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寺

龜山寺

龜山寺,位於莆田縣華亭鎮境內,唐代無了祖師創建,千年古剎,為莆田四大宗林之一。

基本信息

一、福建莆田龜山寺

龜山古剎位於莆田以西 15 公里的華亭鎮境內的三紫山頂,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是,山脈從仙遊縣何嶺東走至此,於群山叢疊中一片平坡如龜殼狀,南倚紫帽山昂聳如龜首,故名龜山,古稱龜洋。
唐黃滔《龜洋靈感祥院東塔和尚碑》敘述無了開山靈跡云:“初,大師之卜龜洋也,雲木之深,藤蘿如織,狼虎有穴,樵採無徑,俄值六眸之巨龜,足躡四龜,俯仰其首如作禮者三,逡巡而失,遂駐錫卓庵,名其地曰龜洋焉。”故亦名六眸山,為唐代福建佛教名山之一。
無了在唐長慶二年(822年)於此開山,結庵潛修。後三年收仙遊陳姓9歲兒為童子,至15歲落髮,法名慧忠。師徒二人,天天只採野生的苦蓋菜為早晨的“卯齋”,苦行修持,世稱龜洋二菩薩僧。會昌五年(845年)滅佛,勒令僧徒還俗,附近善信迎無了易俗妝藏匿於民家;慧忠伏處岩穴,仍以苦蓋菜充齋,始終不離本山。及宣宗復寺,莆山四眾迎無了主持靈岩寺修復功德,由慧忠一人修建龜洋道場。鹹通三年(862年)靈岩寺工程告竣,無了回歸龜洋,鹹通八年(867年)十月圓寂,徒眾奉其全身建塔於院西,國子四門博士薛承裕撰塔銘。
鹹通十一年(870年)建成院宇9座,名龜洋靈感禪院,有僧眾500多人,無了手辟的18處茶園盛傳名產。慧忠嚮慕清淨,心厭煩擾,於鹹通十三年(872年)另於院南的五步里獨居一庵潛修,後人稱此地名南舍。至中和二年(882年)三月初十日圓寂,終年66歲,建塔於菜池西的東崗。御史里行黃滔撰《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世稱廣濟禪師。光啟年間(885~888年),王審知奏聞朝廷,封真寂大師,塔名靈覺。至今人但稱為真身大師,塑夾輶鏤金像,歷代奉於法堂中,“文化大革命”此像被毀,1986年復寺,重塑金像。
唐末,龜洋名冠閩山,僧眾達千人,後梁貞明年間(915~921年)閩王王審知奏請,賜名龜山福清禪院。
宋寶元二年(1039年)覺空和尚來龜山參無了道場,受十方擁戴,留為院主。宋末,僧剎中衰,只有住僧10多人,寺宇僅存中剎。元泰定、天曆年間(1324~1330年)住持越浦十方抄化,歷時5年,全面修復。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升為寺。景泰五年(1454年)火毀,天順三年(1459年)重建後又圮壞,至萬曆十四年(1586年)北京正覺寺僧勝權、號月中,來閩參謁龜山,見此情景,發願重興,捐募閩籍縉紳十方善信,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全面重建完成,僧眾雲集,再次達500多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持良忠又一次重建。200多年後,至光緒元年(1875年),僅存一座法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長基雨花院僧成慧、妙性偕徒眾18人來龜山立志重興。歷時4年,修復大雄殿後,創龜山法派輩行46字,即:“懷成本茂定真禪寬如滿正增自顯道最昌圓志融文平聰;香金福茲法燦永寂良心慎戶智鴻長品實聚上敏秀藏密”。
民國3年(1914年)僧平章南渡馬來亞,住持馬六甲青雲亭,以後龜山僧不斷南渡,寄回僑匯修建祖寺。龜山海外廨院以青雲亭為主,其主持僧相繼為平章、香霖、上宏、定光、金星、金明、禪道、寂晃、理證等。1950~1958年,龜山寺宇建築漸次修復完整,“文化大革命”遭破壞。
1986年,81歲高齡的定光帶病回國察勘祖寺,返抵麻坡淨業寺不久,以大願已償,歡喜示寂,徒弟真經等於龜山興建一座高七級八角形的定光塔,以定光茶身所得舍利安於塔剎上。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六眸勝跡”匾懸於天王殿後檐。
唐代無了於此開山時,手持18斤重的鋤頭,手辟茶園18處。宋紹熙《莆陽志》記載,“莆諸山產茶,龜山第一。”明代月中引種的名種號稱月中香,列為上供品。清末至民國年間墾復山北麓120畝唐代茶園,月中香茶樹還遺存數千株。今龜山茶場總面積340多畝,年產茶葉1.5萬多斤。
龜山福清寺建於唐長慶二年(公元 822 年)。亦是福建莆田四大叢林之一 ,無了祖師身莆田靈岩寺(興化寺)登山西行,一路策杖披籟,攀藤附葛,翻山越嶺,涉水過澗,來到三紫山峰恩賜的一處平塢里,發現密林復被一坳,泉水潺潺有聲,禪師欲走向坳邊掬水解渴,迎面走來一隻六眸巨龜,引領四小龜,齊向禪師三復行禮,爾後消失無蹤。明物眼前,須臾頓失,殊屬不可思議。禪師閉目,頓然醒悟,仔細審視周遭景象,但見山深林密,群峰環屹,消然挺拔,氣墊嵯峨,恍若世外,認為是所求之聖地。從此即結茅屋為庵,以山中野菜為糧充飢,素志堅心,白天開山種茶,夜間坐禪悟道。祖師盛名遠播,歸者千眾,全部過著“一曰不作,一曰不食“的農禪並重的苦行僧生活。
龜山古剎座落於三紫山中峰後龍嶺下,門前開闊,坐向依北朝南,面對筆架名山此乃無了祖師開山時所定,歷千載而不易。整個梵宇依山勢而建造,以天王殿至祖師殿為中軸線分兩廊左右展開,錯落有序,莊嚴別致,雄偉古樸,巍峨壯觀。現存建築物總面積 11600 多平方米,大小殿堂三十多廳,僧房窠舍 150 多間,有唐宗到明清等歷代遺蹟。
寺內牆壁、門窗鐫刻的楹聯、偈頌、人物、花鳥、物象、碑文等各種圖案,書畫並茂,簡繁相襯,匠藝精湛,造詣爐火純青,可謂“人間巧技奪天工”。
自無了、慧忠兩師徒開山至今,歷代名僧輩出。他們的道行高超,功業偉烈,郡中蜚聲,四眾景仰。

二、福建寧德龜山寺

龜山寺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龜山院前村南屏峰腳下。據《寧德縣誌》載:「龜山禪寺,在十都,唐開成二年建(公元八三一年),五代閩王審知建殿五間,宋雍熙二年賜額『雍熙禪寺』。明成化十年重建。國朝乾隆十六年修。其地亦邑名勝。」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對於龜山禪寺的命運變遷而言,以三十年為「輪迴」顯然太短。「蔡、柳禪師攜缽尋勝」、「一代大儒朱晦庵設堂講學」、「羅狀元拜謁二禪」、...或許是聽慣了太多龜山禪寺傳奇的故事,或許是潛意識裡懷著某種期待,威嚴無比的龜山禪寺時常浮現在眼前。然而,期待愈甚,失望愈大。正如龜山禪寺跌宕的命運一樣,風風火火,輝煌千年,卻一朝灰飛湮滅。如今,輝煌已逝去,惟有空留嘆。箇中緣由,孰是孰非,說不清,道不明。只是,龜山禪寺那千年威嚴,今與何人說?
鼎盛時期,龜山禪寺規模宏大(占地面積約三百畝),氣勢恢宏,名揚四方,散布各地的信徒無數,在閩東乃至福建佛教界中享有崇高地位。「一龜(龜山禪寺)、二鳳(周寧方廣寺)、三支提(霍童支提寺)」的說法,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僧人三百有餘,良田一千多畝,年收田租數千擔;下轄大小寺院眾多、範圍極廣,「凡能聽到龜山禪寺鐘聲的周邊寺觀,皆歸其管轄。」當時福安甘棠寺、赤溪廣教寺及八都際山寺等數十座寺廟均為龜山禪寺下院亦或分寺。
聲揚四海的龜山禪寺,引來歷朝歷代官宦、翰林學士、游僧、道士及民眾不避艱險「一路崎嶇步步慳」來此「持香謁二禪」,「了得寸心緣」。宋代大儒朱晦庵(朱熹),晚年來閩遊歷時,曾迷戀於龜山的奇麗、靜馨,沈醉於禪林之中,盡享林泉樂趣,並在此開壇講學,發出了「亭挹小南屏,遙聯御經閣,四時發清興,還爾林泉樂。」之感嘆(此詩刻於龜山禪寺後的「白雲亭」上,今亭已廢)。邑人姚望在龜山盡興之餘留下了「萬山深處遠輪蹄,古寺『雍熙』詔賜題,坐望竺乾諸佛近,徒憑菌閣十方低。靈岩頻見元猿度,琪樹應招白鶴棲。不覺勝游天已晚,一痕新月印前溪。」的佳句。
龜山禪寺的來歷,源於蔡、柳禪師「攜缽尋勝」之傳說。
傳聞唐太和中期,有蔡、柳二禪師攜帶鐵缽、銅瓶遍尋幽勝,其師授法旨:逢龜則止。二禪師來到龜山,驚羨於此地奇麗風景,決心「吾居此矣」,遂在龜山建寺傳經講法,於是有了後來的龜山禪寺。
蔡、柳禪師「逢龜則止」,一為其師授旨,二為留戀龜山「萬山深處遠輪蹄」,「四周能容千萬家」之勝境。另一方面,蔡、柳禪師逢龜則止,建寺傳經,更為龜山增添了幾分禪機與神秘。於是,龜山三十六勝境披上了一層神奇面紗:「缽盂承露」(龜山禪寺前一小山,形似缽盂,收雨露,貯煙霞,歷久而不盈虛)、「龍湫瀑布」(形如素練懸空,天氣晴朗時,太陽朝映,又如五彩雲霞,接澗而生)、「第一宿」(蔡、柳二禪師到龜山時宿此處,柳師詩:「側身翹首白雲隈,一宿岩頭古石台。欲叩山靈訪訊息,何人踏破舊蒼苔。」)、「卓錫泉」(蔡、柳禪師至此,口渴,以錫杖擊石,得清泉)、「墮虎口」(其處多虎,柳師晚歸,憩石上,有虎躍出,以法伏之,虎墮而死)...由於龜山自然人文景觀充滿神奇色彩,眾多文人墨客慕名上山遊歷,並留下不少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
千年古寺今不再,廢墟一片掠神傷。誰曾想到,一度風光無限的龜山禪寺,如今卻容顏難覓,一朝威嚴永遠湮沒於雞屎狗糞之中。
二十紀五十年代初,龜山禪寺那金碧輝煌的禪院建築,雄渾威武的禪佛聖靈,在「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呼聲中,轟然倒塌,留下令人黯然傷神的廢墟一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寺內一口大鐵鍋(鍋口直徑約四米,鍋厚三十公分,單鍋底重一百四十公斤,燒開滿滿一鍋水三天不涼,所煮草包飯可供一千多人食用),以及重五百公斤的銅鐘(明朝永樂年間鑄,鐘口兩成年人牽手抱不攏,據說,在福建省眾寺院中實屬罕見)在「大煉鋼鐵」時期,變為一桶桶鐵水和銅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聞風而來的各地文物販子遊蕩於龜山禪寺周邊村落,收購禪寺散落民間的各種文物。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保護文物鞭長莫及,加之村民意識低、經濟拮据等眾多緣由,在文物販子的蠱惑下,許多村民為一己私利,四處搜尋遺散文物,一賣了之,大批珍貴遺存就此流失。
如今,龜山禪寺遺址上僅有殘破客殿一座,如孤獨的守夜人,無言訴說龜山禪寺那曾經的存在。
「一著殘棋猶未了,人間海上又滄桑」(龜山禪寺僧雲叟詩)。想必,僧人云叟不曾想到,這著殘棋終為無果之棋。如今,痴心的遊人們懷著虔誠之意進山朝拜,乘興而來,抱憾而去,在古寺廢墟上留下一聲聲沉重的嘆息。
幾百年來,龜山禪寺一直占領著數千畝良田,龜山上所有農田皆歸其所有。無地可耕的農民只能向寺院租田耕種,僧人們成了坐收田租的「地主」。於是,涉及龜山數千村民生存問題的利益之爭,便悄悄潛伏其中。隨著時間推移和朝代更替,這種爭鬥愈加激烈。直到有一天,當地村民聯合起來,將寺院告上衙門,雖然官司以村民失敗告終,但是,這種勢力對峙已經深深影響到龜山禪寺的利益根基。國內戰爭時期,這裡一度成為戰爭雙方輪流的後勤「保障部」,掏空了大量的財力、物力,龜山禪寺元氣大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被定性為「地主」的龜山禪寺僧人們,成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眾矢之的,挨了批鬥,最後的百畝良田也被分入尋常百姓家。村民們積了數百年的怨恨終於有了「發泄」機會,龜山禪寺做了無辜的「替罪羊」。和著時代特有的「運動」,龜山各村老人、小孩齊上陣,歡呼著用幾頭壯牛扳倒龜山禪寺最後幾尊佛像,也就扳倒了長期來威脅他們生存的對立面。
人間事事如棋局,是非曲直任評說。當村民們分了田地、出了怨氣,龜山禪寺走了僧人、倒了佛像之時,龜山人卻油然而生某種前所未有的茫然與神傷,對於逝去的這一切感慨與抱憾交織。而今,這種感覺逐漸變成一種共同期待,期待從廢墟上重新找回龜山禪寺那輝煌千年的威嚴。
地址: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龜山院前村南屏峰腳下

中國寺廟大全(河南)

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