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傳奇
黃帝戰蚩尤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最早在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中有記載,《山海經·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杭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中華象徵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凡是中華兒女,都把黃帝和炎帝並稱為自中華民族的始祖,即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魯迅先生也把黃帝作為偉大的民族象徵。他在一首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鮮血來保衛中華民族。每逢清明節,中國人民紛紛來到黃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謁這位民族之祖。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到大陸,差不多也都要到這裡來尋根,表示後代對祖先的敬意。人們都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悠悠五千年過去了,黃帝的形象一直激勵著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作出更多的貢獻。
聯盟首領
用人類科學的觀點來解釋,黃帝約是屬於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還是部落時期。僅黃河中游至汾水之間,就有大小一萬個以上的部落,當然人數不一,原始氏族社會都是群居的,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黃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歷史記載各有不同。有的說,黃帝曾居住在浙江杭州,史書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說,名曰“軒轅之丘”。
人文之祖
在上古傳說中,黃帝是個非常聰明能幹的人物。他既會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國最早的曆法,又會發明對人有用的東西。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診治方法。他和岐伯關於醫學的對話,被後人編成中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幹,她教人民養蠶,總結出一套餵蠶、繅絲、織帛的經驗。從此,人們既會製衣,又會作冕,還能製鞋,從上到下都裝束起來,徹底改變了上古時代穿樹葉獸皮的原始習慣。古代的人受飲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黃帝發明了井,人們才有可能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去開發。當時的人還不會蓋房子,穴居野處,構木為巢;又是黃帝教給人們“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黃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文字學家倉頡,造出了象形文字,音樂家伶倫分出十二音階,配成樂曲;精通數學的隸首,制定了各種度量衡等等。
發明時代
黃帝王朝時代是個發明狂的時代,上古的這些發明當然都是真的,只不過後世為了彰顯黃帝的神通廣大,把黃帝時代的所有發明都歸功於黃帝。但是一個人如果只是個普通人,一下子發明了那么多東西,人們當然不會相信。這時偉大的中國神話學者們誕生了,給黃帝加了若干神性。黃帝王朝強大的人漸漸多了,洞穴明顯不夠用了,黃帝就發明了教人築屋;看到冬天沒有樹葉,小孩光著不說,連許多大人都光著,於是黃帝發明了衣裳;黃帝要打仗,要攻擊鄰近小部落,就發明了兵器和指南車;征服了若干小部落後又開始教人種地,於是又發明了器具和井田。他已代替了那位開天闢地的英雄盤古,成為所有中國人的祖先。稍後的中國歷代帝王們,甚至包括匈奴人鮮卑人,也都自稱或被稱為姬軒轅的後裔。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仍以“黃帝的子孫”自傲。 黃帝,因為是古代學者一致承認的華夏始祖,所以人們就把一切中國古文明制度都歸功於他,被譽為華夏的“人文之祖”。黃帝是人不是神,只不過被奉上了神壇。
橋山黃陵
紀元前二十六世紀的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姬軒轅一百五十二歲,但他仍僕僕風塵離開他的首都,四出巡查。這一年他到了橋山(陝西黃陵),在山下鑄了一個大鼎。鼎是一種巨大的鍋,可能他想用以請各部落酋長大吃一頓,但大鼎鑄成的時候,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姬軒轅跟他的隨從人員和宮女,共七十人,一齊跨了上去,然後,黃龍冉冉起飛。一些沒有福氣的人,趕來的太遲,只能抓住已經飛離地面的黃龍的鬍鬚,鬍鬚脫落,他們也掉下來。所以姬軒轅的結局不是死亡,而是白日升天,成仙而去。那些掉下來的人,懊喪而悲痛地把姬軒轅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之下,位置在陝西黃陵的黃帝衣冠冢。以上是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里的說明。
中國的專業書籍則是這樣介紹的:陝西省中部,有個黃陵縣,黃陵縣城北有座橋山,橋山頂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陵墓(衣冠冢),人們稱它為黃陵,因此把這個原稱為“中部”的縣,改名為黃陵縣。黃帝陵壯麗威武,古書記載說,它座山環水:“其山勢如橋,沮水環繞之”。黃陵的周圍是峰巒起伏的陝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鬱鬱蔥蔥,參天聳立,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挺撥、蒼勁。這座黃帝陵漢朝時就已存在了。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黃帝葬於橋山”。(仙居)
蚩尤生平
九黎戰神
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蚩尤,中國神話中的戰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後,蚩尤率部落里的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霸,在涿鹿展開激戰。因為黃帝被神化,蚩尤也不能例外,否則怎么能顯得此戰的激烈呢。傳說蚩尤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戰敗,被黃帝殺了,並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醜化蚩尤,把他論為妖魔、邪神形象。
神農氏衰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歷代史家為作之作注。裴駰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云:“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之後,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歷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黃帝戰蚩尤
阪泉之戰
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時,僅黃河中游和汾水下游一帶,就有一萬個以上的大小的部落。其中以三個部落最為強大,一個是五氏之一的神農氏的後裔。一個是強悍善戰的九黎部落,根據地在江西,酋長蚩尤;他有九個兒子,都是萬夫莫當的勇士,附近部落都臣服在他的控制之下。另一個是文化水準似乎較高的新興起的有熊部落(這個部落顯然的用熊作為圖騰,再不然他們一定養有熊羆),根據地在有熊(河南省新鄭市境內),酋長姬軒轅;他有很大的智慧和很大的能力,集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和魔法家於一身。
三個部落爭霸,在形勢上,有熊部落夾在神農部落跟九黎部落之間,有兩面作戰的危險。所以姬軒轅決定先發制人,他首先突襲神農部落,在阪泉(河北省涿鹿縣阪泉)郊野的戰役中,把神農部落擊潰,俘虜了敵人全部人口和牛羊。
涿鹿大戰
接著姬軒轅乘戰勝餘威,揮軍渡過富春江,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會戰就在涿鹿郊野進行,這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兩軍膠著,不分勝負。蚩尤跟姬軒轅一樣,也是具有神性的人物。他張開大口,噴出滾滾濃霧,三日三夜不散,有熊部落的士兵都迷失了方向。姬軒轅就發明指南車,使他的部隊雖在濃霧之中,仍能辨識道路。蚩尤又向風神雨神求援,立刻颳起倒山拔樹的狂風,降下瀑布般大雨,大地上波浪滔天,一片汪洋。姬軒轅也施展法力,召喚女神旱魃助陣。旱魃的相貌猙獰可怕,據說是殭屍變成的,眼睛生在頭頂上,秀髮全是一條一條的小蛇,身上長滿白毛,所到之處,連一滴雨都不會有,往往一連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所有生物,全部乾渴而死。人們聽到她的名字都會發抖,但請她出面對抗風神雨神,卻最恰當。她一出現,風神雨神就狼狽逃走,霎時間風停雨住,大水消失,泥濘乾涸。姬軒轅乘機反攻,九黎部落大敗,蚩尤戰死,殘餘的民眾向南逃竄,定住在現在貴州省的萬山之中,據說就是苗民族的祖先。
名震中原
這一場大戰展示了有熊部落所向無敵的兵力,使姬軒轅名震當時的世界。於是各部落那些心驚膽怕的酋長們,戰戰兢兢的擁護他當“天子”,尊稱他為“黃帝”。天子的意義是天老爺的愛子,當然至高至上。“帝”的原始意又跟“皇”“氏”的原始意義一樣,同是神祗,不過神性再次減少,可以說屬於第四等級。黃帝者,即黃顏色的神祗。這正是姬軒轅所盼望的地位,他把首都設在他部落的根據地有熊(河南新鄭),建立黃帝王朝。他下令各部落間的爭執,不準效法他那樣用武力解決,改為向他控訴,由他以天子的身份為大家判斷是非。
黃帝王朝建立的日期,古史學家說是紀元前二六九八年。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中華人很多次想用這一年作為紀年開始,像西洋諸國用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開始一樣,以代替中國特有的以帝王個人為基礎混亂不堪的年號制度。這主張屈服於專制政體的壓力,沒有成功。但它值得紀念的價值,至為顯然。
歷史記載
炎帝之裔
《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澆聯盟。炎帝部落為神農氏族之直系後裔,仰成於其先祖神農氏發明耒耜功績之餘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聯盟之首,而稱“炎帝”。炎帝與神農氏既屬於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故《史記·封禪書》例舉封禪大典時,將神農氏與炎帝分列先後。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神農氏與炎帝的記敘非常貼近,但未予指明其間的關係。《帝王世紀》說:“神農氏作,是為炎帝”,已經注意到二者的親緣關係。《漢書·古今人表》及《易·繫辭》疏將為帝與神農氏合稱呼為“炎帝神農氏”。
《易·繫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蚩尤部落是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的一群農耕部落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部落。其實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於其居地產鹽;二是在煮鹽的生產過程中,發明了冶鍊金屬與製作兵器。
《夢溪筆談·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鹽澤今名解池,素有“國寶”之譽,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含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記·卷四六》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天在縣南一十八里”。故安邑縣即今縣,亦受轄於運城市。這裡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鹽澤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實力與黃帝抗爭。如《史記·五帝本紀》云:“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葛廬之山及雍狐之山具體所指無考。其地處當不會離今運城市太遠。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屬,不限於黃金。
神農後裔
與今山西運城市相鄰的今河南三門峽市,也是農部落的聚居中心。數千年之後,這裡仍有神農氏後裔。《史記·本周紀》載,周武王伐紂成功,“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裴駰《史記集解》注釋:“《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首縣弘農,治在今河南靈寶縣。陝縣今屬三門峽市。《地理志》載弘農郡“有鐵官,在黽池”黽池即今澠池縣,亦屬三門峽市。靈寶縣有金礦,至今仍有重大開採價值。其它如銀、銅、鐵、鋅、鋁等礦藏資源儲量也很豐富,該地區具有金屬冶煉的必備條件。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處,即在靈寶縣境內,其相對歷史年代在軒轅與蚩尤之戰後。這一地區不僅礦藏豐富,而且土地肥饒,盛產五穀林果及紫胡、天麻、黃苓、丹參等中草藥,宜於農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載觀之,蚩尤部落因得鹽池之利,金屬冶煉之法,成為以炎帝為首的農耕部落聯盟中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部落。蚩尤與炎帝同為神農氏後裔,顯赫者稱炎帝,失敗者稱蚩尤。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圖騰部落
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
蚩尤之死
見於《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蚩尤戰敗後的結果,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遊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於《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
《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於後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部落聯盟首領(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曆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係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面。“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係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盡殺絕又是不可能的,最終只能是讓戰敗的部落在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中華三祖
蚩尤亦屬
那么,為什麼人們在談論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源流時,都只提炎黃二帝,卻從不講蚩尤呢?
原因在於,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正統觀念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傳統思想影響,後世一直錯誤地認為,蚩尤是“倡亂者”,黃帝戰蚩尤是“正義”對“邪惡”的“討伐”。
對此,專家進一步作了闡釋。炎、黃、蚩尤所處的時代,為中國原始社會的末期。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上也學過,部落聯盟的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軍事首領的出現、各部落聯盟之間的爭戰,是人類原始社會末期由原始氏族社會向文明時代過渡階段所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各部落和各軍事力量之間的戰爭,往往是十分激烈和殘酷的,但它與進入文明時代(即階級根本對立的社會)以後所發生的戰爭,性質完全不同,它並沒有什麼“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也談不上誰是誰非、誰對誰錯。而且,正是這種部落之間的戰爭,揭示了文明時代到來的曙光,推動人類社會由“野蠻”走向“文明”,成為階級、民族、國家形成的一種催化劑。
但在以往的漢文獻典籍中,炎、黃、蚩尤三大部落集團之間的戰爭性質,卻完全被歪曲了,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長期以來,後人對其深層的研究不夠深入。蚩尤被一些人視為反面形象,“炎黃子孫”誰也不願意同蚩尤沾親帶故。事實上,這完全背離了唯物史觀和歷史事實。正如潛明茲教授所說:所有的歷史都是勝利者的歷史,所有的歷史都必須按勝利者的圖而編纂,中外均如此。弱者的歷史,只能在民間似一股潛流靜靜流淌,不能喧譁,不能洶湧,否則強勢者不容,不容則必定企圖斷流。今天我們要用歷史唯物史觀的眼光去對待去審視,對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文始祖---蚩尤重新定位,還歷史的必然。
眾多研究蚩尤的專家形成的觀點比較一致:“中華始祖除了以往公認的炎黃二帝外,還應該有蚩尤一個席位。”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專家們在作了大量考證後認為,其實蚩尤九黎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形成漢族的最初的重要淵源。當今,無論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姓氏的漢族同胞中,都絕少有人想過尋根問祖去同蚩尤九黎攀上關係。但專家認為,如果能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稍作歷史的考證,就不難發現,漢民族中有不少成員,追根溯源,確是當年蚩尤九黎的子孫後代。
大家都知道,漢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人數最多,這是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從發展史看,漢族的前身和主體是夏、商、周時代的華夏族。但專家認為,華夏族系並不只是源於炎、黃部落集團,實際上最初是以黃帝部落集團為中心,由黃帝、炎帝、蚩尤九黎三大部落集團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而以涿鹿為中心的華北大平原的角逐和爭戰,正是三大部落集團得以融合的契機和起點。
姓氏之說
上面我們也說到,在“涿鹿大戰”中,蚩尤九黎部落被黃帝打散,有一部分部落成員留在中原,臣服於黃帝,逐漸融合到華夏漢族之中。從這一點來看,蚩尤九黎自然成為華夏族和以後漢民族的淵源之一。
另外,還有延續國人血脈的“符號”——姓氏作為旁證。中國漢族的姓氏繁多,難以勝數,專家考證認為,其中部分姓氏來源於蚩尤九黎。
根據中國譜牒史所述,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辨證》一書考證“鄒”、“屠”二姓時的說法,當年蚩尤在涿鹿戰敗,其部落成員歸順於黃帝之後,有一部分曾被安置在一個叫“鄒屠”的地方,因而得姓,再後來,他們的後裔又分成“鄒”、“屠”兩個姓氏。這就是今天在漢族中依然存在的“鄒”、“屠”二姓的最初來源。此外,根據歷史典籍記載,還有“蚩”、“黎”等姓,最初也源於蚩尤九黎。既然歷史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中華文明的創造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最初均源於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集團,那么將蚩尤與炎、黃同列,共尊為中華民族的三位始祖,實不為過。
學界觀點
近幾年,我國學術界、文化界提出,應該為蚩尤“平反”,除了應將蚩尤列入中華民族三始祖之一外,還認為“炎黃文化”、“炎黃子孫”這樣的提法有失片面,也不利於中國各民族的團結。有專家提議,對此,當然也沒有必要用“炎黃蚩文化”或“炎黃蚩子孫”來取而代之,以後還是多用“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子孫”之類的提法為宜。
即:蚩尤不僅是苗族的祖先,同樣是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人文始祖,蚩尤應稱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蚩尤作為九黎部族的首領,率領他的部族子民,最早地進入了定居的農耕文明時代,為中華文明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尊重歷史,尊重事實,把蚩尤列為中華始祖,才是客觀公正的評價。在新的形勢下,確立蚩尤同炎黃同等的地位,對於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民族大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三祖陵寢
黃帝陵
黃帝陵簡稱黃陵,相傳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衣冠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上,故亦稱橋陵。
炎帝陵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
蚩尤墳
蚩尤墳位於山西運城。
是夏後浙江文明進入中原後的紀念碑,黃河流域先民始知文字,乃服衣裳。
先秦文學
先秦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初創的時期,是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這時所確 立的文化精神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 其獨有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先秦文學尚未從當時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出來,先秦文學的特徵與這時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