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建置沿革
大埔縣建置於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義熙九年立義招縣,屬義安郡。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義招為萬川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併入海陽縣,屬潮州。歷宋、元及明前期,仍屬海陽縣光德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饒平縣,縣地域屬之。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氵戀洲二都置縣,改名大埔縣,屬潮州府。1949年解放後,先後屬興梅專區(今梅州市)、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1965年隸屬梅縣地區(今梅州地區),1988年屬梅州市。1961年春,縣治由茶陽遷至湖寮五虎山麓。行政區劃
全縣轄14個鎮(湖寮、茶陽、楓朗、西河、三河、大麻、銀江、高陂、光德、桃源、洲瑞、青溪、百侯、大東)和豐溪林場,鎮、場下設254個村委會(居委會、場)。
人口民族
全縣總人口534461人,主要為漢族,此外,還有少量蒙、回、壯、滿、瑤、土家、黎、高山等少數民族居民。全縣語言屬客家方言,光德鎮九社、高陂鎮古野蒲田等村間有漳州、潮州語。
氣候特點
全年氣溫正常,雨量正常。年平均氣溫21.2℃,年降水量1659.5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數134天,年日照時數1661小時。全年各氣象要素值與歷年平均值比較:年平均氣溫高0.2℃,年雨量多107.2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數少19.4天,年日照時數少2.1小時。一日最大降水量161.1毫米,出現在6月9日。前汛期(4~6月),總降水量961.1毫米,與歷年比較屬偏多,後汛期(7~9月),總降水量496.1毫米,與歷年比較屬正常。6月7~10日受高空槽和西南低壓影響,全縣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出現了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全縣性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頻繁發生。
物產資源
大埔縣主要有鐵、鎳、鉛、鋅、鎢、鉬、錫、銅、金砂等金屬礦;有磷、水晶石、長石、石英石、稀土、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屬礦;還有天然礦泉水、瓷器、茶葉、菸葉、蜜柚等。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為70萬千瓦,可開發量為53.1萬千瓦,其中小水電理論蘊藏量14.52萬千瓦,易開發的7.32萬千瓦。
地形地貌
縣境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層巒起伏,千岩萬壑,縱橫交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處,均散布於四周邊陲,最高峰為西南部的明山嶂銀窿頂,海拔1357米,最低處是高陂黃竹居的韓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廣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約占10%,海拔100~500米之間的高中丘約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約占10%。
發展概況
簡述
2008年,大埔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各項工作部署,按照縣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縱深實施“四增”發展思路,抓關鍵、攻難點、促落實,全縣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重點項目進一步推進,發展優勢進一步提升,城鄉面貌進一步改變,社會各業進一步發展,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縣生產總值35.1億元,比增10.3%,增幅排在全市第三;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2億元,比增22.5%,增幅排在全市第四,實現了3年翻一番,獲得了省、市財政的三項獎勵;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15億元,比增16.48%;消費品零售總額21.01億元,比增23%;外貿出口總額5268.2萬美元,比增11.6%,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092.8萬美元,比增22.4%,實際利用外資805萬美元,比增14.2%;農村人均純收入4613 元,比增7.2%。主要表現在:
經濟提升
成立陶瓷產業管理辦公室,採取有效激勵措施,扶持陶瓷企業克服困難穩步發展,陶瓷產業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全年陶瓷銷售收入5.15億元,稅收達3000萬元;努力推進粵電大埔發電廠前期工作,積極跟進內河核電項目,加快茶陽電站、埔城電站、溪背坪電站等工程建設步伐,切實抓好現有水電企業挖潛改造,全年發電產值2.54億元;邀請廣東省地質勘查局七二三地質大隊對全縣礦產資源進行勘查,著手對全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科學規劃,完成了外業調查工作;積極組織民營企業參加各類經貿洽談會,做好民營企業技改項目的申報跟蹤服務,促進了民營企業發展。此外,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轉制工作,重點抓好縣針織廠等11家企業的轉制和改革工作。
農業發展
按照“六四一”要求,積極推進蜜柚、茶葉、烤菸、生豬、桑蠶、南藥等六大農業基地建設。全年新發展蜜柚12800畝、茶葉3500畝、油茶1000畝,新建萬頭以上豬場2個、千頭以上豬場5個,推進“畜-沼-果”農業生態模式,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094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扶貧龍頭企業1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楓朗鎮被省科技廳評為“茶葉技術創新專業鎮”,西竺牌單叢茶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西竺牌烏龍茶、凱達牌烏龍茶、晨露牌烏龍茶和星奇泰蜜柚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同時,積極打造西岩山茶場、大東坪山千畝梯田為主線的旅遊觀光和康樂農業。
建設加快
全面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縣領導、協管縣領導的責任,制定《大埔縣重點項目管理辦法》,切實抓好涉及工業、農業、交通、能源、市政等領域,總投資320多億元的20個重點項目建設。北環大道、文化中心等5個項目已完成,大埔(土嶺)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7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其他8個項目正積極推進,其中重點項目梅大高速公路下半年可動工;大埔發電廠基本完成了電廠大橋建設和征地拆遷工作,內河核電初可研報告已通過專家組的審查。
招商引資
以省出台“雙轉移”政策為契機,認真落實《大埔縣招商引資責任制考核辦法》,把任務分解落實到縣直各單位和各鎮(場),對鎮(場)實行招商引資獎勵政策,明確領導責任,強化責任追究。從全縣抽調精兵強將,組成招商小分隊,積極參加市組織的山洽會,以及深圳、東莞、香港招商推介會等。全縣新引進項目16個,投資總額58.2億元,在建和投產14個。
旅遊產業
認真做好人文古蹟、名人名居、自然景觀、紅色旅遊資源的普查、建檔和保護工作,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強特色民居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檔案,邀請深圳榜樣旅遊規劃有限公司對全縣旅遊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把我縣的文化、生態、平安優勢與旅遊業發展有機結合,豐富了旅遊內涵,提升了生態文化旅遊品牌;完善了三河壩景區等一批文化旅遊景點,西岩茶鄉度假村已向上申報國家3A級景區。全縣接待境內外遊客4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15億元,分別比增17%和41%。
財政金融
認真抓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開闢新增稅源;加強財稅征管,認真實施財稅考核激勵機制,全面完成國、地兩稅收入任務,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億元大關,比增22.51%;積極爭取上級的項目資金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縣級財力;同時,最佳化支出結構,強化支出管理,確保全年收支平衡。制定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支持經濟發展獎勵辦法,進一步發揮好金融部門作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41.09億元,貸款餘額7.51億元,增加6.89億元和8486萬元,增幅分別為20.16%和12.75%。
基礎設施
城鎮建設方面:重點抓好龍山新區、城西文化區、麗水灣新區的規劃建設和城北路等一批殘舊街道的改造,完成了濱江公園、濕地公園、文化中心、北環大道、內環西路、城北市場等一批重點市政工程建設,整合和加強了縣城衛生管理,縣城架構進一步拉大,縣城品位和檔次進一步提升。
交通公路建設方面:切實抓好49.5公里縣道砂土公路改造、500人以上自然村和農村連線線53條段175公里公路硬底化以及通往田家炳、李光耀祖居公路的建設;完成了青溪汀江大橋建設,動工改造省道332線茶陽至青溪段公路。
電網建設方面:進一步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完成了大東、銀江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三河110千伏、大埔(土嶺)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開工建設。
農村水利建設方面:全力抓好“4堤、10庫、58宗山塘”等水利隱患安全整治和水毀水利工程的修復,以及8宗列入省人大議案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加快推進江河重點堤圍險段除險加固工作,完成了高陂陂村陂寨堤、新生堤和三河匯城堤等重點堤圍險段除險加固,積極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各項事業
社會保障水平有新提高認真做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34.8萬名農村居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農村常住人口全復蓋;3.87萬城鎮居民加入了城鎮居民醫保,4595名困難企業退休人員職工醫療保險全部解決;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2413戶5493名困難民眾全部納入低保。以勞動力轉移為重點的“雙轉移”工作紮實推進,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02人,轉移就業8110人;提高了全縣村幹部工作報酬,啟動了村幹部養老保險工作;認真落實農房統保政策,政府出資為全縣9.9萬農戶購買了房屋保險;重視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全縣新建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共120套。
人口計生工作水平穩步提升全面完成市下達各項控制指標,14個鎮(場)實現無政策外多孩出生,101個村(社區)實現無政策外人口出生,我縣連續三年被評為省先進單位。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著力推進鎮級安監機構建設,全縣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精心實施綠色城鄉、治污保潔、節能減排等民心工程,依法依規整治關閉全縣木材經營加工企業,深入開展河砂、稀土礦等非法開採專項整治行動,加強環境監測管理,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森林復蓋率達74.8%,全縣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宜居宜業優勢日益凸現。
科教文衛事業穩步發展百侯、湖寮鎮成為全市首批通過省驗收的教育強鎮,虎山中學通過了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終期督導驗收,實驗中學、家炳一中分別通過省、市一級學校的督導驗收,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通過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的複評;廣泛開展疾病控制、醫療保健和民眾體育活動,提高整體醫療救治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我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廣東漢樂之鄉,被權威機構評為全國十大文化休閒基地,被中央黨史研究室認定為中央蘇區範圍,成為全省唯一的中央蘇區縣,三河鎮被評為我省首批兩個全省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把23個項目列入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做好廣東漢劇等5個項目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工作;出版了《大埔縣歷史文化叢書》、《印象大埔》、《大埔民居》、《廣東漢樂精選》等文化書籍;我縣相繼成為省文聯、省攝影家協會、深圳大芬油畫村、龍崗區美協等一批單位的藝術創作基地;推動科技自主創新,獲市級科技進步三等獎的科技成果有4項,申報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28項,獲授權15項。
平安建設工作成效顯著積極開展以打擊“雙搶”、“雙盜”犯罪活動為主的各種專項行動,創新機制,打牢基礎,狠抓責任落實,切實加強綜治維穩和信訪工作,解決了一大批民眾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全縣社會和諧穩定。公安局“三基”工程建設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平安建設工作被省推薦為全國一百強。 此外,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世界大埔同鄉聯誼會暨大埔國際廣東漢樂周活動,大埔形象和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順利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進一步完善政務、村務公開制度,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得到加強;認真做好人武、人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統計、檔案、史志、物價、糧食、氣象、體育、測繪等工作,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行政水平
堅持向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1件人大代表議案正在辦理中,36件人大代表建議意見、33件政協委員提案全部辦復;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民眾團體的聯繫;完善了縣政府常務會議、縣長辦公會議、縣政府工作會議和縣編委成員會議等制度,對重大事項、人事問題等都進行集體研究討論;規範了縣政府和縣政府辦公室辦文、辦會程式,提高了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積極推進政務公開、電子政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辦好“民聲熱線”,抓好機關作風建設,提高機關工作效能;強化審計監督,加強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和專項資金的審計監督,嚴厲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懲治腐敗。
歷史淵源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縣。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據《大埔縣誌》:“大埔,蓋俗稱,平曠高原,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舊縣治)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百頃地,總呼為埔。” 2000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鎮、茶陽鎮、高陂鎮、青溪鎮、長治鎮、三河鎮、英雅鎮、大麻鎮、銀江鎮、洲瑞鎮、古野鎮、平原鎮、光德鎮、桃源鎮、楓朗鎮、百侯鎮、雙溪鎮、大東鎮、西河鎮、岩上鎮。總人口352013人,各鎮人口: 湖寮鎮 66842 茶陽鎮 29544 高陂鎮 27125 青溪鎮 12085 長治鎮 7184 三河鎮 13543 英雅鎮 6029 大麻鎮 18502 銀江鎮 17211 洲瑞鎮 11275 古野鎮 11658 平原鎮 11084 光德鎮 23591 桃源鎮 12440 楓朗鎮 19606 雙溪鎮 10591 百侯鎮 19029 大東鎮 12597 西河鎮 14746 岩上鎮 733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 茶陽 西河 百侯 楓朗 光德 桃源 高陂 大麻 三河 岩上 大東 雙溪 平源 古野 洲瑞 銀江 英雅 長治 青溪),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面積2475平方公里,人口51.31萬。 截至2003年5月16日,轄20個鎮(青溪 長治 英雅 銀江 洲瑞 古野 平原 雙溪 岩上 大東 湖寮 高陂 茶陽 大麻 三河 西河 楓朗 百侯 桃源 光德),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併入茶陽鎮,岩上鎮併入西河鎮,平原鎮併入高陂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茶陽、西河、百侯、楓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東、洲瑞、銀江、青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