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帝王
帝王,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曾經煊赫兩千餘年。他們有的是這條河中的順風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與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順流而漂的朽木……鉤沉他們的史跡,傳述他們的軼聞,於今之借鑑、增知、休閒,不無稗益——大而言之,歷朝皇帝的賢愚仁暴、國運的興衰更迭、政治的清濁榮枯、民生的安樂艱辛,都能給後世以鏡鑒;小而言之,個人的修養成長,家庭的維繫安頓,處世的進退取予,行事的韜略謀斷、也都可以從中受到啟迪。秦始皇 |
歷代皇帝約四百餘位的小傳,上起始創“皇帝”名號的秦始皇,下迄末代皇帝溥儀,而秦始皇創“皇帝”名號所本之“三皇五帝”,亦錄入其前。如此,則大體反映了歷代帝王的全貌。全書按朝代先後順序編排,時間、事件交錯時儘可能予以輕重取捨,以使簡潔明晰。
歷代皇帝們的朝廷政務、後宮生活,得位根由、身死原因,音容笑貌、脾性嗜好,真是千般百樣,光怪陸離。本書的編寫,以史實為主,以政事為主,兼涉軼聞、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識性、可讀性。
中國歷代典籍向有左圖右史、圖文互映的傳統,為人喜聞樂見之外,確也收到了一定的閱讀收益倍增效應。正基於此,本書選錄圖片近千幅,包括歷朝歷代皇帝們的影真圖像、居處行止、宮室器用、書畫著作,軍政大事、民情風俗、名勝古蹟,以及后妃、臣下的肖像等,豐富多彩,應有盡有。這些圖片,當能裨補文字敘述之不足,以收圖文並茂之效。
其他解釋
一,創業為帝者
.為帝有許多種方法,愚見最艱苦和最值得尊敬的無非是創業者.誠如某些看似得虎狼之狠然內里卻具大儒之風者所論,這種帝,便似建園者,廢盡心力的為眾人辟造了一處美所,其間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也,而且外人們對這建園的辛苦欲得知的想法亦欠奉.帝王,稱帝前,曾勵精圖治,運籌帷幄,揮斥萬軍,決勝沙場,其所歷種種非有大韜略,大韌性,大志向者不能當之.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曾總結凡經此大曆練而得成功者的三個階段性境界,一,"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般地,前兩個境界是不為人所了解的,眾人所見的大多還是第三個境界,似乎成功者,稱帝者本就有那份命在,是天數,與人為沒太大幹系,於是,你看,開頭所說的種種情緒便蓬勃的宣洩了開來.忠從,艷羨,覬覦,妒忌,都來了,一股腦的演變為表面的一些示君以警的大義凜然的行為,似乎是不要命也要讓"帝"了解一下"民"的作用吧,然又不是,在自己不是"帝"時,你看他們就是以"民"的身份來勇氣可佳的說說"民"的作用,倘他們做了"帝",實不知其能如何待"民".好啦,現在我們兜回來注意下帝者自己.既然已經創業功成,一知先朝如何被推翻,其癥結的所在,二知創業之苦難,對得來之江山倍加珍視.於是,也難免被功得後的"懦弱"所占領,缺乏了當初征戰時悍勇的十之一二.大體內里的原由是這樣的,創業何以成功,當初必有眾人相助,否則縱有天妒之才,亦難憑一人之力而成如此大事,而既能聚眾,必有能令眾甘心的內容罷?!對,一般地,是"我若為帝,當....."這個"當"的後面是可以省去很多字的,但大體意思該不會逃出一個範疇,就是稱帝後將如何待這些為他付出的人,以及如何待現在被他口口聲聲唾棄的現帝王所壓迫的"民".現在呢,真的做成帝了,那么當初的承諾,現在該到了真實的考慮的時候了,再加上剛才所說的那些人對於如何"勤政愛民"又大加"指點說教","冒死力諫",當年英偉無匹的創業霸者終於在治國時為這些瑣碎的問題踟躇了.踟躇在治國之方上,踟躇在分辨真偽上,踟躇在究竟是該享享清福還是要為自己找來更大的"麻煩"上.帝王在踟躇了太久時,便就勃然了,我是帝王,我本是當權的,怎么竟被這些"民"們所左右了起來?於是乎,前頭的那種種劣行霎時間顯得軟弱無力的敗下陣來了,與此同時,我說"帝王"啊,你,喔不,您,犧牲了的是當年的承諾啊,那些真正是"能載舟覆舟"的"民"們,那些在您當初勤懇建下的園裡遊玩過的而終究被這園子所吸引而留下來的"民"喲.您真的覺得他們不重要么?不,能靠大智慧創業的帝王是不會這么認為的,那兜回來說也只是帝王一時的勃然而已.既然如此,那"民"們也不必多吶喊著揮舞著為了自己的那種本應得的權利了,帝是總會平靜下來的,我想,帝確是總會平靜下來的,當帝平靜了,作成的傷害恐怕真的還未及能讓這些"民"們作大水般的來覆舟罷?!那么,帝和民,大家都坦然了?!...
二,守業為帝者
.創業為帝者有偉大的勳績在前,後便有過失,足以互為消融一下,起碼也是落得個"無功無過".即使是獨具慧眼的罷,也總會百年之後,那么就會有世襲的後輩來作這守業者.中國流行一句俗話:守業更比創業難.我不知其是否真的被歷史所銘證了,但既然說出來了,總該有一定的道理罷?!創業的艱難與險阻是可以想見的了,而守業的難度在哪裡呢?其中之一方面我想還在那個分辨上.創業的先帝是曉得"民"的重要性的,所以於分辨能力上比著後輩們可能算是稍有那么一點先機罷!於是,在先帝的眼中清晰的"民"與"非民"在後輩的守業者眼裡便茫然了起來.而這種分辨上能力上的退化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為了防止被愚弄,為了艱巨的守業大業,只好錯殺一千莫縱一民了,你看,這就更加荒唐了,盛世看似確是盛世了,然盛在其表,朽在其里.這民終還不是能輕易的扼住的,你覺"我是當權者,我能決定一切,民算什麼,沒你們這群民,我自然還能擁有一群更好的民",果真如此么?未必別國的政事沒有觸及這個社會的和歷史的敏感末梢,而別國之民仍安居,此國卻竟為守業開始逐民了,逐民為守業?貽笑大方乎?!本末倒置乎?!於此,守業即使勉強是守業了,但是沒了創業的那大功績的烘襯,已開始功不抵過了罷?三,虛位為帝者
.這裡的虛位並非指史上的某些被大宦所挾號令諸侯的傀儡.而是說雖然坐的是帝位,然謀的並非是帝事.守業者縱然是功不抵過了,總也算勉強守住的了.留下給這些帝者的就是那么些個的庭台樓宇,那么些個的珠光寶器,那么些個的紅粉佳人,這也許都是些個需要窮一生來掘其真趣的實在事物罷?!那么,逐走的民又算是什麼呢,是早該忘卻的...但是,等等,這位"帝",敢問一下,"民"不見了,空有那庭台,那珠寶,那美人又怎能算"帝"?所以,大凡如此的,以"虛位"稱之我絲毫不覺不妥,而經歷久遠的朝盤也最終落索在了這些"虛位"的手上,再於是,那么新的創業為帝者來了... 民也來了... 不過,還是倒過來說罷,民來了,新的帝者來了!!後續
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0個,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基本信息
讀音
dìwáng屬類
人物稱謂詞詞性
名詞含義
帝王:是皇帝和各種君王的總稱。即“其時的當權者”。闡發
帝(Emperor)秦始皇帝嬴政
和王(King),嚴格說,不是同一級的。
周朝之前,字義相近。秦朝建立後,藩國或附屬國的君主稱王。如齊王、晉王、朝鮮王、越南王、泰王等。
天無二日,理論上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自稱為‘朕’),而有多個王。
對華夏所謂天朝正統而言,不承認世上任何其他皇帝。但天朝正統衰落時,中國本土會出現多個皇帝並存的情況。
對為政者的境界及評價: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戰國策燕策》
帝者富士,王者富民,霸者富武,亡國富庫。
謙稱
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具體數目
歷來說法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3位,漢朝30位,新朝1位(建興帝王莽),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0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9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的王、公、侯都加進去,那就更多了,這些君王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30位。相關詩詞
[七律]錯入帝王家·老街味道南唐詞帝徽宗畫,木匠朱門寒雀床。
天下李家迷作戲,佛邊蕭氏愛焚香。
哀紅滿地歸河洛,酤酒屠牲斷建康。
百姓不言思舜禹,天公無道做君王。
以下凡加*號的,為追謚。
帝王全表
三皇
天皇氏又稱天皇地皇氏又稱地皇
人皇氏又稱人皇
有巢氏又稱巢皇
燧人氏又稱燧皇
華胥氏是燧人氏之妻、伏羲與女媧之母
伏羲氏又稱羲皇
女媧氏又稱媧皇
神農氏又稱農皇,即炎帝,名姜石年
五帝
黃帝姬軒轅少昊(即玄囂)姬己摯
玄帝姬顓頊,又名乾荒
帝嚳姬夋(qūn)
帝摯姬摯(zhì)
堯又稱唐堯、伊祁放勛
舜又稱虞舜、姚重華
夏朝
禹(世稱大禹)姒文命啟
太康
仲康
相
羿(又稱后羿[yì],原為有窮國國君)
寒浞(后羿的家臣)
少康
予(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jiǒng)
廑(jǐn)
孔甲
皋
發
桀姒履癸
商朝(殷朝)
湯(世稱成湯、商湯)子天乙(又名子履)太丁
外丙
仲壬
伊尹
太甲(太宗)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紂王)
西周
*周文王姬昌(武則天廢唐建周時,被追尊為周始祖文皇帝)周武王姬發
周成王姬誦
周康王姬釗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滿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喜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xiè)
周厲王姬胡
周宣王姬靜
周幽王姬宮湦(shēng)
周攜王姬余臣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
周莊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齊
周惠王姬閬(làng)
周王子姬頹(也稱周廢王)
周襄王姬鄭
周王子姬帶(也稱周廢王)
周頃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簡王姬夷
周靈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貴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王子姬朝(也稱周廢王)
周元王姬仁
周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驕
周烈王姬囏(jiān)
周顯王姬扁
周慎靚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姬傑(也稱周昭文君)
秦朝
秦惠文王嬴駟(也稱秦惠王)秦武王嬴盪
秦昭襄王嬴則(也稱秦昭王)
秦孝文王嬴柱
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稱帝時,被追尊為太上皇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嬰
西楚
西楚霸王項羽西漢
漢高帝劉邦漢惠帝劉盈
漢前少帝劉恭
漢後少帝劉弘
漢文帝劉恆
漢景帝劉啟
漢武帝劉徹
漢昭帝劉弗陵
漢廢帝/昌邑王劉賀
漢宣帝劉詢
漢元帝劉奭(shì)
漢成帝劉驁
漢哀帝劉欣
漢平帝劉衎
孺子劉嬰(王莽攝政)
新朝
新始祖/建興帝王莽玄漢
[漢]更始帝劉玄赤眉漢
[漢]建世帝劉盆子
成家
成家帝公孫述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
漢章帝劉炟
漢和帝劉肇
漢殤帝劉隆
漢安帝劉祜
漢前少帝劉懿
漢順帝劉保
漢沖帝劉炳
漢質帝劉纘
漢桓帝劉志
漢靈帝劉宏
漢後少帝/弘農懷王劉辯
漢獻帝劉協
三國
1.魏*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齊王/邵陵厲公曹芳
高貴鄉公曹髦
魏元帝/陳留王曹奐
2.蜀
昭烈帝劉備
後主劉禪
3.吳
*武烈帝孫堅
*長沙桓王孫策
吳大帝孫權
吳廢帝/會稽王孫亮
吳景帝孫休
*吳文帝孫和
吳末帝/烏程侯孫皓
西晉
*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
*文帝司馬昭
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趙王司馬倫
懷帝司馬熾
愍帝司馬鄴
東晉
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
成帝司馬衍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廢帝/海西公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
桓楚
*楚宣武帝桓溫(桓彝之子)楚武悼帝桓玄(桓溫之子),403-404年在位
楚帝桓謙(桓沖之子),404-405年在位,年號天康
楚帝桓振(桓石虔之子),405年在位,死於該年
楚帝桓石綏(桓豁之子),405年在位,死於該年
十九國
1.成漢*成景帝李特
*(成)秦文王李流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廢帝/幽公李期
漢昭文帝李壽
漢末主李勢
2.漢趙
漢光文帝劉淵
漢廢帝/梁王劉和
漢昭武帝劉聰
漢隱帝劉粲
(趙)秦王劉曜
3.後趙
明帝石勒
文帝石弘
武帝石虎
正帝石世
成帝石遵
仁武帝石鑒
興武帝石祗
4.冉魏
武悼天王冉閔
惠帝冉智
5.前涼
*武穆王張軌
昭王張實
成王張茂
文王張駿
桓王張重華
哀王張耀靈
威王張祚
沖王張玄靚
悼王張天錫
涼王張大豫
6.後涼
*景昭帝呂婆樓
懿武帝呂光
隱王呂紹
靈帝呂纂
後主呂隆
7.西涼
武昭王李暠
後主李歆
末主李恂
8.南涼
武王禿髮烏孤
康王禿髮利鹿孤
景王禿髮傉檀
9.北涼
文王段業
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犍
高昌王沮渠無諱
河西王沮渠安周
10.前燕
*武宣帝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11.後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寶
開封公慕容詳
趙王慕容麟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12.西燕
歸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沖
昌平王段隨
中帝慕容覬
文帝慕容瑤
代帝慕容忠
末帝慕容永
13.北燕
惠懿帝高雲
文成帝馮跋
昭成帝馮弘
14.南燕
獻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15.胡夏
*桓帝劉衛辰
武烈帝赫連勃勃
德武帝赫連昌
平武帝赫連定
16.前秦
惠武帝苻洪
高祖苻健
厲王苻生
世祖苻堅
哀平帝苻丕
太宗苻登
後主苻崇
17.後秦
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興
末主姚泓
18.西秦
宣烈王乞伏國仁
武元王乞伏乾歸
文昭王乞伏熾盤
厲武王乞伏慕末
19.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鬱律
惠帝拓跋賀傉
煬帝拓跋紇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20.西蜀
蜀王譙縱
南朝
1.宋*穆帝劉翹
武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文帝劉義隆
元帝劉劭
孝武帝劉駿
前廢帝劉子業
明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帝劉準
2.齊
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
廢帝/鬱林王蕭昭業
廢帝/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廢帝/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
3.梁
武帝蕭衍
臨賀王蕭正德
簡文帝蕭綱
廢帝/豫章王蕭棟
廢帝/武陵王蕭紀
元帝蕭繹
閔帝蕭淵明
敬帝蕭方智
4.西梁(後梁)
宣帝蕭詧(chá)
孝明帝蕭巋
孝靖帝蕭琮
5.陳
武帝陳霸先
文帝陳蒨
廢帝陳伯宗
宣帝陳頊
煬帝/後主陳叔寶
北朝
1.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燾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獻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詡
殤帝元氏(元姑娘)
幼主元釗
孝莊帝元子攸
廢帝/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廢帝/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xiū)
2.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
3.西魏
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帝元廓(又名拓跋廓)
4.北齊
*神武帝高歡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後主高緯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恆
范陽王高紹義
5.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贇
靜帝宇文闡(本名宇文衍)
隋朝
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
隋恭帝楊侑
隋秦王楊浩
隋越王楊侗
隋王楊政道
許國
許太祖高皇帝宇文化及
唐朝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南周
南周則天大聖皇帝武曌唐朝(復辟)
唐中宗李顯唐殤帝/少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kuò)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chén)
唐懿宗李漼(cuǐ)
唐僖宗李儇(huán)
唐昭宗李曄(yè)
唐哀帝李柷(zhù)
渤海國
*渤海烈王乞乞仲象渤海高王大祚榮
渤海武王大武藝
渤海文王大欽茂
渤海廢王大元義
渤海成王大華興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義
渤海簡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渤海王大彝震
渤海王大虔晃
渤海王大玄錫
渤海王大瑋瑎
渤海王大諲撰
五代
1.後梁太祖朱溫
廢帝/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瑱
2.後唐
*太祖李克用
莊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閔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3.後晉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
4.後漢(包括北漢)
高祖劉暠
隱皇帝劉承佑
湘陰公劉贇
世祖劉旻(原名劉崇)
睿宗劉鈞
少主劉繼恩
英武帝劉繼元
5.後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榮
恭帝柴宗訓
十一國
1.吳越太祖錢鏐
世宗錢元瓘
成宗錢弘佐
忠遜王錢弘倧
忠懿王錢弘俶
2.閩國
太祖王審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鈞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世宗王延政
3.殷國
世宗睿武帝王延政
4.荊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興
文獻王高從海
貞懿王高寶融
貞安王高保勖
德仁王高繼沖
5.南楚
武穆王馬殷
衡陽王馬希聲
文昭王馬希范
前廢王馬希廣
恭孝王馬希萼
後廢王馬希崇
6.南吳
太祖楊行密
烈宗楊渥
高祖楊渭
讓帝楊溥
7.岐國
忠敬王李茂貞
8.桀燕
桀王劉仁恭
燕王劉守光
9.南唐
*義祖徐溫
烈祖李昪
元宗李璟
後主李煜
10.南漢
*烈宗劉隱
高祖劉龑
殤帝劉玢
中宗劉晟
後主劉鋹
11.前蜀
高祖王建
後主王衍(本名王宗衍)
12.後蜀
高祖孟知祥
後主孟昶
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
宋真宗趙恆
宋仁宗趙禎
宋英宗趙曙(義名王華)
宋神宗趙頊
宋哲宗趙煦
宋徽宗趙佶
宋欽宗趙桓
南宋
宋高宗趙構宋正安帝/元懿太子趙旉(即趙敷[1])
宋孝宗趙昚
宋光宗趙淳
宋寧宗趙擴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
宋恭帝趙顯
宋端宗趙昰
宋帝昺趙昺
劉齊
武烈帝劉豫遼朝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世宗耶律阮
遼穆宗耶律璟
遼景宗耶律賢
遼聖宗耶律隆緒
遼興宗耶律宗真
遼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遼
遼宣宗耶律淳梁王耶律雅里
西遼
遼德宗耶律大石感天后蕭塔不煙
遼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后/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遼末帝耶律直魯古
遼恭帝屈出律
西夏
*太祖李繼遷*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諒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順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純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xiàn)
金朝
金太祖完顏旻金太宗完顏晟
金熙宗完顏亶
金廢帝/海陵王完顏亮
金世宗完顏雍
金章宗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永濟
金宣宗完顏珣
金哀宗完顏守緒
金末帝完顏承麟
元朝(孛兒只斤氏)
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元睿宗拖雷(監國)(也可那顏)
元太宗窩闊台(木亦堅汗)
馬乃真後(稱制)
元定宗貴由(貴由汗)
海迷失後(稱制)
元憲宗蒙哥(蒙哥汗)
元世祖忽必烈(薛禪汗)
元成宗鐵穆耳(完澤篤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普顏篤汗)
元英宗碩德八剌(格堅汗)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圖帖睦爾(札牙篤汗)
元明宗和世瓎(忽都篤可汗)
元寧宗懿璘質班(宜林奇葆漢)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烏哈圖汗)
元昭宗愛猷識理答臘(必里可圖)
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烏薩哈爾可汗)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明惠宗朱允炆(建文)
明成祖朱棣(廟號初為明太宗)(永樂)
明仁宗朱高熾(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天順)
明代宗朱祁鈺(景泰)
明憲宗朱見深(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
明穆宗朱載垕(隆慶)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天啟)
明毅宗朱由檢(崇禎)
大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南明
安宗朱由崧,年號弘光紹宗朱聿鍵,年號隆武
昭宗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崇德)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鹹豐)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
清恭宗愛新覺羅·溥儀(宣統)
太平天囯
天王洪秀全幼天王洪天貴福
中華民國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大總統袁世凱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年號洪憲中華民國
大總統袁世凱大總統黎元洪
大總統馮國璋
大總統徐世昌
大總統黎元洪
攝行大總統高凌霨
大總統曹錕
攝行大總統黃郛
臨時執政段祺瑞
攝行臨時執政顏惠慶
攝行臨時執政杜錫珪
攝行臨時執政顧維鈞
軍政府大元帥張作霖
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
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
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
國民政府總統蔣介石
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