。書名
奧威爾最初將小說命名為《歐洲的最後一個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是出版商弗里德里克·沃伯格(Frederic Warburg)出於行銷需求建議他換一個書名。奧威爾未反對這個建議,但他選擇1984這個特別的年份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也許他將他寫作這本書的那一年(1948年)的後兩位數顛倒過來,成為了可以預見的未來的1984年。他也可能藉此暗指費邊社(一個社會黨組織,創立於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此外,他亦可能暗指傑克·倫敦的小說《鐵蹄》(其中一個政治勢力於1984年登上權力舞台)、徹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諾丁山的拿破崙》(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亦設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奧莎絲尼詩(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詩,詩名為“本世紀的終點,1984”。關於書名的最後一個猜測是奧威爾原本準備的書名是1980,但是由於疾病,小說的完成變得遙遙無期,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將故事推入更遠的未來。
常見的誤解
作者奧威爾在逝世7個月前(1949年6月16日)寫給聯合汽車工人工會“Francis A. Henson”的信(摘錄在1949年7月25日的《生活雜誌》和1949年7月31日的《紐時書評》)中寫道:
——我最近的小說《一九八四》不是為了攻擊社會主義或我支持的工黨,而是揭露扭曲……部分已經可以在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中領會到. . . .這本書的場景放在英國,是為了強調英語民族並非天生比其他民族優秀,並且,如果不與極權主義做鬥爭,它將無往不勝,Collected Essays。 |
在1946年的短文《我為什麼寫作》中,奧威爾描述自己是一個民主社會主義者。
著作權狀態
《一九八四》將在2044年於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在歐盟也將於2020年進入公有領域。但在加拿大、俄羅斯和澳大利亞、中國已進入公有領域。
故事
梗概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敘述在大洋國“真理部”從事竄改歷史工作的外圍黨員溫斯頓對其所處的社會和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並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裘利亞產生感情,因而成為思想犯,在經歷了專門負責內部清洗的“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最終成為了“思想純潔者”。背景
《一九八四》在大洋國(Oceania)中發生。大洋國是三個洲際國家聯盟之一,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分成了三個國家聯盟。
故事發生在倫敦,“第一空降場的主要城市”,大洋國的一個省,“曾經被稱為英國”。
領導者老大哥的標語,標語“老大哥在看著你”在倫敦街景中有著明顯特徵,“電幕”(telescreen,一種雙向電視,政府可以通過電幕傳播影像,也可以通過電幕監視公民。)在私密和公開場合監視著公眾。大洋國的社會階級系統有三層:
核心黨員(Inner Party);
外圍黨員(Outer Party);
無產階級:工人等勞動者。
作為政府,大洋國利用真理部控制民眾。真理部亦是主角溫斯頓·史密斯(外圍黨的一個成員)工作的地方,在那裡他改寫歷史文獻好將過去改寫得符合正統的政黨路線——這每天都在改變——並將非人從歷史上抹去。
溫斯頓的故事從1984年4月4日開始:“四月里,天氣晴朗寒冷,鐘敲了十三下”;雖然這樣,日期是存有疑慮的,因為這是溫斯頓·史密斯個人感知到的東西,在持續對歷史的修改中;在這之後說明了這個日期是相對的。溫斯頓的記憶,及他閱讀的那本禁書,果爾德施坦因寫的《寡頭政治體系的理論和實踐》透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陷入了內戰,然後被融合成為大洋國的一個部分。同時,蘇聯對歐洲大陸的吞併構成了第二個超級大國歐亞國。第三個超級大國,東亞國,包括中國占領的東亞部分。這三個超級大國打著永久的戰爭,為爭奪世界上未被征服的陸地。他們在適當的時候就結盟或打破盟約。
從他的兒時記憶(1949–53)中,溫斯頓記起了發生在歐洲、俄羅斯西部和北美的核戰爭。內戰、黨的掌權、美國吞併大英帝國或科爾切斯特被轟炸很難說哪個先發生,然而,他記憶的愈發清晰以及他家庭解體的故事暗示,核子彈的爆炸先出現(史密斯一家躲在捷運站),接著是內戰以及社會在戰後的重塑,黨把這回顧地稱為“革命”。
人物
書中部分角色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而大部分的角色形象都是依據俄國革命和蘇俄設計的。
主要角色溫斯頓·史密斯(Winston Smith):主人公,外圍黨員,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對所處的社會產生懷疑 。
奧勃良(O'Brien):核心黨員,思想警察頭子。
裘利亞(Julia):溫斯頓的情人,出於愛的本能對黨的說教產生懷疑。
老大哥(Big Brother):大洋國的領袖,但書中自始至終沒有真正出現這個人物,他的存在始終是作為權力的象徵。
艾曼紐·果爾德施坦因(Emmanuel Goldstein):傳說中革命的敵人,早年大洋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後來背叛革命成為革命的敵人。
其他角色
艾朗森、鍾斯和魯瑟福 (Aaronson, Jones, Rutherford):被整肅的前黨核心人物;已在“歷史”中被刪除。
安普福斯 ( Ampleforth ):溫斯頓的同僚,擅長修改詩歌韻文。
查靈頓先生(Mr. Charrington):表面上是一間貧民區舊貨店的東主;實際上是一名思想警察。
凱薩琳 ( Katharine ) :溫斯頓的妻子,黨的追隨者。本書完結時並未提及她是否在世,因書中提及她和溫斯頓已於數年前分開。
馬丁 ( Martin ):奧勃良的僕人。
帕森斯(Parsons):溫斯頓的鄰居,因夢囈中出現反黨言論而被自己的子女告發。
賽姆 (Syme):溫斯頓聰明的夥伴,是新語辭典的編輯者,然而因他思想太清晰、知得太多,被人間蒸發掉了。賽姆的蒸發諷刺史達林的大清洗。
情節
這是一場核戰爭後,溫斯頓·史密斯在1984年的故事以及他對一號空降場(英國)當時生活的觀察(一號空降場是大洋國——三個超級大國之一——的一個省份)、對英社思想上的反叛、他與裘莉亞的偷情;及必然地在友愛部被思想警察進行監禁、審問、拷打、洗腦和再教育。
溫斯頓·史密斯
溫斯頓·史密斯是一名知識分子,外圍黨的成員。他住在曾經是倫敦的一號空降場,成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與此同時,革命和內戰讓黨獲得了權力。在內戰中,英國社會主義(英社)將他安置在一個孤兒院裡,這個孤兒院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童,並在他們成年之後將他們吸收入黨。雖然是黨員,他卻過著條件相當惡劣的生活:一間一居室的公寓,日常飲食包括黑麵包以及人工合成的飯菜,伴以勝利牌杜松子酒 。他的理智讓他對此不滿,因此有了記日記的習慣,日記里存留有他對黨和老大哥的負面看法——這本日記如果被發現,將會是足以判他死刑的證據。不僅如此,幸運的是,他的房間裡還有個壁龕在電幕旁邊,讓其看不到他。在日記中他寫道:“犯罪思想不會導致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電幕(在所有公共場合及每個黨員的住處都有)、隱藏的竊聽器以及告密者讓思想警察可以監視每一個人,並因而找出任何有可能危及黨的統治的人;孩子們則被從小教導要找出並報告有思想罪嫌疑的人——特別是他們的父母。在真理部,溫斯頓是一名負責改寫歷史的職員,將過去修正為目前黨的官方版本,好讓大洋國的政府顯得無所不知。因為這樣,他不斷重寫記錄,偽造照片,並將原始的資料扔進忘懷洞。儘管喜歡改寫歷史所帶來的智力挑戰,溫斯頓同時也著迷於“真正的”過去,熱切地試圖了解那個被禁止的世界。
裘莉亞
一天,在真理部,當溫斯頓幫助一個摔倒的黑髮女人時,她悄悄地給了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你”。她就是裘莉亞,一個修理員,負責在小說司維修那裡的小說寫作機器。在那一天之前,他深切地憎惡她,認為她是一個少年反性同盟的狂熱追隨者,因為她帶著此同盟的紅腰帶,一個禁慾和貞潔的象徵。在她給他遞了紙條後,這種敵意消減了。從那時他們開始暗中來往:第一次在鄉間幽會,後來則定期在附近一位無產者小鋪子的樓上,他們認為那裡是安全可靠的。溫斯頓不知道的是,思想警察已經發現了他們的反叛之舉並監視著他們。
當一位核心黨黨員奧勃良和他們接近後,溫斯頓相信他已和反黨組織兄弟會取得聯繫了。奧勃良給了他“那本書”,《寡頭政治體系的理論和實踐》,據說是兄弟會的領導者愛麥虞埃爾·果爾德施坦因寫的。這本書闡釋了永久的戰爭並揭穿了黨的三句口號“戰爭即和平,無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背後的真相。
逮捕
思想警察在裘莉亞和溫斯頓的臥室里抓住了他們,將他們押解到友愛部進行審問。在這之前卻林頓先生,那個把房間租給他們的無產者,公開了自己思想警察的身份。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系統有計畫的拷打,及黨內觀念學家的心理戰術。之後,奧勃良利用電擊療法拷問溫斯頓,並告訴他,這會治好他的精神錯亂,即他對黨明顯的仇恨。在漫長而複雜的談話間,奧勃良解釋了核心黨的動機:使一種絕對的權力完整。溫斯頓問過,兄弟會是否存在,得到的回答是他永不會知道,這將會是他腦子裡不可解的謎。在一次拷問的過程中,他在友愛部的監押過程得到了說明:“你的改造有三個階段”,奧勃良說。“學習,理解,接受”關於黨的事實;然後溫斯頓將被處決。
懺悔和背叛
政治性再教育中,溫斯頓承認了他的罪行,但沒有供出同夥和他心愛的裘利亞。重返社會的第二階段再教育中,奧勃良讓溫斯頓明白自己“已經爛掉了”。反駁說黨無法成功(雖然後來被奧勃良駁倒),溫斯頓承認:“我沒有背叛裘利亞。”奧勃良了解,雖然溫斯頓招供了關於他和裘莉亞的一切,他並沒有背叛她,因為他“沒有停止愛她;他對她的感情一如既往”。
一天晚上在囚室里,溫斯頓突然醒來,尖叫著:“裘莉亞!裘莉亞!我的親人!裘莉亞!”,於是奧勃良沖了進來,不是為審問他,而是為了將他送到101室,友愛部里最令人害怕的房間,因為裡邊的東西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在那裡,一個犯人最怕的東西將被拿來威脅他或她,作為政治性再教育的最後一步:接受。溫斯頓最害怕的東西——老鼠,被以這樣的形式施加於他:一個鐵籠子中裝著飢餓的老鼠,籠子前面的面罩貼合他的臉。當籠子打開,老鼠將吞噬他。當籠子的鐵絲網碰到他臉頰上時,他開始瘋狂地喊叫:“去咬裘莉亞!”拷問結束了,溫斯頓回到了社會上,已被洗腦,接受黨的學說並熱愛老大哥。
在溫斯頓的再教育過程中,奧勃良總是理解溫斯頓,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與裘利亞重逢
重返大洋國社會後,裘利亞在公園重逢溫斯頓,每個人都承認出賣了對方,背叛改變了人:“我出賣了你,”她若無其事地說。
“我出賣了你,”他說。
她又很快地憎惡的看了他一眼。
“有時候,”她說,“他們用什麼東西來威脅你,這東西你無法忍受,而且想都不能想。於是你就說,‘別這樣對我,對別人去,對某某人去。’後來你也許可以偽裝這不過是一種計策,這么說是為了使他們停下來,真的意思並不是這樣。但是這不對。當時你說的真是這個意思。你認為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救你,因此你很願意用這個辦法來救自已。你真的願意這事發生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他受得了受不了,你根本不在乎。你關心的只是你自己。”
“你關心的只是你自己,”他隨聲附和說。
“在這以後,你對另外那個人的感情就不一樣了。”
“不一樣了,”他說,“你就感到不一樣了。”
似乎沒有別的可以說了。風把他們的單薄的工作服颳得緊緊地裹在他們身上。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裡使他覺得很難堪,而且坐著不動也太冷,他說要趕地下鐵道,就站了起來要走。
“我們以後見吧,”他說。
“是的,”她說,“我們以後見吧。”
投降與轉變
溫斯頓·史密斯最後成了一個嗜酒的閒散人員,對他即將來臨的處決聽之任之,也接受了黨對社會和生活的描述。一次,他發自內心地慶祝,因為公報中聲稱大洋國對歐亞國在非洲控制權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他認識到“他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
世界觀
《一九八四》中的世界被大洋國、歐亞國與東亞國三個超級大國瓜分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斷。其內部社會結構皆被徹底打破,並以實行高度集權統治、重寫語言、篡改歷史、打破家庭制度等極權手段箝制人民的思想與本能。大洋國政府並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幕”控制人們的行為,以維持對領袖的個人崇拜、保持對內外敵人的仇恨與維持社會的運轉。故事中主角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即英社,並以新語簡稱英社。人與人之間也根據與黨的關係密切程度被分為核心黨員、外圍黨員與無產者三個階層。政府機構分為四個部門:負責戰爭的和平部、負責維護社會秩序的友愛部、負責文化與教育發展的真理部與負責經濟的富裕部,按照新語,其簡稱分別為和、愛、真、富部。
英國社會主義
英國社會主義(IngSoc)是大洋國的主流政治形態,也是該國唯一的政黨,按照新語的用法,簡稱英社。英國社會主義以老大哥為領導者,並為其實行個人崇拜。在社會方面,英國社會主義採行高壓集權制度,他們箝制人民的言論、思想與創作自由,並藉由重寫語言、篡改歷史等方式來加強統治。在語言與歷史皆被篡改的情況下,人們無法說出“自由”兩個字,因為人們不能理解何謂自由,而且也找不到合適的用詞來稱呼它。除此之外,英國社會主義還要求人民接受“雙重思想”概念,即同時接受兩種相互違背的信念。在這樣的概念下,無論黨或老大哥做了什麼,都將會被視為是正確,即使其行為相互矛盾亦然。
國際社會
《一九八四》中的世界有三個大國,即領土範圍包括美洲、英國、愛爾蘭、大洋洲、南非與德乾高原的“大洋國”;橫跨歐洲大陸、西伯利亞與土耳其的“歐亞國”;以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與蒙古等東亞地區為勢力範圍的“東亞國”。三大國之間有其緩衝區,但同時也是戰場的所在。其中大洋國與歐亞國間為了北非與西亞的所有權相持不下,又與東亞國在東南亞和北印度有領土摩擦,此外位處歐亞國與東亞國邊境交界處的蒙古地區也是戰事頻仍。在此世界觀中,香港、丹吉爾、布拉柴維爾與達爾文港為角的四邊形籍圍是人口聚集的所在,也是戰爭的首要目標。各國常武力強取此四大城以獲得奴隸的供應。
與信奉英國社會主義的大洋國相比,歐亞國與東亞國也各自發展出自己的極權政治體制與政治形態。歐亞國信奉的是建基於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新布爾什維克主義,東亞國則有建基於武士道的“殊死崇拜”。但無論是英國社會主義、新布爾什維克主義還是殊死崇拜,其內容大同小異,也都建立起相似的政治體制。
名言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老大哥在看著你!”
“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
“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歷代統治者都要他們的人民對客觀世界接受一種不切實際的看法。”
“在遮陰的栗樹下,你出賣了我,我出賣了你。”
“如果有希望,他就在民眾身上”
歌曲
大洋國,這是為了你此歌曲在書中出現過數次,以下歌詞為1984年《一九八四》電影中的插曲,亦作為大洋國的國歌使用。
英文原文 | 漢譯 |
Strong and peaceful, wise and brave, Oceania! Oceania! Oceania, 'tis for thee! Every deed, every thought, 'tis for thee!Every deed, every thought, 'tis for thee! Every deed, every thought, 'tis for thee! | 強大而和平,勇敢而智慧; 為拯救世界而鬥爭不息。 我們的人民會繼續奮鬥; 讓偉大的革命永葆青春! 看那螢屏中飄揚的旗幟! 如此的榮耀史無前例! 大洋國,大洋國,大洋國,這是為了你! 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思想,都是為了你!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思想,都是為了你! 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思想,都是為了你! |
成就與影響
《1984》被廣泛認為是奧威爾的代表作,不僅文中的思想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其中的語言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部小說被翻譯成至少62種語言,奧威爾在本文創造的一些新詞,例如“犯罪思想”(thoughtcrime)、“新語”(newspeak)、“雙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犯罪停止(crimestop)等已收進詞典。 在已故作家王小波 先生的《白銀時代》里成為某種象徵。《1984》曾在一段時期內被視為危險和具有煽動性的,並因此被許多國家(不單是有時被視為採取“極權主義”的國家)列為禁書。本書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說之一,此外還在1984年改編成電影上映。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21世紀出版的暢銷小說《1Q84》即向該書致敬,體現了《1984》的巨大影響力。
《1984》是一部傑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也是一部幻想小說。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仿佛一個永不退色的警世標籤,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歷經幾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強大,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學經典之一。
這部作品被譯為60餘種文字,並獲得包括美國時代周刊“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說”在內的多項獎項。
稜鏡事件
“稜鏡事件”突然暢銷
2013年6月,在《衛報》揭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計畫 ”之後,《一九八四》在亞馬遜上的銷量排名從12507一躍進入前200名,截至目前(2013年6月17日),其排名已經達到第37位。而從整體銷量上來說,《一九八四》的銷售量則至少提高了7000%。頗有意味的是,歐巴馬在一次上周五(2013年6月14日)發言中似乎也引用了《一九八四》中的情節,“從抽象的角度看,你可以抱怨老大哥(《一九八四》中的獨裁統治者)和他的機構胡作非為,但從細節入手,我認為我們已經取得了適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