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粉病

黑粉病

摘要:稻粒黑粉病在中9A制種中發病較為普遍·經過多年制種生產實踐,發現罹病原因主要是親本種子和土壤帶病菌、柱頭大和外露率高、母本花期偏早柱頭外露時間長、揚花期間遇上陰雨天氣、噴施"九二0"和施肥不當等,提出做好親本種子殺菌處理及制種基地實行輪作、合理安排播期和調節揚花期、科學肥水管理、培育健壯禾苗群體、科學噴施"九二0"改善穗層結構及藥物防治等措

學名

Abstract:Rice kernel smut is occurring frequently in Zhong 9A seed production. After long-time practice,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six occurrence reasons such as parents seed and soil germcarrier etc.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parents seed sterilization, crop rotation, rational seeding, flowering stage adjustment, ra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irrigation, fostering strong seedlings, "920" application and chemical control etc

為害作物

黑粉病黑粉病

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的氣生根、莖、葉、葉鞘,雌、雄穗等均可受害。病組織腫大成菌癭,所以又叫瘤黑粉病,菌癭外包有一層薄膜,初為白色或淡紫紅色,逐漸變為灰黑色,內部充滿黑粉。葉片上病瘤分布在葉基部中脈兩側或葉鞘上,病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或鹹堆,病部腫厚突起成泡狀,其反面略凹入。莖稈上的病瘤一般發生在各節的基部,病瘤大小不等,一株玉米可產生多個病瘤。雄穗受害,部分小花長出囊狀或角狀小病瘤,一個雄穗上可長出多個病瘤。果穗受害一般發生在穗上部;通常為部分果穗受害,仍能結出一部分籽粒,但也有全穗受害而成為一個大病瘤。如果整個果穗受害變成病瘤,要注意與絲黑穗病區別:黑粉病的病瘤外有一層薄膜、發亮,成熟前薄膜破裂,呈濕腐狀,輕壓常有水液流出;而絲黑穗病不成瘤狀、乾燥。

病原菌形態特徵:病瘤內的黑粉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茶褐色,球形或卵圓形,表面密生刺狀突起,,萌發產生孢子,其上生擔孢子(小孢子),擔孢子萌發產生侵染絲,入侵玉米。厚垣孢子沒有休眠期,乾燥孢子可存活較長時間。孢子萌發適溫26~30℃,自然條件下,分散的孢子不易長期存活,但集結成塊的厚垣孢子,無論在地表或土記憶體活期均較長。擔孢子對不良環境的忍耐力較強,一般只要有數小時的雨、露,即可萌發入侵,這對病菌在田間的傳播和再侵染十分有利。

分布區域

發病特點:玉米收穫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侵染來源,混入堆肥中和沾附在種子表面的孢子也是初侵染來源。春、夏季遇適宜溫、濕度條件,越冬的厚垣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隨風雨傳播到玉米幼嫩組織或口十鞘基部縫隙而侵入。擔孢子在水滴間差異更明顯,一般較耐旱和果穗苞葉長而且包得緊的品種比較抗病,馬齒型玉米和早熟品種也較抗病,農家品種多不抗病;連作地和距村莊近的地塊,由於土壤中積累的菌源多,發病較重。雨水多,濕度大的年份發病重。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以及玉米螟為害,冰雹、人為活動等造成傷口,利於病菌侵染。

症狀

黑粉病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侵染時間長,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苗期發病時,靠近地面的莖基部或葉片背面產生小瘤狀物,莖基部黑粉瘤膨脹較大,嚴重時,可致使幼苗枯死。成株病害以雌穗發病危害最重,發病時果穗的上半部或個別子粒上產生瘤狀菌癭,嚴重時全穗形成畸形菌癭,初為—白色,以後漸變為灰色,後期形成白灰色至黑灰色的薄膜,薄膜破裂後,散發黑灰色的粉末(即冬孢子),冬孢子可立即萌發,進行再次侵染。河南省玉米黑粉病以成株病害為主,苗期發病較少。

發生原因

玉米黑粉病菌屬擔子菌亞門,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為球形或卵形,在田間土壤、地表、病殘株及種子上越冬。冬孢子沒有休眠期,條件適宜即可萌發侵染。黑粉病以土壤和種子傳病為主,病害的流行受越冬的菌源數量、環境條件及品種抗病性等影響。

環境條件

黑粉病菌冬孢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6~30℃,最高為35~38℃,最低為5~10℃。溫度適合時,冬孢子即可萌發為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萌發適溫為20~26℃,最高為40℃,侵入適溫為26~35℃。河南省以夏玉米為主,近兩年來夏季普遍高溫乾旱,幼苗至吐絲期的溫度與冬孢子萌發適溫一致,造成病害流行。據調查,豫北地區灌溉條件差、旱情嚴重的地方發病重,這可能與冬孢子萌發直接侵染有關,豫南地區以駐馬店、南陽等地區發病較重。

菌源數量

河南省種植制度以小麥—玉米耕作為主,連作現象非常嚴重,有的地方多達十幾年,種植抗黑粉病較差的品種,由於大量發病,病菌散落田間,導致土壤菌源大量積累。另外由於農民種植習慣,容易多年種植同一個品種,這也易造成菌源積累,一旦環境條件適宜,易發生大面積侵染。施人帶菌的農家肥及田頭秸稈病殘體未能及時處理,也易造成土壤菌源數量增加。

玉米品種抗性

玉米黑粉病在河南省歷史上並未大面積流行,未引起育種者足夠重視,河南省育成部分品種及部分外引品種均不同程度感染黑粉病,這給黑粉病流行創造了條件。2000年河南省大面積引種抗性較差的掖單19,造成黑粉病在部分地區大範圍流行,2001~2002年河南省部分品種出現不同程度感染黑粉病,說明品種抗性是導致黑粉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合防治對策

種植抗病品種

黑粉病黑粉病

種植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也是河南省黑粉病防治必須解決的問題,作為種子管理及推廣單位應嚴把種子質量關,防止黑粉病抗性較差的品種在我省推廣,同時結合河南省黑粉病發生特點,做好品種布局的引導工作,在黑粉病重災區積極推廣抗病品種,儘快壓縮或陶汰感病品種。作為育種單位,應加強抗黑粉病材料及品種的鑑定工作。

減少菌源

因地制宜:合理輪作 輪作是減少田間菌源量的有效措施,從河南省黑粉病發病情況看,連作地發病重,輪作地發病明顯較輕,因此根椐各地實際情況,合理輪作,避免多年連作。根據病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的特點,可以採用3年為一個周期的輪作。品種輪換也能起到一定防治作用,避免在同一地塊多年種植同一個品種。

藥劑防治:帶菌種子是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尤其是遠距離的傳播。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不僅能抑制種子所帶病源菌,對種子萌發時,土壤帶菌的侵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目前生產套用的包衣劑和拌種劑種類很多,應選擇內吸性強、殘效期長的藥劑,如20%辛酮種衣劑,在重病區注意在藥劑中適當增加一些殺菌劑如多菌靈粉劑,以增強防治效果。

加強田間管理,避免多次侵染

適時播種,播種時深淺適宜,促苗早發,減少感染機會。合理密植,培育壯苗,增強品種抗性。加強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時,特別是抽雄前後感病階段,保證水分供應。田間出現病株時,前期及時拔除,帶離田間深埋,後期及早割除菌癭,以減少當年的再侵染菌源及次年的菌源。

微生物學辭彙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鏇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套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