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射珊瑚
珊瑚蟲綱的一亞綱。骨胳為石灰質,有橫板、隔壁等構造,隔壁數常成六的倍數。最初出現於三疊紀,現代熱帶海洋中有廣泛分布。在演化關係上與四射珊瑚最為接近。
分類
六射珊瑚按外部形態可以分為單體和群體兩大類。單體又分為柱形、鼓形、盤形、荷葉形、鐘形、角錐形、陀螺形、闊錐形、曲柱形、扇形和楔形等。群體也有峰巒形、匍匐形、叢枝形、樹枝形、多角形、融合形、叢扇形、互通形、腦紋形等。
六射珊瑚按生態可以分成造礁和非造礁珊瑚兩類。 不同生態類型的六射珊瑚,對於它們所生活的海水的深度、溫度、含鹽度、光照度、流動狀況以及海底基質等都有不同的要求。造礁珊瑚一般生活於<20米深,25~29℃的溫暖淺海中;而非造礁珊瑚則可生活於<6000米的深海,水溫為4.5~10℃,個別甚至還可達-1.1℃。充足的光照度是造礁珊瑚所必需的條件;而非造礁珊瑚則可生活在光線不充足甚至完全黑暗的深海之中。造礁珊瑚一般只見於熱帶海域,非造礁珊瑚在世界各大洋都有分布。另外,含鹽度為36‰的海水中最適宜於珊瑚的生長。流通的海水也是珊瑚生長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因為水流可以給珊瑚帶來大量的食物和沖刷掉覆蓋在它們上面的沉積物,以免把它們掩蓋住。一般說來,鬆散的細砂質和泥質的海底是不利於珊瑚生長的,珊瑚的浮浪幼蟲只圍著在堅固的海底之上。
形態
六射珊瑚的鈣質外骨骼的主要構造是垂向生長而呈輻射排列的隔壁。它由珊瑚隔膜的外胚層分泌而成。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首先形成6個原生隔壁,然後其他的隔壁則呈6、12、24、…,即6的倍數插入其間,而不是象四射珊瑚那樣呈4的倍數插入。六射珊瑚其他的骨骼構造還有外壁、肋、橫板、鱗板、軸柱、內牆、共骨、合隔桁和圍柵瓣等。這些骨骼構造均由外胚層的鈣質細胞層中的某些特化細胞分泌而成。
分布
六射珊瑚的地質分布,據已有的資料,從中三疊世以後才開始出現,一直延續生活到現代的熱帶和亞熱帶淺海。
溯源
三疊紀六射珊瑚的骨骼構造都比較原始,而且屬種也比較單調。
侏羅紀是六射珊瑚相對繁盛的時期,不僅屬種數量劇增,而且出現了許多骨骼構造相當複雜的類型,其中晚侏羅世還是一個重要的造礁期,造礁珊瑚分布的北界已達北緯58°,顯然要比現代造礁珊瑚分布的北界(北緯35°)寬得多。
早白堊世初期的珊瑚仍保持侏羅紀的色彩,此後某些古老的分子才消失並出現了一些新科。早白堊世也是另一個世界性廣泛造礁的時期。造礁珊瑚分布南界可達南緯37°,但北界卻比侏羅紀稍向南移。中白堊世的造礁珊瑚並不甚發育,但非造礁珊瑚卻很繁盛,它們可生活在從南極到北半球英格蘭的各種不同深度和溫度的環境之中,甚至在深水和冷水之中也有發現。晚白堊世的造礁規模遠不如前兩次大,而且大多數的礁體都位於北緯30°~47°之間。到了白堊紀末期,開始出現了一些現代珊瑚的早期代表,消失了另一些古老的分子,因而不論是造礁珊瑚或非造礁珊瑚群它們的“現代化”的面貌均已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第三紀的始新世末,大多數的古老屬種已經衰亡,這時占統治地位的類群已經很接近現代的屬種。到了中新世,珊瑚群的屬與現代的屬基本相同,並且開始形成世界上兩大現代造礁珊瑚動物地理區,即印度-太平洋區和加勒比區。上新世熱帶變窄,造礁珊瑚分布的北界進一步向南移,只到達北緯35°。
第四紀初期的更新世的珊瑚群面貌幾乎與現代沒有什麼區別。目前世界上造礁珊瑚一般只發育於北緯35°至南緯32°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區域,有人認為與全球第四紀氣候變冷和地軸傾斜度的改變有關。
學術爭論
六射珊瑚與四射珊瑚之間的譜系關係,曾被認為中、新生代的六射珊瑚是由古生代後期的四射珊瑚演變而來的。但有不少學者主張兩者是彼此獨立進化的。
理由有:①地質分布上兩者之間存在著間斷,六射珊瑚最早只出現於中三疊世,而四射珊瑚早在二疊紀末就已趨絕滅,所以在早三疊世地層中既無四射珊瑚的存在也無六射珊瑚的發現,很難找到兩者之間的中間聯繫。②六射珊瑚的隔壁呈交替插入的輪生輻射對稱排列,而四射珊瑚則呈羽狀插入的序生兩側對稱排列。③兩者由不同的礦物成分所構成,即六射珊瑚是文石質,四射珊瑚是方解石質。④它們的骨骼要素的大小和形態也不盡相同,六射珊瑚的纖維小且無層狀要素,四射珊瑚的纖維粗大且有層狀要素。
珊瑚世界中的常見品種
珊瑚之名來自古波斯語sanga(石),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化石。珊瑚蟲為腔腸動物,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骨骼叫珊瑚石或簡稱珊瑚。產在熱帶海中。 |