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名稱:鹿角珊瑚
分布:斐濟,湯加
水流:強
光照:強
飼養要求: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3~1.025
難養度:難
生物學特徵
群體一般分枝形群體一般分枝形,樹木狀、灌木狀或平板形,極少皮殼或亞塊狀。有軸珊瑚體和輻射珊瑚體,隔片二輪,無軸柱。珊瑚體壁和共骨多孔。
主要依靠群體的生長型,軸珊瑚體的大小、顏色及輻射珊瑚體形狀以及共骨的結構。群體的生長形和輻射珊瑚體的形狀所示。
本屬是造礁石珊瑚中數量最大,種類最多,也是分類最困難,變異最大,變幻莫測的屬,已知有382個指名種,34個化石種,從始新世至今一直分布在歐洲、西印度群島、北美洲和印度--太平洋區。
物種代表
柵列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為厚、皮殼板狀群體,或板狀分枝融合表面有脊或柱棒狀突起。在分布頂端有圓形的軸珊瑚體,不明顯,經常是1個以上。輻射珊瑚體大小相等,斜口管形,或緊貼上,或蝸牛殼狀到有圓和狹裂隙狀開口。共骨上有密的融合刺組成。生活時為淡黃色。地理分布:馬達加斯加,查戈斯,馬爾地夫,米尼可伊,尼科巴斯,可可斯群島,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普島,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波納佩島,馬紹爾群島,羅圖馬,薩摩亞; 中國的台灣蘭嶼、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
松枝鹿角珊瑚
特徵:堅實的樹枝狀分枝,在頂端及其附近可有幾個軸珊瑚體,分枝上的輻射珊瑚體緊密貼上排列,杯口圓滑和管形輻射珊瑚體,第Ⅰ輪隔片發育好,6個約1/2半徑寬,第Ⅱ輪發育不全。軸珊瑚體0.8—2mm;突出1mm左右,第Ⅰ輪隔片發育好,第Ⅱ輪隔片比第Ⅰ輪隔片稍狹。共骨上布滿小刺。生活時為淡黃色、淡綠色和淡黃色夾帶亮綠色或深褐色、咖啡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 中國的海南島、西沙群島。
粗野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的粗短單枝呈指形狀或亞指形,基部共骨擴展彼此相連或游離不連。軸珊瑚體圓柱形,或橢圓柱形,突出2mm左右,直徑3.5-4mm,杯孔小(1mm),二輪隔片狹,第Ⅱ輪隔片比第Ⅰ輪隔片更狹,珊瑚壁刺漕狀。輻射珊瑚體圓鼻形,隔片僅見1-2個直接隔片。只在基部的輻射珊瑚體內除2個直接隔片大外,還見狹的其餘4個第Ⅰ輪隔片,第Ⅱ輪隔片發育不全,刺狀。要共骨上浸埋珊瑚體的珊瑚杯徑大小不一,突出的輻射珊瑚體突出的高度也參差不一,杯開口大小也不一,杯孔有圓形,也有斜橢圓形。該種的識別特徵是粗短圓錐形分枝及特別大的軸珊瑚體,其顏色與分枝色不一,顯著玫瑰紅色或白色。生活時軸珊瑚體玫瑰色或白色,分枝呈褐棕色。
地理分布:該種是印度--太平洋區的廣布種;中國的台灣、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海南島及廣東沿岸亦有分布。
壯實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基部皮殼,分枝強壯嗜浪水平生長,呈錐形,頂端鈍,分枝大小,長短、粗細相差甚大。軸珊瑚體突出,珊瑚杯深1.5-2.5mm,第Ⅰ輪6個狹隔片,第Ⅱ輪隔片更狹,或發育不全。輻射珊瑚體在分枝上部擁擠,向上突出,上粗下細的圓管形,直徑2-2.5mm,突出2-4.5mm,珊瑚杯孔斜而橢圓,外側第Ⅰ輪3-4個隔片清楚,內側不清楚,第Ⅱ輪隔片小而不清楚,或不發育。珊瑚壁溝漕狀,共骨刺海綿狀或刺狀。生活時淺黃色、淡褐色或咖啡色,基部深綠色或翠綠色。
地理分布:澳大利亞,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薩摩亞;中國南沙群島、海南島。
丘突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基部皮殼,中央分枝水平蔓生,長短、粗細不一,非常不規則,基部有丘狀突起。輻射珊瑚體的形狀、大小浸埋或突起(3mm)都不一樣,管狀輻射珊瑚體的杯孔有圓形或鼻形開孔,浸埋的輻射珊瑚體是圓開孔,而且數量多。在管形輻射珊瑚體中第Ⅰ輪隔片達1/2半徑寬,直接隔片明顯,第Ⅱ輪發育不全或無。軸珊瑚體管形,杯孔圓,杯徑0.8-1.0mm,第Ⅰ輪隔片寬(1/2半徑寬),板狀,隔片上有齒。珊瑚杯上的珊瑚肋顯著,有鈍刺在珊瑚肋。共骨上有不規則鈍或少量裝飾小刺組成。生活時為深褐色或綠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澳大利亞,馬紹爾群島,塔布堤;中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
珊瑚礁分類
在海底世界,珊瑚礁享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和“海上長城”等美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 |
珊瑚世界中的常見品種
珊瑚之名來自古波斯語sanga(石),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化石。珊瑚蟲為腔腸動物,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骨骼叫珊瑚石或簡稱珊瑚。產在熱帶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