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孔垂長](/img/1/498/nBnauM3XxcjNygTM5ITO3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yk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孔垂長,1975年出生在台灣,孔子第79代嫡孫,是孔子第77代嫡孫、末代衍聖公、台灣前“考試院長”孔德成長孫。孔德成為末代衍聖公,1935年由中華民國政府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畢業於私立東山高中,後至澳大利亞就讀商學院。返回台灣後,在舅舅的公司里上班。 2004年,孔垂長取代其叔父孔維寧出任見習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擔任台北孔廟崇聖祠主祭官。 2009年9月在台灣舉行的“中樞祭孔大典”儀式上,孔垂長接替孔德成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主持台灣每年的祭孔大典。同年11月,獲馬英九“總統”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成為台灣政府最年輕的國策顧問。接任“奉祀官”之後,孔垂長辭去公司職位,專心於儒學的推廣。 2010年11月孔垂長受聘擔任山東大學名譽教授。此外,孔垂長還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曲阜師範大學名譽校長、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名譽會長、王獻唐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2011年5月,孔垂長發起成立了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並任會長,“結合兩岸三地和世界各國的有志人士,發揚孔子的偉大思想,擴大儒學對世人的影響力,使它真正成為21世紀的顯學”。
2016年4月2日,丙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曲阜舉行,孔垂長特來擔任主祭官。 自2016年起,每年春季祭孔期間,孔垂長都將到曲阜進行祭祀。
人物軼事
![孔垂長](/img/8/e1e/nBnauM3XxcDM5IDO5cjM2EjM0UTM4ADM2gTM1YTNwAzMxAzL3I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人物思想
儒學觀點
![孔垂長](/img/3/593/nBnauM3XwgjM3QjM5ITO3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yk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仁愛精神是儒學精華。人類唯有發揚仁愛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敬天愛人,孔子在《論語》中兩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當代社會人際交往乃至國家交往的重要價值,強調推己及人,方能達到世界和平。今日世界上的衝突和動盪,皆是由於不尊重彼此的信仰和文化,如果世人有孔子“和而不同”的觀念,就可避免因文化分歧所造成的偏見和衝突,達到和諧美滿的人際關係和世界和平。
文化傳承
要復興中華民族,就要從根脈上復興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根就在普通民眾中。只有廣大民眾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將儒家思想內化為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才是文化傳承的真正實現。在中國近代史以來的一段時期,儒家思想曾受到衝擊,但如今民間流傳的很多家訓、校訓,都出自儒學思想,很多地方的城市精神也都源於儒學文化。一旦外部的禁錮消失,儒家思想的社會基礎又會顯現。儒家文化有一個特質,它可以讓這個世界更加和平、更加和諧,說得貼近生活一點就是,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將這種觀念以家庭為核心,延伸到朋友,延伸到國家社會,一環一環地做,這個社會應該會多一份和平與和諧。
人物家庭
祖父:孔子七十六代孫孔德成
父親:孔子七十七代孫孔維益,早逝,未襲封
![孔垂長](/img/0/731/nBnauM3X1IjN4UzM1ITM5IDN1ITMwADNyMzMwADMwAzMxAzLyE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母親:於曰潔
叔父:孔維寧
姑母:孔維鄂、孔維崍
妻子:吳碩茵
兒女:(
相關資料
在世襲爵位的繼承里,除了嫡長的當然繼承之外,尚有特殊狀況。例如漢朝時第19代孔完早逝且無子,即由其弟孔瓚之子孔羨襲爵; 北齊第30代孔長孫有二子,長子孔英悊早逝且無子,由次子孔嗣悊襲封;北宋第45代孔聖佑病故時無子,後來皇帝指定由世弟孔延澤之子孔宗願襲封,孔宗願也是第一代“衍聖公”。不過,孔家歷史上也有兩次隔代襲封爵位。一是明朝59代的孔承慶,一是清朝68代的孔繼濩,都是未能襲爵即逝,都由朝廷追封“衍聖公”,然後由下一代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