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書院[福建省建陽市]

考亭書院[福建省建陽市]

考亭書遼院位於建陽市考亭村,距縣城2.5公里。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晚年居住的講學之地。紹熙三年(1192年)朱熹築室居此,因四方來求學的人眾多,復至於居室之東,稱為竹林精舍,後改名滄州精舍。寶慶元年(1225年)建陽縣令劉克莊建祠紀念,淳佑四年(1244年)詔為書院,御書“考亭書院”匾額。現只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的書院門口石碑坊一座。

基本信息

簡介

考亭書院石牌坊:為四柱五牌樓結構,高達十米,面寬逾八米,全由石板、石條雕造榫卯銜接而成,石面雕有長龍、麒麟、鳳凰、仙鶴、奔羊等瑞獸祥禽,活靈活現,刻功精細令人驚嘆。考亭書院石牌坊:為四柱五牌樓結構,高達十米,面寬逾八米,全由石板、石條雕造榫卯銜接而成,石面雕有長龍、麒麟、鳳凰、仙鶴、奔羊等瑞獸祥禽,活靈活現,刻功精細令人驚嘆。

考亭書院,宋代遺址。位於建陽市童遊街道考亭村,距市區2.5公里。面積4000多餘平方米。

書院背負青山、三面環水,景色清幽。歷史上,考亭書院是儒家弟子,文人墨客朝聖之地。不時有人不遠千里前來頂禮膜拜,瞻仰遺風。

歲月無情,人世滄桑。考亭書院雖歷代多次修葺,終因年湮代遠,風雨侵蝕而傾圯,於今僅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巡撫福建監察御史蔣詔與分巡建寧道僉事張儉民倡建的石牌坊屹立玉枕山之麓。此坊造型古樸,器宇軒昂,為三間四柱五牌樓結構,高達10米,面寬逾8米,全由石板、石條雕鑿榫卯銜接而成。圓頂為葫蘆形。

從五層到三層共有五座小牌樓,層層對稱。石坊正中上方前後兩邊都刻有“考亭書院”四個大字,一二層三間有六塊石橫樑,石面分別雕有長龍、麒麟、奔羊、鳳凰、仙鶴、雙獅戲球等瑞獸祥禽,雕工精細,神態活現,呼之欲出,真乃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考亭書院主要景點有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蔣以詔所建的石牌坊,坊門上“考亭書院”四個大字,為宋理宗的御筆;有由建陽市人民政府重新建造於1998年的朱文公祠;有飽學之士劉勉之曾隱居就學的陂石村草堂;有陂石村百姓為了緬懷朱熹,在七百年前利用古樟樹幹裂開的時候塑上佛像,以表達他們追念朱熹之情的“千年古樟包佛像”等。

歷史沿革

山上為考亭書院集成殿,內有朱熹像,右為考亭書院石牌坊山上為考亭書院集成殿,內有朱熹像,右為考亭書院石牌坊

早在宣和五年(1123),朱熹之父朱松由政和赴任尤溪縣尉,途徑建陽,即被考亭秀麗山水所陶醉,欲卜居於此,未果。

於紹熙三年(1192)朱熹不忘遺訓,到建陽考亭定居,開始了他窮經研道、聚眾講學的晚年生活。此後慕名求學者日增。兩年後,朱熹於居室之東新築房舍,號竹林精舍,不久更名滄州精舍,有明化堂、燕居廟等建築。群賢聚集,論道其中。朱熹的理學思想,得到進一步充實、完善,並培養了一大批理學精英,史稱“考亭學派”,考亭亦稱“南閩闕里”,其中的蔡元定、黃乾、蔡沈、劉爚、真德秀、李方子、陳淳等人都深得朱熹理學思想的真傳。

南宋慶元二年(1196),理學被當朝宰相韓侂胄等斥為“偽學”而遭打擊。朱熹對此毫不退讓,繼續在考亭講學著書。“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表達了朱熹對政治陷害的痛恨。朱熹晚年在考亭講學,“諸生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共”“家故貧,簡瓢屢空,晏如也”。他仍以極大的毅力,“為諸生講論,多至夜分”。並對《大學·誠意》章進行了修訂。其孜孜不倦教誨弟子及嚴謹治學的精神,博得了友人與門徒的欽佩、讚賞。

慶元六年(1200)三月,一代儒學大師,終於耗盡畢生的精力,在考亭舊居辭世,時年71歲。同年冬葬於建陽黃坑鎮後塘村大林谷。

淳佑四年(1244)宋理宗御書“考亭書院”匾,始稱考亭書院。書院歷經元明清與民國時期的修葺或改建,歷代都有山長主持書院工作,聘任貢儒教授學生

20世紀50-60年代,由於政治運動和建陽地方政府建西門電站之需被拆除,現僅存書院石碑坊一座。

1983年,建陽縣文物部門將牌坊山頭新建“朱熹紀念堂”(朱子祠)一座,祠中仍奉康熙四十四年頒賜“大儒世澤”匾額(福建書法家余險峰重寫),及“誠意正心闡鄒魯之實學,主敬窮理紹濂洛之心傳”聯對於祠柱中,並劃定遺址保護範圍,以便日後擴建之。

氣候特點

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靜風多,溫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毫升,年平均日照1802小時。

地形特點

地形特點地形特點

考亭書院是南宋時全國最有影響的書院之一。朱熹在此創立了考亭學派,成為“閩學”之源。考亭村山環水繞,群山環抱,風景優美。朱熹之父朱松北宋宣和五年(1123)赴任政和縣尉,途中駐蹕建陽,考亭的碧水丹山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朱熹晚年遵從其父遺願,於考亭築室定居,並在居室東面建成竹林精舍,即後來的考亭書院。

在考亭村口還有一奇特景觀——“樹抱佛”。這是一棵高三十餘米、冠幅超過一畝的千年古樟,最讓人稱奇的是在離地面一米高處的樹身上有個洞,洞內藏有一尊高60多公分的泥塑像,而洞口直徑僅巴掌大——當時是如何把大塑像放進小洞口的?這可就成了個眾說紛紜的謎。考亭村還可以泛舟麻陽溪採蓮捕魚,頗有江南水鄉的風韻。

考亭書院位於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大蚶山西北麓的田邊村。山上既有書院,又有滴水岩、飛岩天府、明德祠及滴清殿等廟宇。諸多廟宇依山勢而築,坐東朝西。山上有天然巨岩,形狀多樣,如人物頭像,似動物形態,讓人如走進童話般的藝術世界。其間有一巨岩石,人稱“龜王窺天”。民間傳說東海神龜垂涎石岩之聖水,不辭辛勞,千山萬水,來到滴水岩。金精娘娘為保聖水治百姓之病,不讓神龜喝,將其點化成石定格於山上。

從滴清殿往右登上台階,即到考亭書院。其牆壁間書有一副楹聯:“公直文哉由先儒而賢而哲古今丕著,奄雖悔乎自宋元為漢為唐善惡明清。”令人遐思。據傳,明萬曆年間裡人曾光魯(田邊村人)和吳洪靜(鵝頭村人)曾經在此讀書,後來皆考中進士。曾光魯官至廣西副使,晚年致仕返鄉後,在此石窟中建造考亭書院,以鼓勵鄉里子弟讀書仕進。此處原是一塊天然凹進的大岩穴,崖岩懸空聳立,其中有一處石隙間常年滴水不斷,久而久之,竟把地面滴成小洞,形成“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其水質甘甜清醇,信徒們常取水朝拜神祗。曾光魯因此處神奇而題書:“靈岩晴乍雨,鷲嶺石為天。”至今還鏤刻在滴水岩的神龕上。據說明末進士林嵋抗清失敗後,亦隱居於此。清初名士陳恆山也在該書院教書講學。

考亭書院的後殿便是滴水岩,供奉東嶽注天神像,石柱上刻有“竅有靈通引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漿”,巧妙地把滴水岩的神秘予以破解。神龕兩邊供奉著十八羅漢及如來,對側神龕上奉祀觀音大士。天井兩邊塑有兩尊將軍像,守護在滴水池盤旁邊。滴水岩是集儒道釋為一體的宗教聖地。滄海桑田,“文革”期間被毀壞,1979年重建修葺一新。考亭書院前辟有一大石埕,右側的岩石疊嶂間,建有飛岩天府,供奉朱大神塑像。隔壁是朝陽廟,奉祀福德正神造像。往下是明德祠,為前後二殿,分別供奉三一教先生林龍江坐像和觀音菩薩神像。這樣,諸多廟宇連成一體,構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落。滴水岩現為秀嶼區文物保護單位,其左側不遠處有兩塊天然巨岩橫臥在山間,狀如大蚶,一大一小,大蚶山因此而得名。山上還有“七境山”、“七寶塔”、“雞欄山”和“照妖鏡”等景觀。是一處沿海旅遊勝地。

布局結構

院內布局院內布局

現存的考亭書院面積約1500平方米,大門建在奎樓下,東向,寓意紫氣東來之端。

門檐高達5米,門上石匾刻“考亭書院”四字,字型穩重俊秀,與現存建陽宋理宗所書的“考亭書院”石坊字跡相同(見彩板)。門檐後是奎樓二樓的耳窗,窗上有一小石牌,刻有“奎閣”二字,取意中魁入(內)閣。樓高13米,青磚牆,綠琉璃瓦剪邊,樓頂兩側為?耳,雖經二百年風雨,至今仍巍峨挺秀,也是廣州現存最高大完整的書院奎樓。書樓大門左側沿街約40米屬於附祠。

進門過奎樓是一開闊庭院,約300平方米,庭院南面為照壁,北面為三排建築,中座是祠堂,兩側為書屋。祠堂與書屋之間為青雲巷,據今院裡長者介紹,祠堂是三進結構,前座是儀門,中座為大堂,大堂中間為大廳,高懸牌匾,兩側大柱有楹聯,大堂兩側是滿洲窗間隔的精美書房,是書院裡資深望重的讀書人住讀之所。后座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設有書房。

祠堂兩旁的書屋很別致,每座亦為三進,每進為一套書屋,前為天井,通青雲巷,屋高6米,深8米,分兩層,下為廳,高4米之多,對著天井,很寬敞,作讀書用。廳旁有樓梯通上層閣樓,書屋坐北朝南,冬暖夏涼,明亮通爽,祠堂靜穆,庭院清秀,確是在鬧市中讀書的好地方。

按族規,女子是不準住書院的。民國時期,這裡成為學生宿舍,當時廣州的大學、中學是沒有宿舍的,學生晚上要回家住,於是,書院成為省內族人子弟到省城讀書寄住之所。直到建國前,書院都沒有女眷。從清代到民國,書院也造就過進士、舉人和學者。一直到今天,大陸和香港以及美加一些城市的朱氏族人,對書院仍很懷念。

書院的祠堂在20世紀50年代被拆,蓋起三層民居,庭院一半也蓋了平房,兩旁的書屋大體保持外形,卻住了很多人家。然而書院民風淳厚,庭院柳綠,麻石的地面,高聳的奎樓,書屋的前座整齊的風火山牆、綠琉璃瓦檐下的工筆彩繪,還依稀保留著昔日書院的風貌。

歷史上的考亭書院,就坐落在遠處的麻陽溪畔,規模宏大,有學堂、食堂、宿舍和操場,還有一個讓人想像不到的跑馬場,甚是氣派。

關於朱子祠

朱子祠內朱熹坐像朱子祠內朱熹坐像

進入朱子祠的大門,朱老夫子手持書卷,面目慈祥,微笑地凝視著每一位來訪者。座像上方懸掛一塊牌匾,上書“大儒世澤”四個大字,兩側是一副對聯:“誠意正心闡鄒魯之實學,主敬窮理紹濂洛之心傳”。

祠堂只有一間廳堂,面積不大,在朱熹座像前擺一張四方桌作供台,就沒有多少空間了,顯得十分緊促。兩側的廂房也顯得狹小,房柱上分別懸掛著朱熹的四句治家名言對聯:“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

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與朱熹有關的物品了,就連一張介紹資料和圖片都沒有。朱熹在考亭書院有很多副有名的題聯,比如“道迷前聖統;明誤遠方來。”“佩韋遵考訓;晦木謹師傳。”“愛君希道秦;憂國願年豐。”

相關人物

朱熹朱熹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漢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歷史影響

朱熹以及他的父親在閩北建有多座書院,其中最有影響的要數建在建陽麻陽溪畔的考亭書院了,建陽也因為了朱熹的考亭書院的影響被稱為“理學之邦”。

這座位於武夷山南麓的普普通通的小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宋朝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興教講學,著書立說,直至去世,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考亭書院是朱熹一生中創辦的最後一座書院,初名竹林精舍。

公元1194年,因生員日增,便將精舍加以擴建,更名為滄州精舍,並自號滄州病叟。他在考亭書院授徒講學八年,著述甚豐,完成了理學思想的最後體系。當時,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到考亭求學問道,群賢畢至,形成學術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考亭學派。史學界有人認為,考亭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實際上以當時的規模而言,考亭書院遠不及白鹿洞、嶽麓、睢陽、嵩陽四大書院,然而若以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而論,考亭書院足以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書院相提並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