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這是一種小型水鳥(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橢圓形片皮膚。在繁殖期,頭部呈有光澤的栗黑色,從眼後到脖子處有豐富的延伸線。當接近時,它常潛入水下。分布和棲息地:澳大利亞的淡水池塘和小型水域,偶見於亞太地區和紐西蘭[2]。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黑喉小鸊鷉[1]
【中文別名】黑喉鸊鷉、黑喉小鷿鷈、澳大利亞鸊鷉
【拉丁學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命名時間】Stephens, 1826[3]
【英文名稱】Australasian Grebe
【科屬分類】鳥綱、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徵
黑喉小鸊鷉這是一種游禽,身長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後頸部常有一塊棕紅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橢圓形片皮膚。在繁殖期,頭部呈有光澤的栗黑色,從眼後到脖子處有豐富的延伸線。臀部有白色絨羽。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殘留,次級飛羽缺第5枚。尾僅具一些短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腳位近臀部。跗蹠側扁,適於潛水;四趾均具寬闊的瓣蹼;爪鈍而寬闊,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後趾短小,位置較其他各趾為高,或則付缺。體羽短而稠密,饒有抗濕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兩性相似。頭骨為裂齶型和全鼻型;並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腸;雛為早成性。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1])
生活習性
黑喉小鸊鷉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棲住。不善飛翔。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行走在地上。食物主要包括小魚和水蟲,捕食時通常在深水區潛水,偶也在水面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