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書院

普光書院坐落在莆田市仙遊縣榜頭鎮東橋村西南,它的前身為明代林龍江倡建救濟貧困的義倉之一:“莆倉”,創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

文獻記載

據史料記載: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起,林龍江陸續到各地講學傳教,並運用“艮背法”為民眾治病。當時,林龍江在下明柳乾建有三座義倉,中、後兩座為廒倉儲備,兩旁兩座對稱,三進兩廂護厝,為林龍江住房及講學道場。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七月,林龍江將莆倉改建為專門傳教講學的“三一教祠”,該祠落成之日,時年七十九歲的林龍江親自帶領高徒盧文輝蒞臨開光慶典。這是林龍江在世時仙遊縣唯一的一座三一教祠,民眾中流傳這樣一則故事:開光之日正逢重陽節日子夜,門徒請教林龍江如何命名,林龍江末曾明言,而是以一副隱語對聯示意,聯曰:“大明三教參三極,重陽一晃去一天”。門徒心領神會,即取名“普光祠”,民眾不解其意,門徒答釋道,林先生這副對聯,亦莊亦諧,博大精深。上聯中“大明”既指明朝,又含“普照”之意。大明二字是以“日、月”之“大”,頌揚儒道釋,言其教義能普照天人三極。下聯中“重陽”暗指二日並立,進一步指明“普”字,“一晃去一天”即排除“一日”,“晃”字去“日”即為“光”字,整個下聯又言光陰似箭,含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眾人聽了皆稱道。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後,普光祠因辦學需要改為“普門書院”。清光緒初年,西側又擴建一座專供研習三一教經典的函三軒。1921年,榜頭民眾集資大修葺。重修後的書院飛檐畫棟,流丹溢彩,殿內香火鼎盛,匾額琳琅。“文革”期間,書院遭毀,1979年重修。

其書院坐北朝南,背靠塔山,面對木蘭溪。正堂共三進,兩旁及後圍以凹形谷廒。書院前建一荷花池,又築假山一座,涼亭雙座。書院四周環繞水渠,渠中清泉透澈,潺潺不斷,渠道外是一片良田。渠水流入書院前的荷花池中,夏季池中荷花亭亭玉立,一塵不染,俗稱“蓮花出水”池。書院圍牆邊,松竹蒼翠,鳥語花香,春天有綠油油的秧苗,秋天則是遍地黃澄澄的稻穗。書院大門外,建有兩座護樓,東曰:“崇一堂”,西曰:“涵三軒”,作為貯藏經卷,研習修持之用。站在書院高處往四周遠眺,無限鄉村田園風光盡收眼底,仿佛置身於篷萊仙境。

書院結構

重修後的普光書院坐西朝東,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屋頂,左邊建有護厝兩座,整座書院莊嚴巨觀,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計九廳六十間。書院外璧採用花崗岩石構築,雕工精細的圖案,富麗堂皇。書院東西兩側各有內外兩座護樓房,可供香客住宿。院前近800平方米的寬闊草坪,都植上花卉珍樹,令人心曠神怡。

書院中的函三軒,為長方形封閉式結構,現作為陳列室,介紹林龍江先生的生平事跡。現存資料十分豐富,如《夏午要旨》《林子簡要年譜》《莆田東山祖祠》《普光書院》等,圖文並茂,可供專家學者研究用。陳列室正中懸掛有林龍江先生畫像,兩邊為惠安詩社社長柳影中撰寫的“道冠天人開夏午;教通今古啟蒼生”以及林天賓撰寫的“普照中天開夏午;光臨大地樂春風”書法對聯,還有書法家林井心和畫家朱成淦的“佛”與“普光”佛僧像畫、仙遊縣承璜詩社社員書法等。辛亥革命前後,莆邑名流中多在普光書院留下墨寶,如清御史江春霖題寫的《名標青史》匾額、清翰林張琴題寫的《道紹三尼》匾額、游觀瀾題寫的《普光書院》匾額、鄭田龍題寫的《果證東山》匾額、方正題寫的《行法大師》匾額、鄭觀成題寫的《學宗孔孟》匾額等等。1923年,國畫大師李耕曾經多次來普光書院寫生,並為書院創作了大量壁畫,如今保存完整的有《十殿閻王圖》十幅,每幅畫高約二米,寬約一米,畫面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還有《二十四孝圖》,每幅畫作高0.5米,寬0.4米,畫面淡彩重墨,風貌各異,堪稱精品;另有《十八羅漢圖》及《麻姑晉酒》橫幅國畫等。

文化內涵

仙遊榜頭普光書院如此豐富的文物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吸引台灣同胞前來觀光謁拜。1996年秋補行普光書院400周年(1595—1995)慶典時,台灣籍詩人張承璜特地來參加慶典,並揮毫寫下七律《普光書院頌》:

三教正宗度世師,莆倉改建普光祠。

涵三秋菊香三徑,崇一春梅綻一枝。

宜向菩提參善果,更從般若植靈思。

成渠來自涓涓水,添瓦加磚共勒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