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於河南省濬縣城區大伾山東麓天寧寺內及附近。因其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稱於世,是我國大型摩崖造像之一。該石佛始建於北魏,依山開鑿,總高八丈,藏於七丈高的樓內,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為世界佛屋景觀之唯一。摩崖大佛為倚坐的彌勒像,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開刻於北齊,唐初刻成,佛高21.33米。附近保存歷代石刻碑銘三百餘塊,包括北魏石獸,唐代“大山銘”、隴西尹公浮圖、八棱經幢,後周“準敕不停廢記碑”,宋代“康顯侯告碑”,明代王陽明“大伾山詩”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河南省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V-458

簡介

..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天河南省鶴壁濬縣城東,故又稱東山。因其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稱於世。該石佛始建於北魏,依山開鑿,總高八丈,藏於七丈高的樓內,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為世界佛屋景觀之唯一。古時,黃河流於其腳下,每到雨季,常會洪水泛濫,故雕石佛以鎮之。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屬國家AAAA級景區。又名黎山,位於河南濬縣城東南,山勢巍峨,松柏蒼鬱,秀麗幽靜。五代前釋道二教並存,道廟佛寺數量眾多。至五代後周下詔滅佛,現東麓天寧寺內有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刻的“準敕不停廢記碑”,為山上現存最早的碑刻,研究後周滅佛的重要資料。道教宮觀現存呂祖洞、壺天道院、禹王廟等。另有大石佛像、唐代《大伾山銘》摩崖題記以及藏經閣、陽明書院、龍洞、豐澤廟等勝跡。

大石佛 

 
大石佛,古稱大佛岩,倚山鑿就,高與崖齊,整軀為岩石,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裝飾。大石佛結跏趺坐,面方頰圓,略呈梯形,形似彌勒佛像。目平視,唇緊閉,
..
表情莊嚴。兩肩立挺,脖頸較長,在三道肉領。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舉。手心向外,示“無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殘破,衣紋不清,似是雙襟直垂。按其雕刻的紋路,屬於直平階梯式刀法。但在其轉彎處有突起的圓棱。從大石佛的整軀造型輪廓來看,呈三角形。似是比例失調,表現出早期造像藝術的不成熟性。大石佛自身形象所提供的時代特徵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也有北朝晚期,甚至還有唐代因素,如螺發。經研究考查,有些細部,認為是後人改造的。因為大石佛歷史悠久,幾經興廢,特別是元代末年遭受的兵火,大佛閣被燒,大石佛軀體的有些部位被燒壞脫落,至明代無法補綴復原,因而加以改造並糊上泥皮彩,致使大石佛原貌無從考查。雖然某些部位失真,但大石佛的整體輪廓是無法改變的,故而仍保留著一部分原始狀貌,如三角形體、方墩座、平板腳等,因大石佛的原始證據失察,現存特徵又不一致,故一時尚不能絕對斷定它的創造年代。目前,關於大石佛年代考證之類的文章、研究資料較多,最後統一的意見是:“後趙一北齊”,確鑿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大石佛是我國大型摩崖造像之一,即使為北魏晚期的作品,仍不失為我國一大歷史名勝古蹟。

中國寺廟大全(河南)

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鶴壁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鶴壁市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各具特色,是河南省重要的旅遊觀光地區。
景點大伾山風景區 | 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 |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 浮丘山 | 雲夢山風景區 | 鶴壁市三興康樂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