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菌名:黃色短桿菌黃色短桿菌拉丁學名:Brevibacteriumflavum
定名人:Okumaraetal
形態:細胞橢圓形,不形成孢子,不運動,在瓊脂培養基上形成1.2mm菌膜,菌落圓形,奶油色,邊緣光滑,在水中為均勻懸浮液。
特性:革蘭氏染色陽性。短桿近球形,G+,不運動,無鞭毛,無芽孢,菌落產生非水溶性黃色素。兼性厭氧,化能異養型,葡萄糖、果糖、甘露糖、麥芽糖、蔗糖產酸不產氣,水解明膠、硝酸鹽還原、接觸酶陽性,抗酸染色陰性,M•R試驗陽性。最適生長溫度25-32℃。
培養基:蛋白腖1%,酵母膏1%,NaCl0.5%,pH7.0。30℃培養。
保存方法:礦物油法,定期移植法
保藏溫度:-70攝氏度
主要用途
黃色短桿菌能夠利用天冬氨酸合成賴氨酸、蘇氨酸等。賴氨酸是一種人和高等動物的必需胺基酸,在視頻、醫藥和畜牧業上的需要量很大。在生產賴氨酸的過程中,當黃色短桿菌細胞內的賴氨酸和蘇氨酸都超過一定濃度時,就會抑制天冬氨酸激酶的活性,使賴氨酸的合成停止。科學家通過人工誘變,選育出了不能合成高絲氨酸脫氫酶的黃色短桿菌,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高絲氨酸脫氫酶是合成蘇氨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酶,不能合成高絲氨酸脫氫酶的黃色短桿菌,就不能合成蘇氨酸。這就解除了蘇氨酸等對天冬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使黃色短桿菌能不斷合成賴氨酸。在谷氨酸的生產過程中,可以採取一定的手段改變細胞膜的透性,是谷氨酸能迅速排放到細胞外面,從而解除谷氨酸對谷氨酸脫氫酶的抑制作用,提高谷氨酸的產量。而賴氨酸單獨過量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例如,天津科技大學代謝控制發酵研究室長期從事代謝控制發酵,特別是在胺基酸生產菌的選育及發酵條件的研究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們選育的谷氨酸、賴氨酸、鳥氨酸、亮氨酸、L-異亮氨酸、色氨酸、L-纈氨酸等生產菌及肌苷、鳥苷生產菌在國內均處領先地位。其中“TG866-174新菌種擴大試驗”課題榮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天津市科技協作二等獎。該菌種在全國推廣,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項目負責人陳寧博士介紹,中國味素產量居世界首位,進一步提高谷氨酸發酵水平,是中國在“十五”期間生物技術領域重點研究的方向之一。他們以黃色短桿菌TJ1為出發菌株,定向選育出溫度敏感突變株CN1021,在最佳發酵條件下,谷氨酸溫度敏感型菌株CN1021在6m3發酵罐上產酸達146g/L,糖酸轉化率達62.8%,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L-纈氨酸是廣泛套用於醫藥、食品及調味劑、動物飼料和化妝品的必需胺基酸。陳寧博士帶領的實驗室以黃色短桿菌TV10為出發菌株,選育出L-纈氨酸高產菌菌株TV2564。在5L發酵罐上補料分批發酵60h,產L-纈氨酸50.71g/L,達到中國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及國際先進水平。合成途徑
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謝的措施包括改變微生物遺傳特性、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條件(即發酵條件)等。例如,黃色短桿菌能夠利用天冬氨酸合成賴氨酸、蘇氨酸和甲硫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