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廣泛分布在各玉米栽培地區,常為害玉米葉、稈、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組織,產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組織和器官均可發病,病部的典型特徵是產生腫瘤。病瘤初呈銀白色,有光澤,內部白色,肉質多汁,並迅速膨大,常能衝破苞葉而外露,表面變暗,略帶淡紫紅色,內部則變灰至黑色,失水後當外膜破裂時,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發病可部分或全部變成較大腫瘤,葉上發病則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基本信息

簡介

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既是土壤傳播病害,又是氣流傳播病害和種子傳播病害,但種子傳播的作用比較小。瘤黑粉病在我國普遍發生,北至黑龍江、南到廣東都有發生,是玉米生產中的重要病害。近年來,各地瘤黑粉病發生呈逐漸加重趨勢,特別是在夏玉米區對生產影響越來越大,主要原因是隨著秸稈還田年限的增加.病株上的病菌大量回田,導致土壤中病菌數量劇增.在生長期形成了大量侵染源。由於病菌侵染植株的莖稈、果穗、雄穗、葉片等部位,所形成的瘤體消耗大量的植株養分,瘤體在果穗上可以直接影響結實和籽粒飽滿度,在莖稈發生能夠導致植株空桿或籽粒發育不良,在雄穗上可以造成雄花不散粉。因此,瘤黑粉病嚴重時可以造成高達30%一80%的產量損失。

為害症狀

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的主要診斷特徵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腫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氣生根、莖、葉、葉鞘、腋芽等部位均可生出腫瘤,但形狀和大小變化很大。腫瘤近球形、橢球形、角形、棒形或不規則形,有的單生,有的串生或疊生,小的直徑不足1厘米,大的長達20厘米以上。腫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內部幼嫩時肉質,白色,柔軟有汁,成熟後變灰黑色,堅硬。玉米瘤黑粉病的腫瘤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內含大量黑色粉末狀的冬孢子,腫瘤外表的薄膜破裂後,冬孢子分散傳播。

玉米病苗莖葉扭曲,矮縮不長,莖上可生出腫瘤。葉片上腫瘤多分布在葉片基部的中脈兩側,以及相連的葉鞘上,病瘤小而多,常串生,病部腫厚突起,成泡狀,其反面略有凹入。莖稈上的腫瘤常由各節的基部生出,多數是腋芽被侵染後,組織增生,形成腫瘤而突出葉鞘。雄穗上部分小花長出小型腫瘤,幾個至十幾個,常聚集成堆。在雄穗軸上,腫瘤常生於一側,長蛇狀。果穗上籽粒形成腫瘤,也可在穗頂形成腫瘤,形體較大,突破苞葉而外露,此時仍能結出部分籽粒,但也有的全穗受害,變成為一個大腫瘤。

傳播途徑

黑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侵染菌源。混雜在未腐熟堆肥中的冬孢子和種子表面污染的冬孢子,也可以越冬傳病。越冬後的冬孢子,遇到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就萌發產生擔孢子,不同性別的擔孢子結合,產生雙核侵染菌絲,從玉米幼嫩組織直接侵入,或者從傷口侵入。越冬菌源在整個生育期中都可以起作用。生長早期形成的腫瘤,產生冬孢子和擔孢子,可以再侵染,從而成為後期發病的菌源。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擔孢子可隨氣流和雨水分散傳播,也可以被昆蟲攜帶而傳播。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種局部侵染的病害。病原菌在玉米體內雖能擴展,但通常擴展距離不遠,在苗期能引起相鄰幾節的節間和葉片發病。

發病條件

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沒有明顯的休眠現象,成熟後遇到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就能萌發。冬孢子萌發的適溫為26℃~30%,最低為5℃~10℃,最高為35℃~38℃,在水滴中或在98%~100%的相對濕度下都可以萌發。在北方,冬、春乾燥,氣溫較低,冬孢子不易萌發,從而延長了侵染時間,提高了侵染效率;而在溫度高、多雨高濕的地方,冬孢子易於萌發失效。

玉米抽雄前後遭遇乾旱,抗病性受到明顯削弱,此時若遇到小雨或結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會嚴重發病。玉米生長前期乾旱,後期多雨高濕,或乾濕交替,有利於發病。遭受暴風雨或冰雹襲擊後,植株傷口增多,也有利於病原菌侵入,發病趨重。玉米螟等害蟲既能傳帶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蟲傷口,因而蟲害嚴重的田塊,瘤黑粉病也嚴重。病田連作,收穫後不及時清除病殘體,施用未腐熟農家肥,都使田間菌源增多,發病趨重。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的田塊,通風透光不良,玉米組織柔嫩,也有利於病原菌侵染髮病。

玉米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概而言之,耐旱的品種、果穗苞葉長而緊裹的品種和馬齒型玉米較抗病,甜玉米較感病,早熟玉米比晚熟品種發病輕。瘤黑粉病菌生理分化現象明顯,有很多生理小種其致病性不同。

防治方法

防治瘤黑粉病應以種植抗病、輕病雜交種為主要措施,配合採用減少菌源的栽培措施,堅持早期摘除病瘤。

(1)種植抗病品種目前尚無免疫品種,但自交系和雜交種之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當前生產上較抗病的雜交種有掖單2號、掖單4號、中單2號、農大108、吉單342、沈單10號、鄭單958、魯玉16、掖單22、聊93—1、豫玉23、蠡玉6號、海禾1號等。

(2)農業防治病田實行2~3年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防止病原菌冬孢子隨糞肥傳病。玉米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深翻。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貪青徒長;缺乏磷、鉀肥的土壤應及時補充,適當施用含鋅、含硼的微肥。抽雄前後適時灌溉,防止乾旱。加強玉米螟等害蟲的防治,減少蟲傷口;在腫瘤未成熟破裂前,儘早摘除病瘤並深埋銷毀。摘瘤應定期、持續進行,長期堅持,力求徹底。

(3)藥劑防治種子帶菌是田間發病的菌源之一。對帶菌種子,可用殺菌劑處理。例如,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2%的藥量拌種;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3%的用藥量拌種;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用10克藥,對少量水成糊狀,拌玉米種子3~3.5千克等。有人主張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倍液,進行土表噴霧,以減少初侵染菌源。在腫瘤未出現前,用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殺菌劑對植株噴藥,以降低發病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