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介紹
龍江書院是由原寧岡、酃縣、茶陵三縣的客籍紳民捐款集資修建的,
據《龍江書院尚義錄》記載,建設書院時,三縣客籍山民共樂輸田百餘畝,谷量計1000擔以上。最多者一石余,少則一斗。為耕作放租方便,樂輸田者主要是寧岡客籍山民,茶陵、酃縣樂輸山民則以樂輸緣錢為主。
整座書院,分中、前、後三進,面積2000餘平方米,大小合計100多間,現存42間,系磚木結構。建國後,政府多次撥款按原貌維修。
書院管理

歷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龍江書院由原寧岡、酃縣、茶陵三縣的客籍紳民捐款集資修建。1927年11月中旬,工農革命軍在龍江書院創辦了第一期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
1928年4月底,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在龍江書院會面。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稱紅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龍江書院的中廳‘明道堂’召開。
1961年3月,國務院將龍江書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與中國革命
見證朱毛會師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分部隊和湘南暴動農軍來到礱市,與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著名的“井岡山會師”。當時,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是4月25日到達礱市。4月28日,指揮部隊擔任掩護任務的毛澤東也回到了礱市,他聽說朱德等人住在龍江書院,立即帶領幾名幹部趕來,在書院的門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會見。接著大家一道登上書院的最高層文星閣,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參加交談的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王爾琢、張子清、蔡協民、何挺穎、袁文才、何長工、胡少海、黃克誠、龍超清等。毛澤東向大家介紹了井岡山根據地的主要情況;朱德談了湘南暴動和部隊轉移上山的經過。在親切的氣氛中,大家商談了兩軍會師後的有關事項,並定下5月4日召開軍民慶祝大會。革命搖籃

1927年,中國共產黨相繼發動和領導了南昌、秋收、廣州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揭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序幕,人民軍隊由此誕生。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當年11月中旬,毛澤東指示在龍江書院創辦邊界第一所紅軍教導隊(即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培養部隊下級軍官和地方武裝幹部。教導隊的學員由邊界各縣選派的工農分子和部隊中的幹部參加,其中寧岡、永新、蓮花等縣選派來的工農分子六十餘人,工農革命軍的基層軍官三十多人,第一期學員100多人,教導隊由呂赤任大隊長。袁炎飛、黃天華任專職教官。下分四個區小隊,每個區小隊下設三個班。陳伯鈞、陳士榘、張令彬、王良分別擔任區小隊長兼教官。毛澤東親自擔任兼職教員,下圖為毛委員為學員們上課的油畫。這期教導隊原計畫辦三個月,由於鬥爭形勢的發展,只辦了二個多月,即新城戰鬥後就結業了。學員們回到各地後,積極投入了根據地的各項鬥爭,對發展邊界的工農武裝割據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在書院前棟的牆上,還保留著當年學員們寫的兩幅標語。
紅四軍黨代會會址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稱紅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