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鎮[江西省興國縣龍口鎮]

龍口鎮[江西省興國縣龍口鎮]
龍口鎮[江西省興國縣龍口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口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南部,有興國“南大門”之稱,東與社富、贛縣區三溪鄉接壤;南與贛縣區南塘相接;西與贛縣區田村鎮、白鷺鄉交界;北與埠頭鄉、永豐鄉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17公里。下轄10個行政村, 129個村民小組,人口22492人,面積66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6.25萬畝,耕地面積13242畝。居民通用客家話,客家文化濃郁。居民通用客家話(於信片),客家文化濃郁。 面積66平方公里。龍口鎮交通便捷。京九鐵路、興贛省道(s223)及平江水運自北向南貫穿全境,距興國火車站僅10公里,距贛州黃金機場、贛州僅1小時車程,全鎮村村通公路,80%的村通水泥路,全鎮各村組均通電、通廣播電視,萬噸自來水廠已建成使用;通訊快捷。移動網和聯通網覆蓋全鎮,固定電話用戶占全鎮總戶口50%以上;資源豐富、礦產有鈾、稀土、大理石、高嶺土、粘土、紅條石、瑩石等10多種,其中高嶺土、粘土儲量列全縣前列,果業以臍橙、甜柚、蜜桔、桃、李、梨為主,農業主產糧食、甘蔗、菸葉等,養殖業以灰鵝、生豬、魚類聞名;山區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儲量巨大。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蘇區時,1930年屬興國縣三區(燕山)龍口、來溪、燕山鄉。解放前夕屬贛縣南塘區(後改為龍口區)龍口鄉和興國縣大同鄉。解放初屬贛縣龍口區(後改為社富區)龍口、留村鄉和興國縣埠頭區塘背鄉。1954年12月贛縣龍口、留村2鄉劃歸興國縣。1957年合併為龍口鄉。1958年成立塘背公社,1961年改稱龍口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1997年1月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來溪村、都田村、文院村、中嶺村、蘆溪村、豐溪村、龍口村、留村村、睦埠村、嶂下村。

地理環境

地處丘陵地帶,境內地形起伏,層巒疊嶂,四面環山。境內最高峰金橋山位於來溪村海拔485.6米,最低點位於睦埠村海拔127.9米。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為17.8℃,1月平均氣溫18℃,極端最低氣濕-6.3℃;7月平均氣溫29℃,極端最高氣溫39.6℃。年平均無霜期為284天,最長達290天,最短23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67小時,年總輻射12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26天(一般為2月1日~12月20日)。年平均降雨量為1515.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65天,最多達173天(1997年),最少為150天(1986年)。極端年最大雨量2320毫米(1997年),極端年最少雨量946毫米(198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平固江,流經境內文院、中嶺、豐溪、龍口、睦埠等五個村。

自然資源

資源豐富、礦產有鈾、稀土、大理石、高嶺土、粘土、紅條石、瑩石等10多種,其中高嶺土、粘土儲量列全縣前列。

人口民族

境內99%為客家人,客家話通行全境。

主要經濟作物

耕地面積13242畝,人均0.592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畜牧業以生豬、黑羽綠殼蛋雞為主。漁業以魚苗養殖為主。主要集中於龍口鎮留村村。種植業以桂花和臍(甜)橙為主。桂花種植主要集中於文院村。龍口鎮曾為縣內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經治理及“一大四小”工程後,森林覆蓋率達68.1%。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儲量豐富。果業以臍橙、甜柚、蜜桔、桃、李、梨為主,農業主產糧食、甘蔗、菸葉等,養殖業以灰鵝、生豬、魚類聞名;山區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儲量巨大。


經濟來源

農業

耕地面積13242畝,人均0.592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畜牧業以生豬、黑羽綠殼蛋雞為主。漁業以魚苗養殖為主。主要集中於龍口鎮留村村。種植業以桂花和臍(甜)橙為主。桂花種植主要集中於文院村。龍口鎮曾為縣內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經治理及“一大四小”工程後,森林覆蓋率達68.1%。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儲量豐富。

工業

轄區內有石場二個。磚廠一個。

財政金融

轄區內有中國郵政儲蓄、江西省農村信用社開設了儲蓄所。

人文特色

在十個村都建有農家書屋。主要文化藝術團隊有豐溪村舞獅隊和來溪村腰鼓隊。

旅遊景觀

來溪村金橋寺。

發展優勢

(一)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京九鐵路、興贛省道及平江水運自北向南貫穿全境,距興國火車站僅10公里,距贛州黃金機場、贛州僅1小時車程,全鎮村村通公路,80%的村通水泥路。

(二)基礎設施功能完備。土坯房改造工作有序推進。並有敬老院、衛生院、信用社、郵政局、圓通、申通、韻達快遞等服務機構。

(三)產業發展快速推進。轄區內有萬畝珍稀苗木示範基地、803炸藥廠、竹柳基地、桂花基地。

(四)政策扶持力度大。投資者不僅可以享受《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優惠政策、還可以享受興國縣為之量身定做的特殊優惠政策。



黨的指引

龍口鎮[江西省興國縣龍口鎮] 龍口鎮[江西省興國縣龍口鎮]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親臨龍口鎮指導,給全鎮人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也給龍口鎮創造了展翅騰飛的契機,鎮黨委、政府繼承和發展蘇區光榮傳統,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擴大開放,加速發展,以爭創一流的精神,大力加強“三個文明”建設,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全鎮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鄧經偉(1914-1998),本轄區內蘆溪村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華北軍區後勤部運輸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炮兵副政治委員,四川省軍區政治委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周光(1914—2002),本轄區內龍口村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江西省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正軍級別。

劉啟耀(1899—1946),江西興國龍口鎮睦埠村人。原名啟瑤,字冠玉,別名傑瑤。1927年,參加農民協會。1928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任興國縣革命委員會交通聯絡員。1930年春任睦埠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31年10月調中共江西省委工作;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職工聯合會委員長。1932年春兼任江西省蘇區反帝大同盟主任。江西省裁判部陪審員。1933年12月被選為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翌年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主力紅軍長征後,率部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4月部隊被打散,化名劉茂財抵遂川縣賣酒等為生,堅持地下鬥爭。1937年初重組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同年8月任中共遂(川)萬安泰(和)縣委書記。1938年5月任中共吉安縣委書記。同年10月遭國民黨頑固派逮捕。1939年11月被保釋出獄,隨後任中共泰和縣委書記。1941年7月再次遭國民黨頑固派逮捕,保釋出獄後以開雜貨為生。1946年初,因積勞成疾在泰和病逝。

荊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街道鄉鎮
沙市區

解放路街道| 崇文街街道| 中山路街道| 勝利街街道| 朝陽路街道| 岑河鎮| 觀音壋鎮| 鑼場鎮 | 關沮鄉| 立新鄉| 聯合鄉

荊州區

西城街道 | 東城街道| 城南街道| 紀南鎮| 川店鎮| 馬山鎮| 八嶺山鎮| 李埠鎮| 彌市鎮| 郢城鎮| 太湖農場| 菱湖農場

洪湖市

新堤街道| 濱湖街道 | 螺山鎮| 烏林鎮| 龍口鎮| 燕窩鎮| 灘鎮| 峰口鎮| 曹市鎮 | 府場鎮| 戴家場鎮| 瞿家灣鎮| 沙口鎮 | 萬全鎮| 汊河鎮 | 黃家口鎮| 老灣回族鄉

松滋市

新江口鎮| 南海鎮| 八寶鎮 | 涴市鎮| 老城鎮| 陳店鎮 | 王家橋鎮 | 斯家場鎮| 楊林市鎮| 紙廠河鎮| 街河市鎮| 洈水鎮 | 劉家場鎮| 沙道觀鎮| 萬家鄉| 卸甲坪土家族鄉

石首市

繡林街道 | 筆架山街道 | 新廠鎮| 橫溝市鎮| 大垸鎮| 小河口鎮| 桃花山鎮| 調關鎮 | 東升鎮 | 高基廟鎮 | 南口鎮 | 高陵鎮 | 團山寺鎮 | 久合垸鄉| 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監利縣

容城鎮 | 朱河鎮 | 新溝鎮| 龔場鎮| 周老嘴鎮 | 黃歇口鎮| 汪橋鎮 | 程集鎮 | 分鹽鎮| 毛市鎮| 福田寺鎮| 上車灣鎮| 汴河鎮 | 尺八鎮| 白螺鎮 | 網市鎮| 三洲鎮| 橋市鎮 | 紅城鄉| 棋盤鄉| 柘木鄉| 大垸農場| 荒湖農場

江陵縣

資市鎮| 灘橋鎮| 熊河鎮 | 白馬寺鎮| 沙崗鎮| 普濟鎮 | 郝穴鎮 | 馬家寨鄉| 秦市鄉| 江北農場| 三湖管理區| 六合垸管理區

公安縣

斗湖堤鎮| 埠河鎮| 夾竹園鎮| 閘口鎮| 楊家廠鎮| 麻豪口鎮 | 藕池鎮 | 黃山頭鎮| 孟家溪鎮 | 南平鎮 | 章莊鋪鎮| 獅子口鎮 | 斑竹壋鎮| 毛家港鎮| 甘家廠鄉| 章田寺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