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是是山東省的傳統名菜,屬於魯菜系濟南菜。此菜鴨肝經黃炯後,色澤紅潤光亮,軟嫩鮮美,營養豐富。 鴨肝富含多種營養素,維生素K含量豐富,對孕婦生產時出血不止有較好的預防和抑制作用。

黃燜鴨肝的做法

材料:

鴨肝100克。 水發玉蘭片15克、冬菇15克。白糖30克、醬油10克、蔥椒泥10克。蔥10克、姜10克、甜麵醬15克、紹酒20克、豬油150克。

調料:

豬油40克,醬油1/2大匙,高湯10大匙,料酒1大匙,甜麵醬1大匙,白糖1/2小匙,味素1/2小匙,

製作過程

1、鴨肝洗淨,放沸水中氽過,切成1.5厘米寬的條,用竹籤在條上劃一個小口(易進湯汁)。 2、將水發玉蘭片切成3.3厘米長的片,冬菇切成兩半,均用沸水焯過。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3、炒鍋放豬油少許,燒至六成熱(約132℃),放白糖炒至紅色時加清湯、醬油、蔥椒泥、蔥段、薑片、玉蘭片、冬菇煸炒,製成料汁倒入碗內。

4、炒鍋再放豬油燒至七成熱(約154℃),加甜麵醬炒出香味後,放鴨肝、清湯、紹酒以及制好的料汁,用小火炆5分鐘,剩1/3湯汁時去掉蔥姜,盛入盤內即成。

操作要點:鴨肝易腥、炒時火要大,可多下一些胡椒粉。

菜品特色

營養豐富,酥香美味。

注意事項

一定要把鴨肝洗乾淨,以去除苦味。

所屬菜系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色澤紅潤光亮,鴨肝軟嫩,味道鮮美。

營養價值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鴨肉中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能抗衰老。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

適合人群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適用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發低熱、體質虛弱、食欲不振、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佳。同時適宜營養不良,產後病後體虛、盜汗、遺精、婦女月經少、咽乾口渴者食用;還適宜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結核,慢性腎炎浮腫者食用;對於素體虛寒,受涼引起的不思飲食,胃部冷痛.腹瀉清稀,腰痛及寒性痛經以及肥胖、動脈硬化、慢性腸炎應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

工藝關鍵

1.烹調時加入少量鹽,肉湯會更鮮美。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2.鴨肉是一種美味佳肴,用鴨子可製成烤鴨、板鴨、香酥鴨、鴨骨湯、熘鴨片、熘乾鴨條、炒鴨心花、香菜鴨肝、扒鴨掌等上乘佳肴。鴨肉適於滋補,是各種美味名菜的主要原料。

3.鴨肉、鴨血、鴨內金全都可藥用。

4.公鴨肉性微寒,母雞肉性微溫。入藥以老而白、白而骨烏者為佳。用老而肥大之鴨同海參燉食,具有很大的滋補功效,燉出的鴨汁,善補五臟之陰和虛癆之熱。

5.鴨肉與海帶共燉食,可軟化血管,降低血壓,對老年性動脈硬化和高血壓、心臟病有較好的療效;

6.鴨肉與竹筍共燉食,可治療老年人痔瘡下血。因此,民間認為鴨是“補虛勞的聖藥”。肥鴨還治老年性肺結核、糖尿病、脾虛水腫、慢性支氣管炎、大便燥結、慢性腎炎、浮腫;雄鴨治肺結核、糖尿病。

實用功效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鴨肉性寒、味甘、鹹,歸脾、胃、肺、腎經;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自驚、消螺螄積、清熱健脾、虛弱浮腫;治身體虛弱、病後體虛、營養不良性水腫。

相關貼士

1.據報導,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尼人很少患心臟病,原因可能是他們慣用鴨油、鵝油做菜。

黃燜鴨肝 黃燜鴨肝

2.識別注水鴨:注過水的鴨,翅膀下一般有紅針點或烏黑色,其皮層有打滑的現象,肉質也特別有彈性,用手輕輕拍一下,會發出“噗噗”的聲音。最快捷的識別方法是:用手指在鴨腔內膜上輕輕摳幾下,如果是注過水的鴨,就會從肉里流出水來。

3.鴨肉營養豐富,特別適宜夏秋季節食用,既能補充過度消耗的營養,又可祛除暑熱給人體帶來的不適。不應久食煙燻和烘烤的鴨肉,因其加工後可產生苯並芘物質,此物有致癌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