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字意
出處
1、臉。《戰國策趙策四》:“老婦必唾其面”2、面對著,面向《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方面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令四面騎馳下”
古意
1、古漢語中,南面、北面都是面向南、面向北的意思。2、麵粉的意思寫作“面”、“麪”,不寫作“面”。
辨:臉,面
臉,最初指“頰”,並經常指婦女目下頰上搽胭脂的地方,後逐漸與“面”同義。
幾何中
二維圖形。
詳細釋義
靣miàn〈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裡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龐。“面”,在古代指人的整個面部。“臉”是魏晉時期才出現,而且只指兩頰的上部,唐宋口語中才開始用同“面”本義:臉)
(2)同本義[face]
面,顏前也。——《說文》
使萬民和說而正王面。——《周禮•撢人》
私面私獻。——《周禮•司儀》
大輅在賓階面。——《書•顧命》
必唾其面。——《戰國策•趙策》
滿面塵灰煙火色。——唐•白居易《賣炭翁》
女之靧面。——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椎髻仰面。——明•魏學洢《核舟記》
(3)又如:面不廝睹(臉不對著看,表示生氣);顏面(臉面;臉部;體面;面子);滿面(整個面部)
(4)外表;表面[surface;top;face]
微瀾動水面。——韓愈《南山詩》
(5)又如:面從(表面順從。指非出於由衷之願);面友(非以真誠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誠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誠相交的朋友)
(6)皮,面。遮蓋物;遮蓋另一物的東西[cover;therightside;outside]。如:書面兒;被面;夾襖面;鞋面
(7)部位;方面[side;aspect]
四面竹樹環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南面有三谷。——清•姚鼐《登泰山記》
(8)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圍敵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幾何學上稱線移動所生成的形跡[surface]
皆面也。——蔡元培《圖畫》
體面互見。
水面初平雲腳低。——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又如:舍體而取面;平面;面積
(11)情面[feelings]。如:面弱(講情面;軟弱)
詞性變化
◎面miàn
〈形〉
(1)當面[personally;directly;facetoface]
面語之。——清•方苞《獄中雜記》
即面署第一。——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又如:面欺(當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陳(當面陳述);面違(當面違逆他人意旨)
◎面miàn
〈動〉
(1)朝向;面對;面向[faceacertaindirection]
皆西面而望大王。——《戰國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湯問》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趙策》
面牆而立,不成人也。——《晉書•涼武昭王傳》
開窗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南面召見。——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2)又如:面壁(佛家語,指面對牆壁,端坐靜修);面面相窺(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對看);面牆而立(人如不學,就象面向牆壁而立,毫無所見);面面(面對面)
(3)見面[meet]
許久不面,請到宮少坐一時,何如?——《西遊記》
(4)又如:面聖(舊時稱朝見皇帝為面聖)
(5)通“勔”。勉勵[exhort;encourage]
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書•召誥》
謀面,用丕訓德。——《書•立政》
(6)通“偭”。面向[faceto]
尊壺者面其鼻。——《禮•少儀》
(7)通“偭”。背向[backon]
馬童面之。——《史記•項羽本紀》
面而封之。——《漢書•張歐傳》
◎面miàn
〈量〉
——多用於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鏡子;一面旗子
◎面
面、麪miàn
〈名〉
(1)麵粉,小麥精細地磨成的粉[wheatflour]
麪,麥末也。——《說文》
(2)又如:麵糊鬼(用麵糊粘成的紙牌);玉米面;大米麵;白面
(3)纖細微粒組成的物質[powder]。如:胡椒麵;藥面
◎面
面miàn
〈形〉
食物纖維少而柔軟的[softandfloury]。如:這塊白薯真面
詞性變化
面miàn〈形〉當面:Personally;Directly;Facetoface
面語之。——清•方苞《獄中雜記》
(袁可立)身恃之長城,面望之景星。——明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即面署第一。——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面欺(當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陳(當面陳述);面違(當面違逆他人意旨)。
面miàn〈動〉
朝向;面對;面向[Faceacertaindirection]
皆西面而望大王。——《戰國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湯問》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趙策》
面牆而立,不成人也。——《晉書•涼武昭王傳》
開窗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南面召見。——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又如:面壁(佛家語,指面對牆壁,端坐靜修);面面相窺(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對看);面牆而立(人如不學,就象面向牆壁而立,毫無所見);面面(面對面)。
見面[Meet]
許久不面,請到宮少坐一時,何如?——《西遊記》
又如:面聖(舊時稱朝見皇帝為面聖)
通“勔”。勉勵[Exhort;Encourage]
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書•召誥》
謀面,用丕訓德。——《書•立政》
通“偭”。面向[Faceto]
尊壺者面其鼻。——《禮•少儀》
通“偭”。背向[Backon]
馬童面之。——《史記•項羽本紀》
面而封之。——《漢書•張歐傳》
面miàn〈量〉——多用於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鏡子;一面旗子
面、麪miàn〈名〉
麵粉,小麥精細地磨成的粉[Wheatflour]
麪,麥末也。——《說文》
又如:麵糊鬼(用麵糊粘成的紙牌);玉米面;大米麵;白面
纖細微粒組成的物質[Powder]。如:胡椒麵;藥面
面miàn〈形〉食物纖維少而柔軟的[Softandfloury]。如:這塊白薯真面
今義
1.表達不清,做事不利索,行動緩慢,沒有性格,反應遲鈍,不爽快,放不開等;如評價一個人的時候說:“他這個人特'面'”“你這人怎么這么'面'啊”。
2.一種口感例:這土豆真面。
3.表面,物體的表層
4.古錢學術語:古錢的正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方錢圓孔、方錢方孔),錢面的文字稱為“面文”。
食品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古稱“湯餅”、“奢面”、“素餅”、“煮餅”、“水引餅”、“不託”等。“麵條”一詞是後來才有的。據考證,我國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所有的麵食皆稱之為“餅”,在湯中煮稱為“湯餅”。早期的湯餅呈片狀,以後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麵條在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形成。如:北魏•賈德勰的《齊民要術》中所載的“水引餅”已與現代的麵條相近。晉束的《湯餅賦》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乾咽”。南北朝至唐,麵條的品種教以前更為豐富,出現了所謂“冷淘”的過水涼麵,以及多種由於食療的“索餅”,而且在當時又興起一股吃壽麵的習俗。宋代麵條的品種發展更為迅速,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梁錄》和周密《武林舊事》等資料中記載的品種就多達三、四十種之多。
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麵”;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麵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別開生面的“伊府麵”。
麵條的歷史,麵條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麵食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馳名世界。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麵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考證“水溲餅”、“煮餅”是中國麵條的先河。魏晉時稱“湯餅”。南北朝時稱“水引餅”或“水引面”。漢<釋名.釋飲食>載有:“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九穀考>中也有“釋名之索餅,即今之索麵,西北稱扯(抻)面”;<素食說略>中有“麵條,古名索餅,一名湯餅,索餅言其形,湯餅言其食法也。”做法是用手將麵團搓成筷子粗細,再水浸,食用前用手捻成如韭菜葉樣子,入沸水煮熟,類似寬麵條;或稱“餺飥”,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做法:用手搓成手指長,用水浸,下鍋時用手捻薄,再用沸水煮熟,這種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面”與“揪片”。
中國人吃麵的習慣由來已久,甚至將麵條叫“飯”,而大米、小米做的飯則叫做“米飯”以區之。吃麵不僅用於困腹,也有民俗禮儀的意義,例如常用來祝福新生嬰兒長命百歲,中國人過生日往往也少不了吃麵條,因此麵條又稱長壽麵,因為麵條又長又薄(薄的意思是瘦,而瘦則與壽同音),故生日吃長壽麵成為習俗,而長壽麵就是我們俗稱的麵條或壽麵。
悠久的吃麵歷史當然也吃出了各種的製作花樣,發展出桿、抻、切、削、揪、壓、搓、撥、捻、剔、溜等等的製法,以及蒸、煮、炒、煎、炸、燴、鹵、拌、烙、烤、乾撈等的調製法,而演變成各地的風味麵條,如北京的打滷面、上海的陽春麵、山東的伊府麵、山西的刀削麵、陝西的臊子麵、四川的擔擔麵、湖北的熱乾麵、福建的八寶面、廣東的蝦蓉面、貴州的太師面、甘肅的清湯牛肉面、岐山的臊子麵、三原的疙瘩面、韓城的大刀面、河南的燴麵,乾撈麵,西安的箸頭面、菠菜面等等,有細如絲線的麵條,也有寬如腰帶的麵條,形式不可勝數。
麵條名稱除上述之水溲麵、煮餅、湯餅、水引、餺飥外,尚有唐代流行的冷淘、溫淘等,這些稱謂就是現代的涼麵或水煮麵條。在<唐會要.光錄寺>中載有“宮廷中到冬天要造‘湯餅’,夏天要做‘冷淘’”,就是將麵條煮熟後過冷水再吃的一種面,與北方人的“過水麵”相同;宋朝時,麵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已有“麵條”的名詞,形狀為長條,花樣多,如素麵、煎麵、雞絲麵、三鮮面、銀絲冷淘、菜面等;元代時“乾(掛)麵條”問世了,在<飲膳正要>中載有“春盤面”、“山藥面”、“羊皮面”、“秀禿麻面”等二十多種。明清時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如北京的“炸醬麵”、揚州的“裙帶面”、福建的“八珍面”等等。
面類的典故由來
(一)陽春麵
陽春麵又稱光面,即清湯麵,“陽春”一詞的由來,據<辭海>釋:“農(陰)歷十月為小陽春,市井隱語逐以陽春代表十。”而以前一碗普通面的售價是十文錢,故稱十文錢一碗麵為陽面。陽春麵只有湯頭沒有澆頭(配料),可用任何麵條,如龍鬚麵、細面、小寬面、中寬面,都稱陽春麵。
(二)揪片
揪片又稱“掘片、押片”,是山西麵食中的常品,從上往下揪入鍋中,故又稱“掐疙瘩”。據專家考證,漢代的湯餅就是水煮的揪面片;元<飲膳正要>中則載有一種“雞頭粉掘面”,是一種似銅錢大小的面片。煮熱後的揪片需配上各種不同的澆頭與配料食用。
(三)貓耳朵
貓耳朵在太原地區俗稱“圪飥兒”或“圪飥”,並不叫貓耳朵,是一種基本的家常麵食,北魏時已有記載,但究竟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由古書中得知,古人做“湯餅”都是托在桌上製作,但後來因技術的改進,用盆即可和面與揉面,已不再需要托在桌上製作,故又稱為“不託”,不託是由餺侂演變而來的,而餺飥的製作方法與現今山西製作貓耳朵的手法略似,而山西的方言圪飥的音相近,根據推測,貓耳朵可能就是圪侂或餺飥。因為所製作的產品小巧,而外形又很像貓耳朵的樣子,故稱之為貓耳朵。
(四)刀削麵
刀削麵又稱“削麵”,在<素食說略>中載有“削麵:面和硬,須多揉,越揉越佳,做長塊置掌中,以快刀削細長薄片,入滾水煮出,用湯或鹵澆食,甚有別趣。”
刀削麵為我國五大名麵食之一,其主因乃是削麵的刀技與手法誘人,面的筋道與咬感又足,吃後回味無窮。製作刀削麵特別講究削與飛,就是削麵要快,削下的麵條如小魚兒翻滾入鍋,且麵條的大小一致,外筋而內柔,光滑而有咬感。
刀削麵源於山西太原地區,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傳說是元朝時期,為防漢人造反,而將百姓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一刀輪流使用,有一老者前往鄰居處取刀準備回家切面,結果刀己被人取走,這位老者只好回家,剛出大門,被一塊東西碰到腳,低頭一看,是塊薄的小鐵片,於是撿起來放入口袋內,回到家後,因面鍋水已沸,又沒刀可切,忽然間他想到有塊鐵片,就將鐵片拿給老太太,老太太一看,發牢騷的說:“這么薄小的鐵片如何切面?”老者生氣的說:“切不動就用砍的!”這砍字一出,提醒了老太太,只好將面於在左手上,右手拿小鐵片,站在煮沸水的鍋邊,將面砍入沸水中,煮熟後撈出,澆上滷汁就可吃了。這種砍面方法流傳於晉中地區,直到明明朝後再歷經多次的改良,而成為現在著名的麵食。
刀削麵傳統的製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將面削入沸水內。這種削麵技巧講究的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手眼一線,一棱接一棱,平刀是扁條,彎刀是棱條”,因此在山西有個打油詩“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稍。”可見刀削麵除了飽口福外,還飽了眼福。刀削麵的麵團要硬,揉面要足,反覆搓揉至麵團光滑,再搓成條形狀,以利用手托拿。而削麵的刀具有兩種,一種為削麵片條用的稍彎刀片,一種為削棱條面的彎角平刀。同時煮麵也有竅訣,山西的俗語說“頭鍋餃子二鍋面”,頭鍋煮麵是清湯掛麵,二鍋煮的面較美味,煮的時候要大火,以保持麵條之柔韌與滑溜的口感。
刀削麵除了面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出鍋後的澆料(包括了打滷類、炸醬類、煎炒類、涼拌類和氽湯類)、滷汁和配菜的組合會隨著季節而變化,視時而食,非常的講究,例如在秋冬時節時興配上清蒸羊肉、蕃茄雞蛋鹵或炸醬。
(五)拉麵
於各地。清<素食說略>中亦載有當時流行於陝西、山西的“搷條面:其以水和面,入鹽、鹼、清油揉勻,覆以濕布,俟其融合,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搷條面’”。拉麵可拉成扁條形(依扣數不同區分為燈草皮、帶子條、柳葉條、韭菜扁、細韭菜扁、一窩絲)、圓條形(依扣數不同區分為粗白條、綠豆莢條、粗勻條、細勻條、細圓條、一窩絲、龍鬚絲)、三棱形或中空形,其型式與山東的福山拉麵相差無幾。
(六)擔擔麵
擔擔麵是麵條煮熟後加上肉臊而成的一種麵食,相傳擔擔麵是由四川自貢市一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創於1841年。他挑擔賣面,擔子的一端是用一口銅鍋隔二格,一格煮麵,另一格於燉雞、蹄膀或配料,另一頭則是火爐,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與台南擔仔麵的竹擔子有異曲同工之處。
(七)伊府麵(速食麵)
伊府麵又稱“依附面”或“御府面”,它起源何時何地?廣東、福建、蘇州、宮廷各種傳說均有,各說各話,真的難以定論。但由史料的記載,比較具體的說法是由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的家廚所創製,因而取名為伊府麵。
伊府麵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各地均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基本的做法是一致的。它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因民間廣泛的流傳與改良,已傳至世界各地。還有人撰文稱讚伊府麵是世界最早的速食麵,是泡麵、速食麵、速煮麵的“老祖宗”,是旅日華僑由“伊府麵”的製法得到啟發創造出今天的速食麵。伊府麵是以雞蛋麵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飢餓時下水一煮即可吃,確實有它方便的特點。
其實伊府麵的做法早載於明代的<宋氏養生部>,當時稱“索麵”:“用面調鹽水為小劑,臥之以油,纏之於架而漸移,架孔垂長細縷。先用水煮去鹽,復以前制齏湯調瀹之,暴燥,漸用。”簡單的說,就是用麵粉加鹽水調揉均勻,再揪成小塊抹油,將麵團放在有孔的壓面機(河撈機,有點像米苔目機),使面漏下而成長條,經水煮除鹹味與調味,最後將麵條取出曬乾收存慢慢取用。仔細分析一下,這正是“速食麵”的特點。由此可見,中國的速食麵至少也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
(八)撥魚面
撥魚面又稱剔尖,是流行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水煮麵,是將軟麵團用撥的方式來製作,因面的形狀像“魚”一樣頭尖肚圓,故稱撥魚,又因兩頭尖尖,亦稱剔尖。
撥魚面的歷史悠久,於元朝中載有:山藥撥魚(白面、豆粉、熟山藥攪勻用匙撥入滾湯)。還記有“玲瓏撥魚”的詞句。
撥魚在民間多用高粱粉、蕎麵粉、小豆粉、綠豆粉、玉米面等混合製作,目前大都用麵粉為原料。
(九)刀撥面
刀撥面是用平口的刀刃將麵條切撥而成。是由刀切面演變而來。刀撥面的刀是特製的,兩端都有柄,刀刃平宜不能鼓肚,每把重達二公斤左右。先將面片壓成適當的厚度之後,再用這種刀切撥,撥出的麵條十分整齊,粗細一致。山西麵食表演時,曾有麵食館的胡乃花師傅創下每分鐘撥出105刀共630條的記錄,條條不沾連,速度之快,讓圍觀者眼花繚亂。麵條確是山西一絕。
(十一)搓魚兒
搓魚兒是用手搓成似魚的麵食而命名之,乃山西民間的常麵食,除了農村之外,城鄉的麵食館和小吃攤亦有出售。
有關搓魚兒的製作記載不多,只有在<山西麵食>一書中記載了八個種類,即搓條面、滾子面、煮魚魚、面搓魚、乾炒麵、南瓜燜魚、燒羊肉燜魚、土豆燜面魚,而使搓魚兒在山西麵食中占有一席之地。
搓魚兒所用的原料有麵粉、蕎麥、麥、高粱、玉米及雜糧等多種,其形狀有長圓條形、螺紋形、中間寬扁兩頭尖細形等,其熟制和吃法則有煮、蒸、燜、燴、煎、炒、等方法,是很受喜愛的種麵食。
(十二)刀切面
刀切面又稱切面,刀切面的料相當廣泛,除常用的麵粉外,尚可加入豆粉、蕎麥、麥、高梁以及粗細雜糧(如小米、玉米)等。除了原料多樣化外,種類也很多,如普通切面、大刀鍘面等等,其外形則有大寬條、二寬條、柳葉條等。
(十三)滷麵
是由各種配料做成鹵湯與麵團混起來的。口味香甜、滑潤、濃郁。
滷麵的湯料,要精選好的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筍絲、黃花菜,佐料扁魚、沙蟲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醬、蒜香、蛋絲等。調滷麵的湯最好是骨湯或肉湯。特選好的香菇、豬肉等料倒入湯中煮透,然後添加地瓜粉調稠,另加一些冰糖、鹽、味素,以增加香甜、滑潤的口感。
(十四)臊子麵
臊子麵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分為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其中又以肉臊子為主。品種多達數十種,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麵享譽最盛。
面的做法
榨菜肉絲麵
原料:瘦肉150克、榨菜半個、蔥2根、拉麵酌量、料酒半大匙、醬油半大匙、濕澱粉半大匙
做法:
1、瘦肉切絲,拌入調味料,醃10分鐘,榨菜切絲後先泡水20分鐘以去除鹹味。蔥切蔥花。
2、用3大匙油先將肉絲炒散,再放入榨菜肉絲同炒,炒勻後盛出。
3、另用半鍋水燒開,放入麵條煮熟。
4、將調味料放面碗內,盛入麵條,鋪少許炒好的榨菜肉絲並撒蔥花少許即成。
小秘訣:榨菜有老榨菜和嫩榨菜兩種,老榨菜較鹹較香,所以要泡過水再炒,嫩榨菜比較不鹹,洗淨直接放入同炒即可,但都不宜再調味,以免太鹹。
河南燴麵
主料:羊骨頭(羊脊骨腿骨為上等)、羊腿肉、粉條、黃花菜、香菜、豆腐絲、海帶(或選用木耳)、鵪鶉蛋、麵粉。
配料:八角、大料、草果、茴香、鹽、味素、香油(南方稱“芝麻油”)
做法:
(一)熬湯、煮肉
1、羊肉切成大塊,羊肉和羊骨頭用清水洗淨,用清水中浸泡約1小時,撈出,沖洗乾淨。
2、八角、大料、草果、茴香一起用紗布包裹,製成調料袋。
3、鍋中填滿水,將羊肉和羊骨頭放入,大火煮開,撇去浮沫,放入調料袋,轉小火慢燉2-3小時,熬至羊肉軟爛,撈出調料袋,加入鹽調味,待涼備用
(二)製作面坯
1、麵粉中加入一小勺鹽,混合均勻,慢慢加入清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麵團,蒙上保鮮膜醒20分鐘。然後再揉10分鐘後蓋上保鮮膜醒20分鐘。反覆3-4次。
2、將揉好的麵團搓成粗長條,分成劑子,將每個面劑擀成厚度約1厘米的長方形面片,在面片上抹上色拉油,蓋上保鮮膜,醒20分鐘即可。
(三)準備配料
1、冬粉用水泡軟。
2、香菜洗淨,切段兒
3、黃花菜和木耳泡軟,將木耳撕成小朵。
4、海帶泡發後洗淨,切絲。
5、鵪鶉蛋煮熟,去皮。
6、羊肉切片。
(四)上述工序都完成後,就可以抻面、煮麵了
1、鍋中放入熬好的羊肉湯,煮開後依次放入羊肉片、黃花菜、木耳、海帶、豆腐絲,攪拌均勻。
2、再次開鍋,開始抻面。取一塊面片,雙手捏住兩頭輕輕抻開,將面片抻成寬約1厘米的麵條,下入鍋中。如此反覆,將所有面片抻好入鍋。鍋開後下入冬粉,加鹽調味。麵條煮熟即可出鍋,搭配著糖蒜和辣椒醬食用。
蔥油拌小面
材料:香蔥35克、花生油100克、洋蔥25克、蔥油麵材料:蝦米12克、芝麻1小匙、蔥油3大匙、生抽1大匙、老抽1/2小匙、鹽1/2小匙、糖1/4小匙、水1大匙、香蔥1棵【蔥油拌小面】的製作過程:
1。先熬蔥油:香蔥切段、洋蔥切小塊放入鍋中,再倒入油,小火開始煮。
2。火用最小火稍大一點點。
3。中間隔一小會兒翻動一下。
4。大約煮30分鐘的時候,蔥葉顏色變的很深時,用篩網把蔥都撈出去掉,留下的油就是蔥油。此份量做好的蔥油倒入乾淨的容器里,可以吃好幾頓。
5。做蔥油醬:鍋里放入1大匙蔥油燒熱,下入蝦米和芝麻炒香。
6。加入清水、生抽、老抽、糖、鹽攪均燒沸,再下入切成蔥花的香蔥即可關火備用。
7。把麵條煮熟後,撈出放入碗中。(煮麵時鍋里滴幾滴油可以防止麵條粘連)
8。在做好的蔥油醬里再加入2大匙蔥油拌勻。
9。把蔥油醬澆在麵條上即可開吃啦!
美食小貼士:
1、蔥油放的時間久了,味道就會越來越淡,最好是一次不要做太多,此份量2人份大約可以吃上4、5頓,也可以再減量,一次做完一次吃完最好。
2、可以把蝦米換成肉末少許。
紅燒牛肉麵
原料:牛肉500克,麵條500克,小白菜250克,水10杯,蔥4根,姜2片,大蒜8粒,八角4粒,辣椒1根;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麻油少許。
做法:
1、牛肉洗淨切塊,氽燙去血水。
2、起油鍋,炒香蔥、姜、蔥段、八角、辣椒、牛肉,加入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用中火煮約1小時。
3、水燒開,煮熟麵條撈出,再燙熟小白菜。
4、碗中放入麻油少許、蔥花、牛肉湯,加入麵條、青菜、牛肉即可。
擔擔麵
原料:麵條200克,豬肉餡400克,芽菜100克,大蔥末25克,薑末10克,蒜茸10克,辣椒麵1.5克,芝麻醬10克,油菜心1棵,香菜少許。
調料: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湯,花椒麵,豬油,香油。
重慶華飛香面
做法:
1、鍋熱後,倒入豬肉餡炒散待用。
2、用豬油將蔥、姜、蒜爆香,再放入辣椒麵、芽菜、肉末煸炒,加料酒、老抽、生抽、米醋,點少許高湯,出鍋時放入芝麻醬、花椒麵炒勻。
3、開水下鍋將麵條煮熟,撈入碗中。油菜心焯熟待用。
面的食用價值
面含有豐富的澱粉、糖、蛋白質、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的功效,還有硫胺素、核黃素,纖維,維生素A,和三種胺基酸等。
其他麵條
江陰的肉牛滿面
牛肉麵
天津市馬蘭拉麵
儋州市大利面。
深圳市牛肉打滷面
手擀麵
合肥市雜醬面
陝西乾拌麵
東台魚湯麵
油潑麺
黑龍江哨子面面
北京市削刀面
速食麵
乾麵
羊肉搓面
蘇州奧灶面
擔擔麵
蘇格蘭打滷面
武漢熱乾麵
福建頸條儒面
河南燴麵
東陽手工面
周寧乾拌麵
漳州沙茶麵
魚丸粗面
盧橋面
新疆過油肉拌麵
內蒙隔鍋面
鹽城掛麵。
牛頭馬面
阿克蘇地區漿水面
福建拌麵
河南燴麵
浙江仙居照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